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萌萌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2)
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施工材料就是混凝土, 而混凝土施工方面相对关键的一项工艺技术就是浇筑技术, 其与混凝土施工质量密切相关, 在混凝土浇筑不科学、 不合理的情况下,导致混凝土施工有质量问题产生, 会引发结构方面的裂缝问题, 最终致使工程安全隐患大幅增加, 也会导致建筑整体质量随之降低。 对此, 建设工程的实际施工建设中, 必须要保障浇筑技术应用操作的科学性、 合理性, 也要结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将适宜的应对举措制定出来, 保障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为施工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但从当下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情况来看, 浇筑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 无法为建筑质量提供保障,所以必须要进一步探讨、 分析浇筑技术的实际应用。
首先, 建筑工程施工中, 对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较高, 所以实际的施工中, 浇筑要不间断的进行, 同时一次浇筑量大, 通常也会要求浇筑中不留缝隙[1]。 但值得注意的是, 因混凝土结构的显著特征就是体积大, 而受外界多方面因素影响, 会导致结构内部的各部分温度处在不均匀的状态中, 因结构内外有较大的温差, 所以内部会有水化热反应发生, 此时混凝土内部热量散发难度很大, 但表面往往会快速散热, 一旦这种内外温差所产生温度应力超出混凝土所承受拉力极限, 表面裂缝问题就会因此产生。
其次, 浇筑施工的后期, 因热胀冷缩, 所以前期水化热反应所产生热量已经呈现消散状态, 而内部结构也会逐步的进行冷却收缩, 但这一过程, 受已浇筑混凝土或地基方面的制约性因素影响, 会导致其接触部位有较大内应力产生, 此时因受力平衡,所以混凝土正截面就会有一种拉应力形成。 而在这两个力平衡被打破、 或者比混凝土当时期龄极限抗拉强度高时, 裂缝就会产生, 且此时产生的裂缝甚至会向整个混凝土断面进行贯穿, 导致一种贯通型裂缝逐步形成, 最终会给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很难估量其带来的安全危害。
该方面准备工作具体涉及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 要科学优质选材。 要想为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就要与工程特点相结合, 注意混凝土原料的合理选择。 如水泥的选择中, 要注意其性能的检查, 并与工程需求相结合, 保障所选水泥材料具备合理性和适用性[2]。 骨料的选择环节, 应注意其光滑性的检测, 应与不同需求相结合, 注意骨料粗细规格的严格控制, 使选择不当而引发的质量问题切实规避。 科学、 优质的选材, 与采购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密切相关, 所以需要采购人员在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上提高重视程度, 并与工程结构实况相结合, 将采购工作落实好, 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 另一方面, 控制混凝土配比。 混凝土配比与混凝土质量及结构施工质量密切相关, 若施工方并未在混凝土配比控制上提高重视程度, 也并未针对配比进行测试就直接进行混凝土的配制, 此时一旦配比与设计标准不符, 将会给混凝土浇筑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且安全问题也会由此引发[3]。
混凝土浇筑方案的选择与浇筑质量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 建筑业关于混凝土的浇筑方案, 主要有以下几种浇筑方案, 具体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保证达到最佳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效果。
1) 全面分层浇筑。 在首层浇筑作业完成后, 进行次层浇筑作业的一种浇筑方法就是全面分层浇筑,一般是在结构简单、 无较高技术要求的建筑工程中应用。 该种浇筑技术应用中, 要为混凝土结构平面面积与一定标准相符提供保障, 原因是在面积过大的情况下, 应用此种浇筑技术并不能为浇筑效果提供保障[4]。 具体的浇注环节, 需要施工单位确立相应的浇筑起点, 该起点可为结构短边位置, 之后逐步推进到长边方向。 在结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 要做到一次性浇筑。
2) 分段分层浇筑。 混凝土浇筑中, 在所用运输设备、 搅拌设备与要求不符的情况下, 很难为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此时选用的浇筑技术就应是分段分层浇筑。 具体的浇注环节, 需要施工单位先进行最底层结构面的浇筑, 而第二层结构面的浇筑中, 应注意其和最底层间距的控制, 之后利用与第一层浇筑同样的措施来进行浇筑。 分段分层浇筑在结构面积、 长度较大的工程中适用。
3) 斜面分层浇筑。 该种浇筑是对全面分层浇筑的一种优化、 改进, 实际进行浇筑时, 要从混凝土构件边缘部位进行浇筑, 之后从斜面出发, 将端对端的浇筑顺利完成。 该技术在梁体结构的浇筑施工中有很强的适应性, 但基于浇筑面为斜面的考虑,浇筑后混凝土材料沿斜面移动的问题极易出现, 所以实际选用中, 应事先了解结构高度, 若结构是以多层构件和高度偏大为主要特征, 技术不适用。
该方面混凝土浇筑中, 先于根部进行30 ~50mm的座浆, 该环节水泥砂浆配比要和混凝土中水泥砂浆配比呈现出一致性, 之后选择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浇筑法进行应用, 并确保分层高度控制在50cm的范围内。 该环节也应针对分层标尺杆进行制作, 以达到混凝土分层下料厚度的有效控制摸底。 施工在夜间进行时, 要保证照明的充足性, 使下料工能够更清晰的看清标尺杆标志。 在混凝土的振捣中, 要以插入式振捣棒的应用为主, 其中必须要振捣的就是柱边四角和柱边, 在移动振动棒的过程中, 间距应控制在40cm的范围内[5]。 进行墙体的振捣操作时, 所控制的振动棒移动间距为≤40cm, 实际的振捣中要以快插慢拔的原则为主, 而在混凝土表面泛灰浆且无气泡冒出的情况下, 振捣方可停止, 为振动棒所在部位混凝土具备良好密实度提供保障, 也能使漏振、 过振现象切实规避, 确保充分排除混凝土中的气泡, 为表面观感、 质量提供一定保障。 墙柱的混凝土浇筑中, 若浇筑高度>2m, 下料时就要利用串砼和溜斗; 而对于出料口到浇筑层的倾落来说, 倾落自由高度应控制在≤1.5m的范围内, 该环节不应进行集中倾倒, 原因在于集中倾倒的情况下,会导致模板或钢筋受到严重的冲击。
该方面浇筑作业具体开展中, 所遵循的原则为先远后近, 具体选择浇筑方向时, 要尽量沿次梁方向逐步的推进浇筑作业。 对于梁中的混凝土浇筑来说, 应以分层斜面浇筑法的应用为主, 基于插入式振捣棒的应用来开展振捣操作, 该环节要注意振捣棒移动间距的控制, 一般约为40cm, 并沿梁测逐步地向后进行移动。 完成梁板混凝土振捣作业的情况下, 要以钢筋上的50 控制线为依据, 积极开展平整操作, 该环节可先安排抹灰工利用木杠进行刮面处理, 之后借助长木抹子进行抹平操作, 而在混凝土进行终凝之前, 要及时扫毛混凝土面, 这个过程要沿统一方向扫毛, 且随意拉毛而给混凝土观感、 质量造成影响的现象应严格禁止[6]。 在完成扫毛操作后, 注意塑料薄膜的及时覆盖, 并落实保湿养护措施, 该方面的浇水养护应≥7d。
浇筑作业完工后, 应利用专业振捣设备, 保证混凝土材料能够均匀混合。 为确保振捣技术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需要施工单位重点关注振捣设备的合理选用, 并注意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考量。 1)与建筑结构实况相结合, 针对振捣设备进行科学的选用, 如以基础板为例, 其厚度大, 浇筑作业完成的情况下, 要借助浸没式振捣设备来进行振捣。 此外, 还应该以混凝土原料骨料粒径为依据进行设备的选用, 原因在于不同粒径材料的性能有所不同,所以对振捣设备的要求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以小粒径混凝土材料为例, 其流动性较高, 粘度较低, 所以所选的振捣设备要具备高频率、 低振幅等特征[7]。2) 实际的振捣中, 需要施工人员对振捣时间严格控制, 为振捣效果提供保障, 一般为30s以内, 振捣中也需要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的状态进行实时观察,规避离析问题, 为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保证。 在混凝土表面有泥浆冒出且气泡完全消散后, 振捣应立即停止。
整体浇筑作业完工后,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就要积极开展, 具体应与施工环境相结合, 保障所选养护方法更具科学性、 合理性。 养护工作实际开展时,要为混凝土表面湿度处在良好状态中提供保障, 使施工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且针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处理时, 要持续进行7d 以上的养护, 且养护时间不能随意缩短。 除此之外, 养护中也需要施工单位注意把控力度的适当提升, 使整体养护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8]。 养护环节, 可通过洒水湿润或薄膜覆盖等养护手段的应用, 达到预期的养护目的, 也需要施工单位注意混凝土养护情况的实时观察, 在混凝土工程未达到养护处理预期目标的情况下, 养护工作不应提前结束, 避免受该方面因素影响, 导致混凝土性能随之降低。
从现阶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建设情况来看, 混凝土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问题就是表面裂缝,为了避免裂缝不断扩大而给工程整体结构造成影响,必须要针对性处理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对于一些小裂缝来说, 要用水将裂缝部位清理干净, 在该部位干燥的情况下, 将环氧浆液灌入其中, 使其达到封闭的状态。 对于一些大裂缝来说, 需要施工单位针对裂缝的位置进行挖槽, 使凹槽形成, 之后清理表面, 并进行浇水湿润处理, 在此基础上进行界面剂的涂刷操作, 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塞、 压实, 并利用环氧胶泥将凹槽位置补平, 在该部位完全初凝的情况下, 进行洒水养护处理, 而在终凝后, 要及时覆盖土工布并进行洒水养护[9]。 受结构变形而产生的裂缝现象处理中, 可将环氧胶泥、 防腐涂料涂抹在裂缝部位, 且裂缝表面也应注意玻璃布的覆盖, 借此即可达到裂缝处理效果的优化目的。
为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 可从以下三方面出发:1) 严把配比关, 要同时兼顾混凝土设计强度及其自身坚固性, 基于砂石、 水泥配比的严格控制, 将适量减水剂及膨胀剂等加入其中, 达到水泥用量的控制目的, 使水化热所产生温度最大限度降低; 2) 将浇筑后初始温度降低, 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如下: 利用相对低温的水来冷却砂石或使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 也可通过浇筑速度的降低等, 实现混凝土浇筑后初始温度降低的目的[10]; 3) 注意混凝土拆模时间的严格把控, 在混凝土内外温差处在25℃以下的状态中时, 拆模工作可以进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旦温差超过这一温度限制范围, 要落实保温措施, 使内外温差有效减小, 借此规避内外温差而引发的裂缝问题。
建筑混凝土浇筑中, 能够有效预防温差裂缝问题的一个关键手段就是浇筑后测温和养护。 近些年,在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 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项目, 此时也日益突出了测温和养护的重要性[11]。 对此, 要想为现代建筑混凝土浇筑质量提供一定保障, 使温差裂缝的产生得到切实防控, 就要将专门且独立的测温、 养护小组积极组建起来, 基于岗位工作内容、 测温养护细则的明确, 加之合理的设定测温间隔、 科学的规划养护流程等, 促进混凝土养护水平、 效果的全面提升,保障温差裂缝的产生得到有效预防。
在当代建筑工程中, 不容忽视的一项施工作业就是混凝土浇筑, 其与混凝土施工质量、 建筑整体结构安全性及稳固性等密切相关, 而在浇筑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情况下, 工程整体建设都会受到影响, 也会埋下一定安全隐患。 对此, 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要充分把握技术应用中的要点内容, 以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保障为立足点, 科学进行浇筑, 并配合应用一系列可行性的浇筑质量提升措施、 手段,为项目顺利、 高质完工奠定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建筑业的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