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大差异” 落实“五个坚持”全面推进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

2023-07-31 00:56王明姬田帆王哲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地人才建设

王明姬 田帆 王哲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推进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抓手,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人才高地与人才平台在定位、内涵、外延、效用、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建议立足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以“五个坚持”切实提升人才高地与人才平台建设实效。

一、深刻把握人才高地与人才平台建设五大差异

(一)从战略定位看,人才高地是“头雁”,对标世界顶级城市,人才平台是“群雁”,带动支撑区域发展

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3+N”布局中,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共同构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其中,人才高地是雁阵中的“头雁”,特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以打造比肩硅谷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示范区为目标,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发展机会、平台和环境,在若干战略领域形成人才发展极点和世界人才尖峰。人才平台作为雁阵中的“群雁”,是指通过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布局建设若干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从而在国家整体层面上形成若干人才发展支点,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及支撑。

(二)从内涵特征看,人才高地强调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人才平台强调立足地区独特性实现全局最优解

人才高地通过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实验室,提供世界级重大命题、课题和难题的问题解决场景及平台,大规模集聚、使用全球高端人才智力,成为全球一流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地,对全球优秀人才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人才平台突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立足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安排、互补化发展,通过打造区域人才发展“能量核”和“增长极”,做强区域中心人才集聚发展地标,以点带面,以点的爆发式效应带动辐射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全局最优解。

(三)从外延要素看,人才高地是集成多兵种优势的“大兵团”,人才平台是具备单兵种优势的“突击队”

人才高地通过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实验室以及汇集重要科技资源与应用场景的重大项目平台,整合世界顶尖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基础学科研究人员、卓越工程师、产业技能尖兵等各“兵种”优势,汇聚综合性、多层次、多类别人才,实施“大兵团”作战。人才平台是依托人才高地的“尖刀班”“突击队”,主要聚焦单兵种优势,按照人才最佳配置和培养锻造方式,强化区域自身发展优势。

(四)从发展导向看,人才高地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动力源,人才平台则指向核心产业创新关键点

人才高地要为世界级的人才发展提供大平台、大场景、大舞台,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成为世界主要原创思想的策源地、颠覆性科技成果的主要贡献地、全球创新创业主要增长极,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显著且不可替代的贡献。人才平台主要解决“0-1”引领性、原始性问题,提出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和升维性创新技术产品,为解决国家层面“卡脖子”难题作出地方贡献。人才平台将成为未来新兴产业和颠覆性产业的创新爆发点,成为国际核心产业链条独占性网络的核心节点,成为全球产业链条构建难以绕开、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五)从政策实施看,人才高地重在统筹集成,强化总体合力,人才平台重在授权赋权,鼓励个体创新

人才高地建设要强化总体合力,通过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国际化人才配置能力、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一地带一域”的战略目标。因此,政策重点应为“统筹集成”,有效整合各地已有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工程,协同谋划全域人才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人才平台建设则要凸显个体特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突出优势,在支撑辅助人才高地建设的同时,辐射影响周边城市和地区。因此,政策重点应为“授权赋权”,鼓励人才平台所在城市先行先试,在推动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在建设产业人才高质量集群和发展赋能上有所突破,在构建重点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上有所突破,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形成雁阵格局。

二、提升人才高地与人才平台建设实效的“五个坚持”

(一)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聚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统筹部门政策资源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组织部门应牵头制定实施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负责督促、协调和考核工作;宣传部门应加强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政策的宣传解读,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统战部门应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人才沟通交流;发展改革部門应研究对各人才高地和平台给予产业、项目、资金等多方面支持,推动各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财政部门应聚焦资金投入保障和监管工作,创新人才高地和平台多元化投入机制;科技部门应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研发和成果转化政策,引导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应完善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工信部门应抓好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建设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人社部门应着力健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统计部门应健全区域人才和科技人力资源调查统计;科协应做好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络、沟通和服务工作,及时反映科技人才合理意见建议。

(二)坚持聚焦重点,围绕核心产业链条涉及的重点区域、重点实体、重点技术和关键环节推动政策落地

一是进一步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各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作用,根据各省产业情况完善激励措施,打造若干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创新策源地。二是选择若干实体开展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试点。从2022年起,围绕核心产业链条的创新技术和关键环节,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内试点建设首批300个左右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试点平台应在特定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支撑和相对集聚的人才资源,具有推进改革的强烈意愿,能够推出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努力发挥先行示范引领作用。首批人才平台重点向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倾斜。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展省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试点。三是明确支持管理措施。对认证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试点主体,给予“财政+税收+金融+信用”等组合式激励,支持省级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平台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在设施设备、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重大科技专项、奖励性后补助、企业研发补助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实现以投资换机制。建立吸引集聚人才工作年报制度,每年报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建立资格复核制度,每3年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各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进行资格复核,复核合格的继续确认其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资格,不合格的不再保留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资格。

(三)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集聚和成长规律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积极为外地、外籍人才落实教育、医保、社保等方面本地化和国民化待遇,全方位营造适合国内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发展的“类海外”环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支持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建立人才发展“关键实事”清单。在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内分年度开展人才发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全面收集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诉求,在保证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发展“关键实事”清单,并进行年度更新,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确定重点任务和目标,切实解决一批人才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人才生态持续优化。

(四)坚持放管结合,鼓励各地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中央层面,加强对地方引才引智政策效果的追踪评估、引导和纠偏,研判其对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效果,相机适度实施人才流动宏观调控。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地方层面,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治理等方面制定负面清单,鼓励各地在不违反负面清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陈出新。人才引进方面,鼓励各地区持续完善社保、医保转移接续政策,在编制、工资总量、岗位结构比例、绩效考核等方面向用人单位适当倾斜,调动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降低人才流动的制度性成本。人才激励方面,鼓励各地方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为各类人才建立年资(年功)工资制度,科学评价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合理确定年资起加点和工资级差,承认人才的经济价值。人才治理方面,鼓励各地方搭建人才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平台,组织各类人才参与地方战略、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提升人才决策影响力。

(五)坚持结果导向,构建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

各级组织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统计及有关部门,开展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全领域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薪酬奖惩、项目立项、财政补助等挂钩。建立和完善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人才高地的评价以人才的贡献为重点,包括人才的业绩贡献和政策贡献等。业绩贡献包括万人发明专利数量、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产值占比、人才贡献率等;政策贡献包括人才的政策提案采纳率等。人才平台的评价以人才的现状改变为重点,包括人才质量和结构的变化等。质量包括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占比情况;结构包括各类人才的数量。

三、推进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廣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实施重点任务项目化、清单制管理。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优化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督导制度,理顺工作机制,明确管理权限,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涉及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的重要政策及时请求上级机关及组织部门支持和指导。

(三)强化评估监测

完善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健全人才高地(平台)建设信息库。建立人才高地(平台)建设工作监测评估体系,通过自评估、第三方年度评估和中期评估等手段,编制发布评估报告。跟踪分析、研究解决人才高地(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社会、媒体和网络监督,设置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热线,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的监管,形成完善的举报反馈及处理机制,提升监管效率。

(四)突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大力宣传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保障等内容。注重舆论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突出人才在人才高地(平台)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加大人才典型选树力度,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理念。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营造关心、支持、参与人才高地(平台)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猜你喜欢
高地人才建设
人才云
燕晗高地
高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