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2023-08-02 03:55刘冰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刘冰

摘  要:师范专业认证对创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以某地方本科高校师范专业为例,参考其专业自评和整改报告等相关材料,分析了其专业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001-04

师范专业认证是指具有师范专业认证资质的机构对高校已开设的师范类专业进行合格性评估[1]。它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反馈推动教学改进和质量持续提升。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2-3]。实践证明,组织与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对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一、地方本科高校师范专业认证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所处位置往往不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匹配高校的发展速度,导致地方高校各专业建设资金短缺,发展不尽人意,如师资和教学设备条件匮乏、教育实践场所不足等。通过对某地方师范大学多个师范类专业的调研发现,师范专业认证虽然从2017年启动至今已近7年,但高校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设无法达到专业认证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脱节

课程体系还不能够完全支撑毕业要求,对应开设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缺乏系统设计,没有很好地瞄准基础性、科学性的要求。主要表现:专业课建设薄弱,由于师资匮乏导致开设的选修课数量不足,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及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课程过于强调教育理论的讲授,内容大而空泛,缺乏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基础教育的需要。班主任管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被设置为教师教育选修课,其性质与地位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师范教育的特征。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整体上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匮乏,导致教师专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跨专业上课的教师较多;一些教师授课内容天马行空,与教学计划不符;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足,授课内容比较陈旧,所讲授的内容以教材为主,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授课方法单一,以讲授法为主,以讲台为活动范围,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以PPT形式呈现为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够;教师队伍激励机制不完善,缺少教师分类评价制度,缺乏对学科教学与课程论教师发展的支持政策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师范类专业实验室匮乏,缺乏足够的校内见习、研习和实习的场所;高校学科专业与中学的联系合作较少,服务基础教育的时间和能力不足,与中学合作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学校亦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参加支教的学生失去了去优质学校长期实习的机会;实习成绩占比偏高,导致学生忽视毕业论文,选题、行文格式上不够规范;教师的质量意识不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质量监控的制度执行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不完善

基于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之间的对应关联度和支撐度有待加强;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递进达成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体系、内涵理解不够深,认同度不够高;针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所进行的外部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过程缺乏规范性,没有形成制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度不高,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充分。

综上所述,在地方本科高校中积极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以评促建,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构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针对上述师范专业认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构建适合地方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5]。

(一)保障体系

1.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

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本科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本研究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括为“七二一”,主要由“七个子系统”即质量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专项评估标准等)、条件保障系统、组织保障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包括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等)、培养过程保障系统(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反馈等)、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等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两级保障即条件保障和组织保障。一个回路,即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反馈回路,见图1。

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以学校“七二一”系统为框架进行建设,包括自上而下的督促检查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改进;自上而下的督促检查是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教学评价和年终考核,对教学质量有问题的教师进行谈话教育、帮扶指导;自下而上的反馈改进主要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进行,由教务处提供具体数据,根据数据评优评先或指导帮扶。

2. 建立质量保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里众多的机构和部门。人才质量保障机构主要由校级和院系级构成。校级机构主要由教务处牵头,联合财务处、国资处、教师工作处等教学保障部门。院系级质量保障机构主要由院教务科牵头,由院党委、团委、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科、专业教研室以及全体专业教师等组成。以专业负责人为主体,按照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标准,通过学校和院系两级分工合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顺利实施。如:由学院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提出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评估,国资处、财务处、院实验科等提供经费、设备与专业数字化资源的招标与建设等。此外,基于人才培养保障的要求,还需要建立以下机构或队伍:

成立各专业建设规划小组。规划小组由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组成,由专业负责人担任组长,专业负责人一般是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且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教授或副教授。规划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专业的建设规划、撰写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及研究活动,组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等。

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遴选热爱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为人公正、工作责任心较强的离退休及在职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通过听课、监控、评价、沟通等方式开展工作,达到督教、督学、促教、促学的目的。

组建校院两级教学信息员队伍。由学有余力、热心学习的学生担任,旨在畅通学生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相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二)内部监控

1. 建立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主要由学校、学院和基层教研室组成,主要负责各级教学制度制订、教学监控、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整改等工作。其中,校级监控组织主要提供校级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组织实施日常教学的监控和评教评学活动;指导和监督校内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评价。学院质量监控组织主要负责督导基层教研室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意见等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学院存在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基层教研室监控组织负责定期检查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并进行专业自评,分析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推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

2. 各教学环节的常态化监控

(1)课程教学环节的常态化监控

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学校和院系两级通过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全程监控与评价教学过程,通过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业状态并及时预警,教学秘书、在校生、任课教师均可登录教务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相关的管理、数据录入、查询等。教学秘书可以进行学生学籍管理,监控学生选课,安排教学计划、统考计划等。在校生可以进行选课、成绩查询、课堂教学测评。任课老师可以查询课表、录入成绩、查询学生评教结果等。教务处和学院教务科在后台对学生选课、课程考试、学分达标、学位授予等进行监控。

在课堂教学方面, 学校要建立覆盖全校的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从而全方面了解所有教室上课情况,对评价专业教学、保障学生到达毕业要求起重要作用。在线上学习方面, 通过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学习平台建设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并通过学习平台教学督导功能获取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记录大数据,从而获得师生的相关具体信息。

制订相关的保障制度,以严肃教学纪律、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如颁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教学制度,明确教学事故的界定以及规范课程考核程序和命题要求。

(2)教育实践环节的常态化监控

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平台。教育实践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管理平台实现对师范生的见习、实习和研习等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监督,也可以对带队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指导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出台教育实践相关制度,保障教育实践环节的正常开展。颁布《大学教育实践工作指南》,保障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实现师范生教育实践“三习”一体化,规范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的过程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工作指南为基础,制订《教育实践工作指南实施细节》,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学科教育实习特点,细化教育实习的具体工作。

(3)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常态化监控

制订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教务处作为主管职能部门,由学校统一部署毕业论文工作,各学院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组织、落实相关工作。每学年都要修订发布《毕业论文开题与答辩程序》,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征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

(三)外部评价

1.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

成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小组,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组长,学生工作科牵头,小组由班主任、系主任、辅导员、教务科和学生工作科的相关人员等组成。每年由学生工作科组织调查工作,采用毕业生访谈、座谈会、调查问卷、电话调查、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调查手段,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一次性就业率等)、就业状况(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职称、福利待遇等)进行跟踪调查。并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形成的调查报告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最后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以及各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的执行落实。

2. 建立多元社会评价机制

建立学院与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对毕业生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情感、专业能力、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不断改进本专业培养方案,促成多元评价的形成。主要体现:(1)邀请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参与评价;(2)针对学生实习、科研中的表现,教师、科研人员,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评价;(3)利用学院领导走访各实习点的机会,邀请实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参与评价;(4)在相关中学、教育行政部门来校招聘毕业生时,以座谈会方式邀请参评;(5)采用独立、客观的调查方式,由第三方机构开展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6)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在每年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对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评价。

3. 建立对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机制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应由利益相关方参与。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师、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第三方机构等。采取访谈座谈、问卷调查,以及第三方机构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调查对象包括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类,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周期为每年一次,由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具体实施。主要调查对学院毕业生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与水平、创新能力、与同事协作精神、工作实绩、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及提出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

三、小结

高校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对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推进作用。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三方面构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对培养地方基础教育领域优秀师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鲍杰. 专业认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04):19-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 (2017-10-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负责人就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答记者问[EB/OL]. (2017-11-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711/t20171108_318641.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B/OL]. (2017-10-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W020171107554716178110.docx.

[5]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评估中心.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21版)[EB/OL]. (2021-03-11).[2023-01-05]. https://wenku.baidu.com/view/0200409f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7.html.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对新时期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的思考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