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峰
【摘要】道德与法治关注儿童个体生命,注重德育的内生性。教育教学应立足儿童生活经验,珍视儿童生命体验,将德育内容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建构德育情境,培育思辨能力,提升道德理性,指导道德实践,改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儿童道德生命成长。
【关键词】道德生命;实践智慧;儿童生活;德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104—04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与法治的最大特色在于关注儿童的个体生命,注重德育的内生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特别重视儿童的生命体验,以及德育内容与儿童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纵观当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以下三个问题非常突出:
(一)随意化
很多教师无法以宏观的视野观照道德与法治教学,梳理学科教学序列,发现学习路径,仅着眼于这一课、这一册,缺乏对某一学科在整个学段学习序列的整体把握,不能前后联系、系统规划,教学或失之于深,或失之于浅,显得随意,学生的道德素养无法实现进阶式提升。
(二)概念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着眼于道德概念的教学,着眼于道德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的理解为核心设计教学,教材中的事例、学生的生活仅作为概念理解的说明材料,而不是作为道德情感激发的触点,也不是行为指导的样例,道德学习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三)平面化
平面化是指教学只是各个板块之间的平移或者并列展开,缺乏进阶式提升[1]。造成课堂教学平面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中缺乏生动、有趣且符合目标的活动设计,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思维深度。
以上问题阻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也阻滞了学生道德生命成长。
二、基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德育规律
(一)道德生命成长需要实践智慧
道德生命生长需要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什么?伽达默尔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认识的机能,用以得到知识。它与人的处境合二为一,认识道德的内涵,指导人的行为,在不同的处境中不断扩充道德知识与经验,从而实现道德生命的成长。实践智慧指向行为,在具体的处境里进行道德抉择,实践道德行为,从而丰富道德生命。
(二)实践智慧的培育基于儿童生活实际
实践智慧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道德概念与处境合二为一,它是具体的。对此,实践智慧的培育应当基于儿童生活。“基于儿童生活”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道德概念的学习基于儿童生活,在对具体、真实的儿童生活进行回顾、整理、反思的基础上,理解、感悟道德概念内涵,然后回归儿童生活,在真实的处境中进行行为实践,提升实践智慧。二是基于儿童生活即基于儿童真实的思想、认知水平,道德概念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实践均应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科学规划,不能任意拔高。
(三)教材编写体现实践智慧培育思路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从宏观看,注重德育目标的序列化、科学化,体现较为严谨的学科逻辑,如同一德育领域在不同学段中体现不同的目标要求,契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差异,呈现螺旋上升的编排结构。从微观看,落实实践智慧的培育,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单元,围绕真实的德育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如个体活动、集体活动、探究体验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将学习与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习得实践智慧。
三、基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德育规律实践
基于儿童道德生命生长的德育规律如何实践?笔者以小学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遵循儿童教育规律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特别注重教育规律,其重要表征之一就是体现德育活动的内在逻辑性,遵循儿童道德学习规律。
“这些事,我来做”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的一课。这一单元以家庭生活为教育内容,培育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及劳动素养。家庭教育内容在各个学段均有安排,四年级教学目标是在前一阶段教学基础上的提升,在三年级“爱父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体谅父母的辛苦,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做贡献,初步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为进一步形成优秀家风做好铺垫。
以“这些事,我来做”为例,这一课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一为“家务擂台赛”,以比赛的形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展示学生的家务特长,使学生从具体的经验中发现做家务的意义,为活动二“愿做哪种人”奠定基础,辨析不同行为,形成主动做家务的价值判断。活动二“愿做哪种人”呈现学生对做家务的不同看法,反映家务劳动的意义,正确理解参与家务劳动是一种责任体现,统一思想认识。活动三“不让做,怎么办”,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生活问题,为主动做家务扫除障碍。在上述活动层层铺开之后,活动四“与家务活‘签约”便水到渠成。四个活动相互关联,逐层提升,构成严谨的逻辑结构。
教学设计应遵循德育逻辑,教学活动安排不宜刻意求新,而应紧贴学生实际铺设德育路径。围绕“这些事,我来做”第2课时教学活动,笔者具体安排了教学板块“家务活,我在做”“不让做,多沟通”“做家务,有妙招”“家务活,坚持做”。通过这几个教学板块呈现一定的教学逻辑:“家务活,我在做”回应第1课时的实践任务,又充分展示学生生活,由此反映家长反对孩子做家务的实际问题,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生长点。“不让做,多沟通”以“刘晓慧的烦恼”创设情境,结合上一板块中的学生生活真实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外部阻力。“家务活,有妙招”注重家务劳动的具体技巧指导,利用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消除学生学做家务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提高家务劳动的质量与效率。教师示范“单一垃圾桶”变身“分类垃圾桶”,学生交流家務小妙招,在师生互动中,启迪智慧,激励学生会干、巧干。在学生家务技术“升级”之后,“家务活,坚持做”顺势展开,坚持实践。4个教学板块展现了道德学习的完整路径,有效地遵循了教育律。
(二)立足儿童生活经验
德育始于儿童生活,又回归儿童生活。针对“这些事,我来做”这样紧密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在课前,笔者进行调查、统计,全面了解了学生做家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参与的家务劳动基本比较简单,如摆放碗筷、洗红领巾、袜子等,而对于劳动强度大、需要一定劳动技能的活动则参与较少,家长比较重视孩子学习,家务代劳情况比较普遍,因而孩子的劳动意识并不强,劳动体验也不深刻。基于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生活实际,准确研判学情,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让教学真正走心。
在交流自己做过的家务活之后,安排“家务活,我会做”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挑战赛,总结获胜经验,评比家务能手。安排这一环节旨在弥补学生家务劳动过于简单、体验不够丰富的不足。学生以4人小组开展剥花生比赛。比赛结束,采访获胜者,请他发表获胜感言,主要总结自己获胜的经验以及平时的家务劳动带给自己的收获。
(三)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离不开道德思辨能力,思辨能力体现儿童的理性精神,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2]。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领学生回顾生活,联系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做法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1.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一种数学思想,即把所有研究的问题分成若干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这种按不同情况分类,然后再逐一研究解决的思想,被称为分类讨论思想。开展思辨活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应先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之后进行分别讨论。
在“不让做,多沟通”环节,播放“刘晓慧的烦恼”录音,谈谈刘晓慧遇到了什么烦恼,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家务活不让做的情况,分析父母不让做家务的原因。针对不同观点,分类探究沟通方法。分类讨论能使问题化繁为简,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运用并转化为道德观念,改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2.材料引用。思辨即“思”与“辨”,思辨的基础是材料,不同的材料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路,有助于眼界的开阔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同的材料还会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将材料及材料背后的观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因而,相关教育材料的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引入了《哈佛研究发现藏在童年做家务里的秘密》等新闻报道,既引出了话题,也提供了思辨说理的材料。材料撬动了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借助新闻材料展开辨析,逐渐引导学生对家务劳动的价值有了正确认识。
(四)指向学生行为改善
儿童道德生命成长外化于日常行为的改善,这也是德育的终极目标。行为的改善需要任务驱动,任务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指向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可以模拟操练,规范道德行为;在课外,指引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规范道德行为。在教学中,笔者以驱动任务为核心设计教学,将其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以任务指向行为优化,让教学真正为学生道德生命成长服务。
1.任务情境:让学习指向生活。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体现以生命为本、为学而设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生活化的任务驱动下逐步推进,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实践、体验,持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为生活积累知识、技能。
“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设计有一主任务,即“家务活大比拼”。这一任务来自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活动,在目标上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通过做家务激发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识,唤起家庭责任感。因此,将少先队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成合力,以此推动整堂课教学。
在“家务活大比拼”情境下,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设置“集章争取参赛资格”活动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解决具体问题,展开教学,在任务驱动背景下进行实践、体验、总结、提高。课后,任务继续驱动学生开展家务劳动,集章、争先,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水平,培养劳动意识、家庭责任,最终改善学生的行为。任务情境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家务妙招:让学习指向问题解决。家务妙招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价值却非常大。因而,在教学中,笔者放大了“家务小妙招”这一板块,指导学生以智慧的方式解决家务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家务妙招一方面来自教科书中提到的几种,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生活,学生在家务实践中尝试应用并证实妙招效果,体现实用性。
四、研究成效
基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教学立足儿童生活经验,关注儿童思辨能力发展,集中指向儿童行为改善,同时遵循儿童道德学习规律,努力培育儿童实践智慧,实现儿童道德生命成長,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与成效。
(一)德育过程是立体的
德育课堂是在大任务情境下以有序的学习活动构建而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使德育过程丰满而立体,理解、体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变抽象说教的德育课堂模式。
(二)德育生成是鲜活的
课堂以学习活动构建而成,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学习,学习内容与学生成长融合,习得的道德知识、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生成的实践智慧都是鲜活、生动、个性化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德育课堂是有深度的
课堂上再现实际道德问题,解决实践难题,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并以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对于情感体验和思维发散,都具有一定深度,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零碎、平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陶元红.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简析[J].福建教育,2019(25):44-48.
[2]陈荣华.伽达默尔实践智与道德生命的成长[J].现代哲学,2013(01):72-79.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