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那些“自费项目”

2023-07-31 16:06:31李晓巧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燕语北京城家境

委任状得自己花钱买

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

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以后都是这样的。

唐末的委任状都是用素绫纸裱轴的,被委任的官员为了得到这样的委任状,就约定俗成地“送纳朱胶绫纸价钱,各请出给”,然后,才好去上任。

到了五代之时,社会经济相对凋敝,大家赚点钱都不容易,这一交钱买“委任状”的陈规,才在敢于说话的官员们的一再建议声中被废除了。

参加宫廷宴会要自掏腰包

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四中说:“《唐书》言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尤其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各地封疆大吏到朝廷来觐见皇帝,为了表达谢意、联络感情,都要自己掏腰包花钱在皇宫里大办酒席,邀请皇帝与高官们宴饮,俗称“买宴”。

而且,五代时,大臣们在皇宫里偶尔叨圣恩陪皇帝吃回饭,都得自己掏腰包!直到公元952年,后周太祖郭威才拒绝了一位叫侯章的官员的“买宴钱”,这才为官员们“减负”了。

自费候补官员多如牛毛

清朝时的北京城里,候补官员多如牛毛,而且,当时规定不得实缺就没有固定俸禄,所有的开销完全自费。候补官员们如果家境富裕的话,日子还能勉强凑合,而家境一般的候补官员为了能在高消费的北京城过生活、等差事,还要充门面、打点人情,“漂”着寻找机会,只能到处借钱维持。

这个群体虽是“官”了,但是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很多“官员”硬是穷到临死也没得到个实差事,一直就是“自费”着。甚至,有的还“自费”候補得发病发疯。

(摘自《羊城晚报》 李晓巧/文)

猜你喜欢
燕语北京城家境
咏春
素笑
小小说月刊(2022年1期)2022-02-07 11:00:31
素 笑
小小说月刊(2022年1期)2022-01-27 01:11:18
早春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10
“漂”来的北京城
北京城里蒙山松
当代音乐(2018年11期)2018-06-30 14:43:16
鲁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关东学刊(2018年1期)2018-05-14 14:57:53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
释道安日背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