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西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从16世纪到20世纪,400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在西方经典人物肖像绘画中悄然呈现,通过一张张面孔向人们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故事。随着文明的诞生,人类对肖像捕捉记录的需求也随之产生。肖像画暗藏了不同时间地点下画中人的身份,透过一幅幅肖像画,我们也依稀窥见,人物从事的职业或所属的阶层,成为生动的社会剖面,构成了历史上肖像画的功能价值。
肖像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艺术家在绘画中表达模特的个人身份,描述其明显的可识别性,是有趣的社会观察角度之一,比如这件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拿破仑越过圣贝尓纳山》。
在1800年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役中,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登上阿尔卑斯山,抄近路越过圣贝尔纳隘道,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赢得了胜利。这场胜仗,奠定了拿破仑登上权力顶峰的道路。
在路易·大卫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随风飞舞的红色斗篷,昂首挺立的烈馬,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坚毅、果敢的眼神无不传递出英雄的自信与无畏,似乎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
《抽象概念》
在路易·大卫绘制的众多拿破仑肖像画中,这幅作品是拿破仑英雄形象最为强烈的视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名作却并非由拿破仑委任而创作,它是由西班牙国王向大卫定制的作品。拿破仑本人看到这幅作品后赞许有加。随后,应拿破仑的要求,大卫工作室又创作了多幅相同的作品。原作现藏于马勒梅松城堡,其他大型的版本保存于欧洲的主要宫殿之中,如凡尔赛宫(法国)、夏洛滕堡宫(德国)、美景宫(奥地利)等。
这次在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不仅有这件家喻户晓的经典肖像画,还有巴洛克宫廷画家凡·戴克、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浪漫主义大师戈雅与德拉克罗瓦,克利姆特、夏加尔、马格利特,契里柯等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57件珍贵藏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堂以西方人物绘画发展为主题的艺术课。展览被分为“神域”“宫廷”“乐土”“人间”“幻境”五个板块,生动诠释了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艺术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从宏大的“神域”到华贵的“宫廷”再回归平凡的“人间”,呈现一组从众神像到权势谱,再到众生图的全景记录。
策展人马真正表示,这场展览以人物肖像画为主题,能让观众看到西方人物画400年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巴洛克、矫饰主义、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直到现代艺术。肖像画,不仅为统治对象与上层社会提供政治功能,中产阶级也利用肖像画为他们塑造独特身份。艺术评论家西奥多·杜雷特(ThéodoreDuret)曾说:“艺术的胜利就是肖像。”
17世纪,大量肖像是由拥有大量财富的市民委托创作的,这时期的肖像画通常会避免大尺度的正面、骑马和坐姿,更注重人物表情和姿态,并以更有创造性的方法处理面部的瑕疵、弱点和不真实。这些特点在18世纪和19世纪变得更加普遍,肖像画有了更广泛的阶级特征。
《田园乐章》的作者是弗朗索瓦·布歇,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为浪漫的装饰风格壁画,是18世纪法国浮华优雅风格的代表,也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他曾任皇家美术院院长、首席宫廷御用画师,还担任过蓬帕杜夫人的绘画老师。他的艺术活动非常广泛,除了凡尔赛宫的装饰、壁毯织锦和塞夫尔陶瓷的设计外,还包括歌剧院的舞台设计。
在这幅画作中,艺术家以柔美的色调精致地描绘了一对优雅的爱侣和他们身上华丽柔软的丝绸衣衫,画面中的几头羊则象征着顺从,背景是一片万里晴空下的茂密大森林。这幅仿佛田园牧歌一般的诗意场景意在引起人们对于简单生活的怀念。
《田园乐章》(右)
不同社会阶层的画像都是由被画者和需要纪念他们的人委托制作的。通过对肖像画中人物的姿势、手势和装饰的理解,观众能够感知到被画者所传达出来的优越感、自卑感或可亲近感。
《抽象概念》非常知名,雷尼·马格利特是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机智而谐谑的图像,经常以写实的创作手法把日常普通熟悉的物品安置于陌生的情境中,将它们以非理性的、非现实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表现与“意外事物的相遇”的效果。
马格利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
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表达的观点包含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他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达利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们有较大的影响。
虽然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人的形状,但它却剥离了我们的大脑:一件黑色西服与一个飘浮在空中的绿苹果,二者皆未作任何变形处理,乍看没有关联,但艺术家却将它们以戏剧化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从而打破了常规的意识,产生了令人惊奇的超现实感官体验,引出一系列的疑问和反思。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