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俊赏?好好如歌

2023-07-31 02:56岳小艺
中国美术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伤怀张伯驹杜牧

岳小艺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情致豪迈,也多有针砭时弊或感时伤怀之作,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小杜文章天地并”,杜牧虽以诗文名天下,其书法亦为人称道。

自古文士多风流,杜牧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张好好是晚唐有名的歌伎,因杜牧所赠《张好好诗》而被熟知,酷爱音律的白居易也曾作诗赞美其歌声,张好好之名因而广为流传,元杂剧《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便构思了杜牧与张好好的爱情故事。在2022年一度大热的电视剧《梦华录》中,还曾以她的形象进行了演绎。

晚唐时期入幕成风,进士出身的杜牧也曾多年在外地府署中担任幕僚,备受推崇。《张好好诗并序》中便是讲道唐文宗大和三年(829),26岁的杜牧在江西为沈传师做幕僚时,认识了沈公家中初入乐籍的歌伎张好好。诗文描绘了从初遇张好好的崭露头角而声名鹊起、盛极一时,再到重相见却是流落市井、当垆卖酒的人生遭遇,花开花败,令人伤怀。全篇300余字,诗载杜牧《樊川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三四岁的少女总是惹人怜爱的。彼时的张好好也正值这豆蔻年华,如嫩芽般的娇羞动人、美丽可爱,一出场便惊艳四座。她的歌喉更是婉转缥缈、技艺精湛、举世无双,深受沈公宠爱和世人赞叹,得赠名贵的天马锦、水犀梳,看秋浪、游东湖,好不欢快!杜牧与张好好亦“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可见二人有过一段十分相熟的岁月,这其中隐隐透露着的欣赏与情愫,为二人的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的遐想。

大和六年(832),沈传师的儿子、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纳好好为妾。东汉辛延年有诗云:“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可见当年张好好风光之时身价之高,以及沈述师为纳妾如何的大张旗鼓、大费周章。“洞闲水生远,月高蟾影孤”,好好为人姬妾后从此闺阁深锁,二人不得相见。

烟花易逝,好景不长。又两年,“洛阳(城)重相见,婥婥为当炉(垆)”,好好惨被抛弃,流落市井沦为卖酒女。对比诗文前半篇极尽笔墨描绘初见的美好情景,再相见却是繁华落尽、惨惨戚戚,有着极大的落差。而在沈公去世之后,众人皆散,诗人自己也已是早生华发。感时伤怀,二人境地竟是相似的落魄惆怅。

《张好好诗并序》行书诗稿,是杜牧唯一存世墨迹,更是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唐代书法墨迹,诗人之书更是凤毛麟角,可一窥唐代书法的发展,以及诗人书法的特色。古代书画著录中多有对此作的品评,评价颇高,如《佩文斋书画谱》载《宣和书谱》评:“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清河书画舫》载:“杜牧之行书《张好好诗》,末简略有残缺,董元宰为摹刻《戏鸿堂帖》中妩媚而有古意,真名迹也。”《大观录》云:“董宗伯跋卷中,虽未书,已刻《戏鸿堂帖》矣。”《容台集》载董其昌評:“杜牧之书《张好好诗》,深得六朝人风韵,余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民国收藏家张伯驹称:“此卷不惟诗可贵,而书法亦为右军正宗。”《张好好诗》卷全篇书法天真朴拙,又风流俊逸,具有文学、文献和书法的多重价值。

总体来看,此卷虽字字独立而章法茂密。结体注重点画的连断、避让、收放及轻重变化,偃仰向背,顾盼呼应,各有体势而又气势连绵。用笔多厚重圆润,墨色浓淡相宜。唐代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字与字分行布白参差错落、紧密相得、虚实兼到,有如诗歌和音乐的节奏般,更具生气。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史悠邈。而书法和诗歌却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杜牧的文风与书风融为一体,如此体现了诗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根据书画著录的记载以及墨迹本上宋徽宗题签以及历代鉴藏题跋、鉴藏印等,大致可以考察《张好好诗》卷自北宋收入徽宗宣和内府以后至清代的流传递藏情况。清《石渠宝笈》卷13贮载“唐杜牧书《张好好诗》一卷上(等洪一)”:素笺本行草书,存37行,余缺,前署“张好好诗并序”六字。

特别的是,此卷基本保留了宋徽宗时期重新装裱题签的“宣和装”式样,并钤有徽宗朱文“御书”葫芦形印、朱文双龙图案印、“政和”“宣和”骑缝印、“政”“和”朱文连珠印、九叠文“内府图书之印”大方印等印玺共计七方,世称“宣和七玺”。存世钤有宣和七玺的古代书画已不多见,至为珍贵。

此卷后被溥仪携出宫外,流落民间。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书画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此卷流入琉璃厂靳某处并被持去上海,急托友人追寻,不到一月,“余以五千数百金收之,为之狂喜。每夜眠置枕旁,如此数日,始藏贮箧中”。不惜重金购买,日日夜夜为伴,还以“好好先生”为号,足见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夫妇将100多件珍贵书画捐献给国家,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以飨大众,为国家文化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正是历代鉴藏家们的重视与爱护,以及张伯驹收藏为公的精神,我们才得以在今天一睹杜牧与“好好”的风采。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伤怀张伯驹杜牧
以父之名
杜牧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伤怀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无题
山行
赤壁
永恒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