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1231)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加速的背景下,会展业已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枢纽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9年,我国境内展览总面积增长82%,展会数量增长50.5%。会展业涌现出了许多新场景、新技术、新模式,加大了行业对复合型会展人才的需求。近两年,会展业虽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在国内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政策保障等源动力的驱动下,其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依旧凸显。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的举办,不仅为全球会展经济带来较好的示范效应,还对国内会展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出挑战,高质量会展人才的输出是夯实会展行业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2020年,全国共有306所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每年有超过1.5万毕业生,如何创新会展人才的培养机制,为行业输送“好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会展专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的新焦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1]。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已从教学方案、师资结构、实践场地、教学方法、评估标准、运作机制多个视角展开[2],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主要教学综合活动形式有实验、实训、实习等。其中,实训形式是会展专业院校为在校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主要以课程基本技能训练、校内真实项目实践、校外真实项目实践、毕业项目设计等形式开展。
虽然国内会展教育发展已有20余年,对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也有15年,但目前高职会展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仍存在实践环节孤立、岗位训练单一等问题。随着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新技术的融入,会展行业的跨界性趋势决定了未来会展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将具有综合性、项目化、流程性等特点。目前,高职会展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高职院校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安排包含课程实践学时、实习实训岗位训练学时及毕业设计项目学时等,其中课程实践学时安排占总实践教学学时的40%以上,实践教学时间有充分保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单一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依托各课程独立开展,而会展行业中单一岗位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习得。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同课程实践环节的相对孤立、分散实施和缺少联动,导致学生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全面、不系统。
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技能训练课包含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内容,占总实践学时的50%以上,期望通过实习阶段的实践训练全面、系统地提升职业技能,提高专业认同感、岗位迁移能力和就业适应度。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实习企业为其安排的实习岗位为现场服务,学生所在的岗位固定单一,从事的实习任务环节单一,很难有机会获得多个岗位、贯穿项目流程且系统深入地实践锻炼。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单一岗位能力锻炼中,很难将专业理论知识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得到内化提升,从而无法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由此,立足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将项目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活动管理思维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按项目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满足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的创新之路,也是会展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
活动管理思维源于“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由威廉·奥图尔(William O’Toole)在1999年首次提出,并与莱莉亚·斯沃斯(Julia R. Silvers)协作开发“活动管理核心能力框架”[3],以指导行业培训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制定。
虽然会展活动流程是一种特殊的项目管理过程,但其工作阶段划分与项目管理趋于一致,也分为启动、计划、执行、现场管理和收尾[4]。启动阶段主要是提出对活动项目的初步设想,即研究策划阶段,包括项目市场调研、活动内容确定及项目目标等任务;计划阶段是对项目设想进一步优化和方案延伸,即计划准备阶段,包含项目设计方案的提出等任务;执行阶段是项目对确定的内容逐一筹备,是项目落地实施的关键,即组织筹备阶段,包含项目招展招商、宣传推广等任务;现场管理阶段是项目实施开展的过程,是前面阶段工作成果的效果呈现,包含活动的持续监控、应急处理等任务;收尾阶段是项目总结评估的过程,即复盘总结阶段,包含项目资金的开支管理、项目资料管理和各利益相关者评估等任务,也为后续开展其他项目奠定基础。
由此,活动管理核心能力体系将活动管理的研究策划、计划准备、组织筹备、现场管理、复盘总结五个阶段对应到项目策划、会展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执行和评估管理五个活动管理知识领域。最终确定项目策划岗(市场调研、文案策划)、会展设计岗(视觉设计、物料设计)、会展营销岗(招展招商、客户管理)、运营服务岗(现场执行、客户服务、供应商管理)和后勤管理岗(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五个活动管理核心岗位群和核心任务。基于活动管理知识领域构建的课程群与活动管理的流程相对应,项目开展过程即课程群实施过程。
活动管理知识领域结构打破了传统“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而是按照活动开展进程对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流程再造,构建了以活动进程为主线的教学实施方案。方案对接核心岗位群及核心职业能力,实现了课程实践内容与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的联动,满足了活动项目管理各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系统需求。
在满足行业人才高质量需求,立足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下,2016年专业依托国家资源库课程《非遗产品会展策划》建设契机,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引入“非遗进高校”展览会(后简称“校园非遗展”)项目。培养体系以项目活动流程为线索贯穿各门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传播优秀文化价值的使命和担当。
“校园非遗展”实践项目是将活动管理内涵完整融入实践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载体,立足将人才培养过程和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强化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实践项目包含展览及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涉及全部项目策划和运营的工作岗位。学生全员(100%学生参与)、全过程(100%岗位有学生担任)、全方位(100%岗位轮岗安排)参与,深入社会调研,了解各方需求,开展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校园活动社会化。“校园非遗展”实践课程体系以项目策划、会展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执行、评估管理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每一个项目工作流程对应课程完成后,任课教师会将上一工作流程对应的任务成果延续给下一工作流程的课程教师,实现各课程之间实践教学模块的联动性。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轮流得到项目工作任务的能力训练,实现了职业岗位训练的系统性。该主题已连续举办5年,受到非遗技艺民间艺人的关注,成为杭州及周边城市非遗民间艺人展示和传播技艺的宣传平台,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传播。学生在运作该项目后,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还养成了文化自觉性和自豪感。
“校园非遗展”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活动管理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过程教学评价的融合,达到了课程学习活动化、活动过程系统化、理论实践一体化、考核评价综合化的目标,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即为活动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非遗展”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3.2.1 教学准备环节
教学准备环节即活动准备环节,一般设置在第1~2学期,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设计总体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学习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类课程,并参与会展项目、志愿项目和展会现场研学活动,提高专业认知,为项目实践开展提供专业知识储备。
3.2.2 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即活动实施环节,一般设置在第3学期,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负责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指导。学生学习会展策划类课程、会展设计类课程、会展营销类课程、运营执行类课程,以“非遗展”项目为任务驱动,对应项目策划岗、会展设计岗、会展营销岗、运营服务岗及后勤管理岗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完成“非遗展”的项目及配套活动策划、主题视觉设计、项目招展招商、现场运营服务、项目预决算管理等实践环节工作。设置会展项目实践管理课程来把控项目全流程的时间进度,设置七天综合实训周实践训练课程,以保障项目现场实施的时间。在项目执行前,企业导师和教师共同就项目细节、需要完成的教学点和技能点商洽讨论,协调分配各自的教学工作任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企业导师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深入现场,及时沟通项目进展情况和学生工作状况,并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工作。
3.2.3 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环节即活动评价环节,一般设置在第4学期,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绩评定、交流总结,企业导师参与项目复盘大会,师生共同完善最终方案。学生的成绩评定构成主要由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表现的评价、展商反馈和观众评价组成。学生需要完成理论考核及实践表现反馈,完成项目结束后的汇报答辩和实践感悟总结。
3.3.1 打造了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打破了基于知识和技能模块的传统课程设置,重构了基于“非遗展”平台的多门课程教学实施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孤立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打造了活动管理理念下多个实践环节一体化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改革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3.3.2 对接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人才需求规格
通过“校园非遗展”实践项目,基于活动管理知识领域,全面对接会展活动流程涉及的核心岗位及职业能力,并完整贯穿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项目完成的过程既是完成岗位任务,又是实现学习目标,最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辅助到独立开展项目活动的学习和实践,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与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相匹配。
3.3.3 解决了教学评价环节中的单一课程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中,该教学方案设计贯穿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托“非遗展”实践活动平台,充分体现了活动管理与教学组织、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和统一。课程教学评价由单一课程评价转变为活动实践过程中的综合和过程评价,更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行合一的能力评价。
3.3.4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校园活动社会化
“非遗展”作为校内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在整合校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也成为非 遗民间艺人展示和传播技艺的平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学生在参与实施项目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也实现了专业“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基于活动项目工作流程创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将课程模块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又从实践感悟理论。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对未来职业的认知,促进了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非常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但作为企业的导师,公司员工缺乏激励,对额外的教学指导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导师的稳定性和参与深度不够。因此,建立“企业导师库”、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和设置激励机制是未来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