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学习罗盘下的地方高校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2023-08-02 03:55杨钧月杜佳王佳蕾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杨钧月 杜佳 王佳蕾

摘  要: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探索以OECD学习罗盘为向导的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途径,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四个维度,通过一体化教学大纲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组织、多种教学模式融合、面向地方需求的教学内容植入、复合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等方式培养学生变革能力。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服务地方态度价值、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关键词:城市设计;课程体系;OECD学习罗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102-0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从外延拓展式发展转变为内涵生长式发展,使城市设计工作更趋向于精细、综合、多元。这要求高校本科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1],包括城镇化“新常态”对城市设计人才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更高质量的要求,也包括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目前,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大致呈现三种路径:最早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以经典理论为引导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如人居环境理论[2]、渐进式更新理论[3]、景观主义理论[4]等;另外还有借鉴美国[5]、英国[6]先进课程体系构建经验的路径;而近几年涌现出一批以教学方法创新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路径的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7],如“项目式”教学[8]、“模块化”教学[9]、“循证式”教学[10]、“线上”教学[11],以及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12]。

文章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提出的“OECD学习罗盘2030”(如图1)为依据,探索在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四个维度的综合培养,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核心[13]。研究以本科三至五年级作为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预期-行动-反思”的能力发展过程周期,以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七、城市设计八、毕业设计为核心课程群,同伴、教师、团体为学习与发展的外部支持体系,分阶段、有侧重地培育学生变革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应对压力与困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14]。

一、地方高校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发展趋势

(一)课程群融合发展的趋势

城市设计能力的培养需要设计广泛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关课程之间的多维联动、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学团队的密切合作是发挥课程体系整体效益的关键。然而,面对地方高校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教学内容陈旧(甚至重复)、教学环节僵硬、考核方式单一等困境,多个高校提出课程群融合发展[15],基于不同学科建立课程体系,探索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发展路径,使课程整体效益大于局部之和。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的趋势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下学生主体地位受抑制的缺陷[16]。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与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灵活融合,以适应教学内容的差异化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资源为支撑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将校外竞赛和项目植入教学任务的模式开始崛起,增加了学生校际交流的机会,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7]。

(三)课程内容体现地域化特色的趋势

地域性城市设计以时代特点、人文特征以及地域自然生态条件为依据,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设计的主要方向[18],但地方高校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鲜有地域性城市设计教学任务设置,难以适应地方城市发展需求。

二、地方高校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途径——OECD模式

贵州大学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利用OECD学习罗盘,定位城市设计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实施原则与实施方法,精细化设计教师支持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与发展过程周期,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多种教学平台,构建复合学习生态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四个维度夯实学生能力(如图2)。

(一)一体化教学大纲,保障课程体系与OECD学习罗盘精准对接

课程体系依据OECD学习罗盘确认各门核心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方法后,通过一體化教学大纲设计,精准设计各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确保OECD学习罗盘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实效。一体化教学大纲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的“校内-校外一体化”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国际-地域一体化”,以及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价值观教育的一体化。

(二)多样化教学活动,锻炼应对压力和困境的能力

课程体系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开放式讨论、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公众意见征求大会情景模拟、调研计划书汇报、城市设计前沿理论学生串讲、小组城市设计方案互评、多主题的开放式专题论坛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依据差异化教学任务组织,分阶段设置了难度逐步增大的学习任务点,使每位学生都能合理体验和克服设定的压力与困境。

(三)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培育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课程体系依据各核心课程特征,构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项目+竞赛+校内外论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中,项目包括贵阳市旧城更新项目和贵州地区乡村振兴项目;竞赛包括国家级的社会调研竞赛、城市设计竞赛、科技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多个类型;论坛邀请行业一线工作者参与的“城市设计行业实践前沿论坛”,邀请城乡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参与的“城市设计学习经验分享论坛”,以及基于行业相关学术会议和教师团队科研方向的“城市设计科研学术能力培养论坛”。根据各年级学生特征选择适当的项目、竞赛和论坛植入教学内容,融合课程考核体系推进教学实效,基于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四)面向地方需求,培养承担责任的能力

课程体系立足贵州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文特征和自然生态条件,建设面向地方需求的贵州地域聚落特点与空间设计线上课程包,课程包分为六个专题:苗族聚落专题、侗族聚落专题、土家族聚落专题、屯堡聚落专题、山地聚落专题和红色文化专题。项目和竞赛选题均聚焦贵州城乡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承担地方建设和发展责任的能力。

(五)复合学习生态系统构建,孵化变革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将同伴、教师、团体作为学习与发展外部支持体系的学习生态系统。以不同年级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学专业班级为团体,在SPOC线上平台分享学习资料與学习成果,培养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的团体学习生态系统。定期邀请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团体和校外专家或学生团体,分享专业学习经验、专业前沿理论和专业实践经验,实现基于复合学习生态系统的学生团体传、帮、带学习机制。

三、践行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模式

(一)课堂成为城市场景模拟的试验场

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组织下,学生找到了打开城市设计课堂的新方式,课堂成为体验城市的场景模拟试验场。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公众意见征求大会情景模拟、城市设计与管理主题辩论赛、城市设计调研小组互评等教学活动,将学生置于城市设计者、管理者、使用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去思考城市问题,模拟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对困境的能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通过对60名完成核心课程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四学生进行课程体系问卷调查,证明学生学习主动性、课程参与度得到极大提升。

(二)学生城市设计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参加城市设计相关竞赛,以赛促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并屡获佳绩。2020—2022年获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orld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Network,简称WUPEN)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ity网站(简称IKCEST-iCity Website)联合举办的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奖项5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1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

(三)毕业生服务地方热情高涨

课程体系系统培养了学生承担地方建设与发展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扭转了学生毕业就“向外走”的趋势,学生毕业后积极下到基层、留在地方,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与人才支撑,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的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有效传递。

(四)多主体学习生态系统愈加成熟

课程体系在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学习生态系统和小组团体、班级团体、教师团队的外部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拓展了学习生态系统外延,通过链接优秀校友、毕业生,以及行业与学界专家,形成了校内外学习传、帮、带机制,并顺利完成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城市设计学习经验分享论坛、1次城市设计行业实践前沿论坛和1次城市设计科研学术能力培养论坛的指标,学生反响热烈、兴趣浓厚。

四、结语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以OECD学习罗盘为指引,在践行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路径后取得明显成效。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极具时代特征,地方高校应实时更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时代需求,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戴冬晖,柳飏. 英美城市设计教育解读及其启示[J]. 规划师,2017,33(12):144-149.

[2] 谢薇薇. “人居环境”学科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外建筑,2017(05):72-74.

[3] 李昊,叶静婕. 基于“自下而上”渐进式更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J]. 中国建筑教育,2016(02):26-32.

[4] 李敏稚.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6):66-73.

[5] 杨春侠,耿慧志. 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建议——以美国高校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和核心课程为借鉴[J]. 城市规划学刊,2017(01):103-110.

[6] 储薇薇,吴飞. 英国大学城市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城市设计教育的启示[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76-187.

[7] 赵勇强,马明,徐锡宁.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 建筑与文化,2019(01):35-36.

[8] 刘金梁,胡学华,李宏芸,等. 项目式教学理念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内江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113-120.

[9] 王颖,程海帆,郑溪. “模块化”的本科城市设计教学研究[J]. 中国建筑教育,2020(01):65-71.

[10] 戴锏,刘凡琪,董慰. 论城市设计课程“循证”教学体系及支撑平台建设[J]. 中国建筑教育,2020(01):59-64.

[11] 戴锏,邹志翀. “线上教学”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改革途径探讨[J]. 建筑与文化,2021(04):226-227.

[12] 霍海鹰,李佳,李祚暄. 基于“SPOC+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1):106-110.

[13] OECD. Concept note: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EB/OL]. (2022-06-23).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learning-compass-2030/in_brief_Learning_Compass.pdf.

[14] OECD. Skills for 2030 in Brief [EB/OL]. (2019-06-02).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skills/Skills_for_2030_concept_note.pdf.

[15] 张春英,孙昌盛. 新时期城市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融合性思考[J]. 高教论坛,2019(05):26-30.

[16] 黄茉莉. 新形势下高校多样化教学手段[J]. 教育现代化,2019,6(41):97-98.

[17] 常玮. 多元融合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探讨——以厦门大学城市设计课程为例[J]. 城市建筑,2020,17(19):149-151.

[18] 徐焕昌. 城市设计地域性思考的研究进展[J]. 建筑与文化,2020(05):81-82.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