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萌 王会
王绣简介
王绣,1942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洛阳市文联名誉主席,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客座教授,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Wang Xiu was born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1942. She was graduated from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in 1968. Honorary research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consultant of China Women Painters Association; consultant of Henan Artists Association; honorary chairman of Luoyang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visiting professors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legates of the 12th and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First Class Artists; an expert who enjoys special allowances from the State Council.
中国美术报:自20世纪60年代末,您从哈尔滨来到洛阳,50余年来观察绘制牡丹,并形成了洛阳牡丹画派中的典型风格。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牡丹的?
王绣:我从小就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中学期间,得到了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白崇山的指导,跟他学习素描和色彩。1962年,我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现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中国花鸟画家王道中,学习传统工笔画,接受正规的美术基础训练。王道中是中国花鸟画大家于非闇的关门弟子,于非闇擅长工笔牡丹,王道中自然也精于此术,这段学习经历为我后来画牡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与牡丹真正结缘,得益于我大学毕业后,去了有“牡丹花都”之称的洛阳。1968年,我被分配至洛阳文化局龙门石窟研究所,安家在号称洛阳观赏牡丹最佳地的王城公园。在此之前,我并未真正见过牡丹,只是从日常生活的脸盆、茶杯、剪纸上看到过它,总觉得这种花比较俗,像是假花一样。但当我第一次见到牡丹时,简直欣喜若狂,我太爱牡丹了,对它可谓一见钟情、情有独钟,牡丹也成了我这一生幸福快乐的源泉。
中国美术报:牡丹作为花卉题材,是最适合女性来表现的,而您的牡丹绘画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什么契机让您把牡丹作为自己一生的描绘对象?
王绣: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我与牡丹朝暮相伴,牡丹成为我矢志丹青的寄托。我通过写生、速写、默写、线描等形式,了解牡丹的生长状态与品种风格。这个过程让我领悟到牡丹就和人一样,在风晴雨露中经历从年轻至年老的完整历程。当你人生遇到挫折困难时,看到牡丹再画上两笔,一切负面情绪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在牡丹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快乐,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觉得把牡丹画好,就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
中国美术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确,每一届的牡丹盛会,都会吸引大量文人墨客前来交流。而您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也见证了牡丹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王绣:是的。1984年举办第二届洛阳牡丹花会时,有外地人在洛阳举办了一个牡丹画展,当时很多人并没有见过牡丹,所以画中的牡丹与真实的差距比较大。因此,市领导就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在来年的牡丹花会时举办一个个展,向大家展示牡丹的真正风采。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开始为牡丹画展做准备,画的有工笔、有写意,调动我全部的艺术储备,陆续创作出60多幅牡丹画。到1985年牡丹花会开幕式前,我的牡丹画展正式在博物馆的展厅布展完毕。花会期间,日本游客到博物馆参观,被这些牡丹画所吸引。这次交流成为后来“走出去”的一个契机,我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举办牡丹画展,作品也走进东南亚各国。
中国美术报:牡丹作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早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牡丹的描绘。到了今天,牡丹更成为花鸟画中的重要题材。请您谈谈您这么多年创作的感想。
王绣:牡丹作为中国花鸟画中的一个专科,同中国花鸟画的起源与发展一脉相承。唐代牡丹画科确立,成为花鸟画的主要题材。在牡丹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名家圣手,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牡丹绘画样式。面对这些优秀、经典的绘画艺术,我们应通过认真临摹,学习、汲取前人的精髓,并紧跟时代發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我年轻的时侯偏爱俄罗斯油画、水彩,到洛阳之后就爱上了画牡丹。几十年来,我从先贤的画册中汲取灵感,在牡丹花丛中感悟花之精髓。就我的创作经验而言,我认为,写生是当代牡丹专题绘画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应植根于现实生活,来源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好的艺术品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作为艺术工作者,应深入到人民中去,深切地体悟生活。
中国美术报:全国画牡丹者,以人数论,洛阳最多。因为洛阳是“牡丹之都”;洛阳画牡丹者,以画家论,以您的名气最大。您的牡丹绘画别致清新,极具现代意识;您对洛阳牡丹画群体的培养不遗余力。您的名字与牡丹画,已经成为洛阳的文化名片。请结合您的创作历程,谈谈您对牡丹绘画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王绣:洛阳画牡丹的人多,是基于洛阳本身的文化底蕴。也不能说我名气最大,只能说作为一个多年画牡丹的画家,我的确对牡丹怀有深厚的感情。
就我自己的创作而言,我以前钟情油画,到了洛阳,为了表现牡丹的天姿国色,我又重拾国画,以写意笔法入手,糅入油画、水粉和水彩画的色彩明暗技巧。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古人,同时试图调和中西方绘画技法,力图对牡丹画的创作进行创新。因为画家不能故步自封,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牡丹绘画必须具有现代的气息。
这一过程一直贯穿我的绘画生涯,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构图的经营、线条的锤炼到色彩的凝练,再到对文人气质的追求和东方神韵的体现,逐渐形成了色彩明丽、水墨交融的牡丹画,开始有了自己的面貌。当然这也是得益于这个开放的时代,一个艺术相对自由的时代,东西方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而画家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表现。应该说,是时代成就了我,我的绘画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美术报:多年来,您以人大代表之责,积极传播牡丹文化,普及牡丹艺术,推動牡丹以法律形式入主国花。以您多年的研究,您认为牡丹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王绣:我国栽培牡丹历史悠久,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并位居十大传统文化名花之首。
牡丹寓意丰富,集花王之号、花容之美、花语之吉于一体,其雍容典雅、高贵祥和的形象,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国家繁荣富强,可以完美诠释我国的大国气象。所以我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一直呼吁尽快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的国花。2018年3月,我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提交了《关于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即使现在已不再担任代表,我依然关注牡丹文化的传承,并尽我所能,为此贡献力量。
中国美术报:您一直从事文博工作,绘制了大量考古文物的彩色摹本,这在缺乏彩色胶卷进行考古现场摄影的年代,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在您看来,文物写生的意义是什么?
王绣:在文博系统工作的几十年间,我有幸参加了洛阳东周王城战国车马坑、四座汉代壁画墓、隋唐洛阳城含嘉仓与天堂遗址、元代白马寺住持龙川和尚墓等考古发掘工作,临摹、绘制了大量考古遗迹、遗物图像,这为今天洛阳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不仅仅是文化,是历史、是文物,还蕴藏着一个广阔而绚丽的世界。文物本身是有生命的,在绘制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穿越时空,和它们对话、交流,体悟文物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正因为如此,我多次拒绝调动工作,我爱博物馆、爱文物、爱考古。
中国美术报:在文博界,让文物流动起来,价值得到充分利用,您是位先行者。请结合您的经历,谈谈我们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王绣:1981年,我在湖南参加一个学习班,同班来自广州、佛山的文物专家提出,想让洛阳的唐三彩文物前去交流。那时全国的博物馆文物很少交流,因为有顾虑,文物如果损坏怎么办?安全如何保证?我就说:“我负责。文物如果有任何闪失,我愿意接受处罚。”经过多重沟通,1983年,我们带着最具代表性的洛阳唐三彩文物前去广州、佛山两地交流,举办“洛阳唐三彩展览”,并大获成功。随后相继到全国巡展,后来,洛阳博物馆的文物又走出了国门,赴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
我认为,文物不应该深藏密室,而是应该通过展览和交流,让后人通过文物,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这是文物本身的价值和使命。
中国美术报:应该说,您的牡丹画是从洛阳起步的,千年帝都的丰厚底蕴涵养了您的品格,姹紫嫣红的牡丹熔铸了您的画魂;而您也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来创作牡丹绘画,继承和发扬牡丹艺术。可以用王昌龄的诗句来概括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绣:多年来,承蒙各界领导、师友的厚爱,我的牡丹画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我感觉,无论我用什么样的妙笔,即便倾尽人生几十年的岁月,依然难以穷尽牡丹的高贵典雅,画不尽牡丹的富贵雍容。
2013年,洛阳博物馆专门为我创建了一个永久性的陈列馆——王绣牡丹艺术馆,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极高的荣誉。我无以为报,只能用自己的绘画艺术,来答谢各界对我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今年,这个艺术馆又进行了升级改造,正值第40届洛阳牡丹艺术节之际,洛阳博物馆计划办一个大型的牡丹画展,向大家全面、系统地展示洛阳的牡丹绘画艺术。此次展览将展出我从艺60余年来的艺术创作,其中包括我早期的水彩、写生,以及来洛阳后从事牡丹专项创作的代表作品。我曾经在讲话中说:“正如牡丹把它的美丽献给了人间,我要把最美的牡丹绘画,献给喜欢牡丹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