王欣鑫 苏燕
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台的身影。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灵台》《新台》等诗歌。综观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诗人们都会将“台”意象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借助台把他们的人生感悟表现在文字中。这时候,台就不仅是建筑物了,而是升华为具有某些特定文学内涵的意象。据初步统计,《全唐诗》中收录的唐代咏台诗约二百三十八首,在句中出现“台”意象的作品数以千计。历代诗人借助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的同时,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而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等不同,使这些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产生了不同,就形成了有关“台”意象的不同主题的诗歌。
一、“台”与“台”意象
(一)“台”的释义和功能
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类,是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根据现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台出现在夏朝。《左传》载:“夏启有钧台之享。”秦简《归藏》载:“昔者夏后启葬,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这里提到的钧台和璇台实为一物之异名,是夏启用来“享神”,朝天祭祀的灵台。
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台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实际功能,大致分为五类。一是用于祭祀的“礼台”。从原始社会开始,台就被用来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古人非常重视祭祀,台在古人的心中自然十分重要。二是用来展现帝王威仪的“崇台”。这种类型的台十分高大。三是用于观赏美景的“景台”。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类似于观景台的建筑。四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御台”。人站在高台之上,视野开阔,便于发现敌情;居高临下,又利于防守。五是用来观测星象的“天文台”。古人对天文星象十分认同,天象出现异常会被认为是天降下的灾祸。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周公庙的测景台和观星台。
(二)唐诗中的“台”意象
在历史的变迁中,台从一种古老的建筑逐渐转化为具有美学意象的文化符号。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各类与台建筑有关的诗作大量出现,创作过此类诗歌的诗人不计其数,著名的有陈子昂、李白、杜甫等。这些诗人的身份地位有很大差异,有皇帝、臣子、隐士,也有布衣。由于诗人们的生活环境、个人遭遇等不尽相同,因此诗作的主题也截然不同。唐代有许多著名的台建筑,如章华台、黄金台、柏梁台、姑苏台、铜雀台、凤凰台、造字台、琴台、钓台、读书台等等,还有存在于诗歌当中的虚拟出来的台。
二、唐诗中的“台”意象主题
(一)咏史怀古主题
后人登上前人所造之台,多会产生怀古之意。诗人或想象前代繁华景色与眼前所见的苍凉景象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或登高凭栏,产生怀古之意。古代的台建筑多数都是帝王为祭祀、战争、观星、展现帝王风范等用途建造的,这些台都具有一个共性:威严雄奇、气魄雄伟。登台远眺,天地苍茫,河山历历,季节的更替与人世的沧桑尽在眼中和心中。到了唐代,这些古老的台建筑历经了时间的洗礼,历经朝代更迭,斗转星移,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神秘而古老的台建筑吸引了唐代诗人来此登高临远,抒发内心情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这首诗是李白仕途不顺时登上凤凰台而作。诗人此时受到排挤,因小人陷害遭到贬谪,报国无门。诗人登上高台,却无法遥望到长安,不免触景生愁;回到长安,不仅路途遥远,奸臣当道,想获得朝廷重用也遥遥无期。诗人把历史中的凤凰台和眼前的景色、自身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除了上述提到的凤凰台,还有许多出现在唐代诗歌中的台建筑。登上高台,诗人会咏史怀古,吊古凭今,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或希望统治者借鉴前人经验。
(二)隐逸山水主题
仕途不顺,内心苦闷彷徨,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诗人登上高台,入目所见面前壮丽的山河不禁会产生归隐的想法。古代也有因为隐逸的诗人而得名的台建筑,如严子陵钓台。中国古代有不少和垂钓有关的名人,他们以垂钓来表明自己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决心和雅趣,严光就是其中的代表。提到垂钓,自然就少不了钓鱼的地方—钓台。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因东汉严子陵隐居于此得名。唐代诗人登上钓鱼台时,也多借此抒发自己喜爱山水、追求心灵满足的隐逸情怀。下面这首诗是围绕钓台而作:
片帆竿外揖清风,石立云孤万古中。
不是狂奴为故态,仲华争得黑头公。
——陆龟蒙《严光钓台》
这首诗借隐士严光在东汉建立后,不肯出仕为官,躲到富春江去钓鱼隐居的典故而作,展现了严光隐居山林、倚风垂钓的悠闲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严光隐居山林的赞赏和不慕名利的钦佩。诗人在歌颂严光的同时,也表露出自己对隐逸山水的向往。
这些负有盛名的台因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表达出的情怀,使得唐代诗人所作的“台”意象主题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也因为这些诗歌,台被赋予了特定文化而名垂千古。
(三)抒情言志主题
除上述主题之外,唐代诗人登上高台多创作出抒情言志主题的诗歌。前文提到许多台建筑,它们都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还有一部分唐诗中的台是虚拟的。它们或为根据神话故事和历史傳说虚拟出来,如阳台、瑶台、玉台;或为一些具有泛指意义的台,如高台。由于诗人没有看到眼前真实的台建筑,可能会更加注重对自我情感的抒发,而减少对台建筑本身的描写,这就与有些真正登上古台的诗人所表达的主题有所不同,抒情性、主观性会有所增加。唐代大诗人李白围绕阳台作了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
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
——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其三
此诗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见神女的典故展开,神女在梦中陪伴楚襄王,但她并非宫中被宠幸之人,诗人借此来比况自己并非李璘的同党。“虚”“枉”“梦”表现出诗人遭受的冤屈,他希望有人帮他洗清冤屈,自己还想凭借一身才华报效国家。最终,李白发现,没有人是“阳台神”,自己也不是皇帝喜爱、重用的大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陷牢狱,空有一颗报国心,却不被君主赏识和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思想主题。
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
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八
这首诗也是源自“巫山神女”的传说。帝王因为自己的一个梦,就建造了一座庙。这首诗与上一首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不同,其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悲哀和对统治者荒淫无道的批判,对国家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唐代诗人李白通过虚拟的“台”意象,创作出了不少抒情言志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天地的探索、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处境的无奈。
三、唐诗中“台”意象产生的原因
(一)唐朝的时代背景
唐朝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安史之乱前期,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呈现出活跃状态。早期的财富累积和文化的发展为台建筑的修建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不同样式和功能的台建筑相继出现。安史之乱后期,唐朝由盛转衰,长期的战乱和动荡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诗人们也深受战乱之苦,内心苦闷忧虑,在流亡途中,见到祖国河山、亭台楼阁等建筑,便忧从中来,把“台”意象加入诗歌作品中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唐代诗歌中多用“台”意象的重要原因。
(二)登高文学的文化渊源
唐代诗人对台的歌咏实为登高文学母题下的一个分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怀古的习俗。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登高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卷耳》中的“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魏晋南北朝是登高文学加速发展,作品大量涌现的时期。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高潮,登高怀古也成为唐詩的主要内容。台建筑既具有高耸的特点,又有历史文化意蕴,满足了诗人登高远望、寄托哀思的要求。因此,“台”意象就大量出现在唐代文人的诗歌作品中。
四、唐诗中“台”意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扩大了诗歌表现领域
“台”意象作为诗歌中的一部分,历经时间的洗礼,逐渐走向成熟完备。在唐以前的咏台作品中,台建筑主要作为吟咏的对象或者为了衬托景色起辅助作用,诗人在创作中无意识地将眼前所见写入诗歌中。到了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台建筑被大量修建,为诗人们游览景色提供了绝佳场所。诗人们在此游乐山水、觥筹交错,逐渐认识到了台建筑的地位。“台”不仅是建筑和抒情的意象,也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历代君王建造的台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越发深厚,吸引唐代诗人登高怀远,有感而发。唐代人才辈出,大量诗人将台建筑与自身情绪感受、自然风景相结合,赋予台建筑生命,不少台建筑因诗歌而远近闻名,诗人也因此确立了在诗坛上的地位。唐代的台建筑作品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二)丰富了文学意象类型
意象是一种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台建筑就是古人用来描述内心世界抽象情绪的客观事物。诗歌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生活的体悟和对自我的表达。诗人对某一事物心有所感,于是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给了“台”意象,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感同身受。
唐代的台建筑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也是唐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分析唐诗中的“台”意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意象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唐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