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鸣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管理,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出现厌学、弃学的情况。对此,亟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背景下,笔者作为一名有27年教龄的基层中学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实地走访调研,倾听农村留守学生的心声,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外在表现,思考相关问题,探究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农村留守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56—04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期,尤其农村留守学生面对家庭、学业等方面压力和困惑时,难以找到倾诉渠道和解决办法,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症下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农村留守学生走出困境,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逐步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作为基层教师,笔者在引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问题方面有较深切的感受,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探索,谈一谈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思考与策略。
一、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外在表现
开展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以及外在表现,分析这些心理问题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留守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1.叛逆型表现。叛逆是农村留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1]。分析该表现形式可知,农村留守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倾向于强调自己的存在和独特性,常用破坏规则、违反常理的行为模式证明自己,加上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这部分学生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引人注意。这类留守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工作,给予他们的指导以及情感交流不够,再加上他们平常可能接触了一些社会、網络上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引导,便会刻意地通过纹身、抽烟等方式引起别人关注。当学生处于这种行为模式的时候,他们其实比较清醒,对于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的标准,会刻意突出自己的存在。对于这类学生,需要教师巧妙地给予引导,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获得成长的正能量。
2.自卑自闭型表现。农村留守学生也常常比较自卑自闭,当他们表现出自卑和自闭行为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对自我价值开始怀疑[2]。与叛逆型学生相比,这类学生对自身价值产生了严重怀疑。而他们产生这种心理问题有很多原因,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生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缺少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比如,一些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常常将生活琐事和工作方面的压力强加给孩子,甚至通过谩骂孩子发泄情绪,否定孩子的付出和进步,导致孩子无力反抗,越来越容易自我怀疑,消极悲观,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希望。对这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营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尤其要在校园生活中创设充满阳光、温暖的情感环境,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价值,了解自身优点。对此,需要教师用爱心、细心、耐心营造温暖的集体氛围,打造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农村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爱,走出自我质疑的心理困境。
二、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改变交流方式,打开学生心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笔者经常会遇到无法得到学生有效反馈的情况,学生拒绝与教师交流,或是在交流的时候刻意隐瞒一些关键信息和真实的内心想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学生的正面反馈,就无法正确地评定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决定通过信件这种交流方式,让农村留守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更好地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采用手写信件的方式交流,主要好处有三点:一是信件这种交流方式足够隐蔽,是师生一起构建的心灵私密空间,用这种方式交流,比较自由、保密,而且手写信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关心。二是当学生用信件与教师交流时,能进入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状态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能有倾诉的机会。很多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安静地与自己交流,反而频繁地被外界其他信息干扰。三是信件可以保留,信件本身具有某种赠予意义,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来说,教师出于关怀而给他们写的信件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手写信件更能够展现出这种独特的仪式感,如果用电子邮件或者是社交软件的方式进行交流,则难以起到这样的心理疗愈作用。
2.借助情感转移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感转移法即通过满足人某一方面的情感,展示转移其对另一方面情感渴求的心理疗愈方法。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具有发言权的便是学生自己,笔者通过与部分心理健康状态较好的农村留守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善于将自己对于情感的渴求转移到对另一段情感的渴求上,如友情、亲情等,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心理状态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
由此可知,改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开辟新的情感获取渠道,让他们能够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原生家庭情感教育不足的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情感转移法是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多数负面情绪导致的心理问题。从班级的角度来看,完成情感转移的直接方式就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引导班级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3]。
首先,通过打造班级文化,让农村留守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同窗之情引导他们完成情感转移。为了让班级文化主题能够深入人心,笔者借助了班级制度的优势,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班级中,不谈论有关留守学生的敏感话题,严禁造谣起外号,将自我尊重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识渗透到班级文化中。这样的班级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交作业时、进行大扫除等集体活动时,大家相互帮助,尊重他人,给留守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其次,引导学生抱团取暖,组成学习团队,用集体温暖引导农村留守学生完成情感转移。笔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兴趣活动时,常常组织学生组成团队,如在参加班级运动会或篮球赛等活动时,格外照顾留守学生的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感受团队的凝聚力和温暖,并将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
最后,合理地调整教育节奏,最大限度减轻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据中国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习压力是大多数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应合理地调整教学节奏,深入解读和落实国家“双减”政策,采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将其与班级文化环境融合,使农村留守学生能够对班级产生更多的归属感。
3.开展文体活动,以荣誉感满足心理需求。叛逆型和自卑型表现的农村留守学生虽各有差异,但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具有共性特点,整体来说就是对于自我价值的求证。对此,笔者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文體活动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农村留守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能力,获得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通过他们在文体活动中的积极表现来实现对自我价值的求证以及得到最终结果[4]。
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还有农村留守学生之间、与团队之间共同进步和拼搏的过程体验。笔者在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时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团队成员,自主选择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为了能在相关活动中获胜,团队成员会积极配合、练习,在共同拼搏的过程中,留守学生的情绪得到释放,心里会充满阳光。
4.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群体,给予生活关怀。农村留守学生对于情感话题比较敏感,教师要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赢得留守学生的信任,只有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他们才不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排斥。所以,教师需要深入农村留守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兴趣爱好,寻找彼此的共同话题,表达出与学生交流的积极性,然后及时给予关怀,吸引他们主动与教师交流。
很多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在课堂上开展,忽略了农村留守学生的迷茫和困惑还来自生活方面。所以,教师应在课外积极与学生交流,像知心朋友一样走进他们的心里,日常交流、对话,话题可以包括穿着、饮食、运动等。教师在与农村留守学生交谈的时候,必须注重语言艺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面对面贴心沟通,这样才能充分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为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5.注重生活仪式,让农村留守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根据笔者对农村留守学生的观察发现,其中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的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状态有这样的共同特点:没有生活仪式感。生活仪式可以调剂生活,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来说,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失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间接导致他们对自己很多方面不够在意。比如对他们来说,一些传统节日并没有特别的惊喜和期待。
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学生缺乏生活的仪式感,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重要,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所以,笔者通过强化生活仪式感在农村留守学生心中的重要性,以生活仪式感启发农村留守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引导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关心自己,让他们能够从心理层面认识到“我很重要”,学会悦纳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以过生日为例,生日是需要有仪式感的重要日子,在生日当天,收到祝福和礼物,吃到美味的生日蛋糕都是值得记忆的幸福事。但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来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多数时候他们都是自己独自过生日,或者与爷爷奶奶简单过生日,甚至不过生日,所以,他们很难感受到这样的仪式感。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班级中组织同学到过生日的留守学生家里去,给他准备一些礼物,精心布置生日现场,一起陪他过一个温暖、有意义的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关爱自己,善待自己。通过这样具有生活仪式感的小活动,给农村留守学生留下特殊、温暖的记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认识到他们的特殊行为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求救信号,应深入这些现象背后探究原因,积极思考有效的应对办法。对此,教师在面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时候,需要保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积极交流沟通,实现相互信任;营造温暖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充分利用班集体给予农村留守学生温暖,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怀和帮助,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此,才能切实地帮助农村留守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加强.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天津教育,2019(36):72.
[2]李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59-60.
[3]姜凤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J].青年与社会,2019(21):183-184.
[4]杨林.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分析[J].新智慧,2020(31):03-04.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