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脱贫势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2023-07-31 10:43:47聂建江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积石山临夏州贫困村

聂建江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新发展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当前不仅要珍惜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以后怎么办?乡村振兴怎么干?干部群众怎么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基层如何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共同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脱贫以来,基层一线进行了哪些探索?干部群众怎么想、怎么干?有哪些困难和瓶颈?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称“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称“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刘集乡河崖村和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称“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等脱贫村,蹲点调研,以微观视角观察思考脱贫村乡村振兴。

短板补齐 基础巩固 脱贫村赶上了时代步伐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甘肃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甘肃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临夏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全州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底建档立卡人口12.8万户、56.32万人,贫困发生率32.5%,建档立卡贫困村649个,其中412个被甘肃省确定为深度贫困村,是真正意义上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2021年2月,临夏州与全国一道,全州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调研发现,脱贫攻坚让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群众生活基本需求短板补齐,消除了吃水、住房、看病、上学、出行等困难。贫困村交通设施空前改善,偏远封闭的小山村连接了城镇,群众出行大大方便,也为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条件。贫困户有了基础产业,有了保证基本生活的收入,个别极端困难家庭由政府托底。贫困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促进了村级公益事业发展。

此次蹲点调研的阳山村、河崖村、布楞沟村都曾是深度贫困村。下面的數字,有助于对三个村脱贫前后的变化形成基本认识:

积石山柳沟乡阳山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31户1096人,贫困发生率62.8%,全村人均纯收入2810元,75%的农户住在危房里。2018年阳山村整村脱贫,到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251元。

积石山刘集乡河崖村2013年识别建档立卡人口300户1296人,贫困发生率54.7%,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2019年河崖村实现整村脱贫,当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684元。2023年河崖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8633元,十年来人均纯收入涨幅307%。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2012年人均纯收入仅有 1624 元,全村仅351人,贫困面高达96%。在甘肃省和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2014年布楞沟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2021年底,布楞沟村村民人均纯收入8862元,是2012年的5.46倍。

脱贫势能蓄积 乡村振兴加速

基层干部群众说,短短几年时间,贫困村快速完成了蜕变,“猛踩油门跑起来了”。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势能,从短期来看,脱贫村的这种势能还要强于其他村。他们认为,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填平了洼地,补齐了短板,“乡村振兴”才是贫困地区正式起步跑。

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对党的感情。脱贫目标实现后,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明显,产业发展带来实际收益,干部下沉入户给群众带来了关爱感,这些都极大鼓舞了群众的干劲,提升了党的政策在基层的认可度,加深了群众对党的感情。受访干部群众认为,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党群感情都达到了空前的良好局面。在蹲点调研期间,受访群众积极主动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认识和感情。柳沟乡阳山村一位老人说:“共产党是巍巍的泰山,是咱老百姓生活站稳脚跟的靠山”。脱贫群众主动变身为宣传员,基层党的相关主题宣传形式朴素,氛围浓厚,深入人心。

乡村治理水平、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提升。调研走访发现,经历了脱贫攻坚艰辛、复杂任务的锤炼,脱贫村村级事务的组织化水平、村两委的决策科学化水平、村干部群众工作的水平都获得了很大提升。脱贫村风气改善,邻里纠纷减少,赌博、酗酒恶习基本消除,全村齐心协力谋发展,村民一心一意谋生活成为主基调。脱贫村已经完全从“自然状态”发展到村两委带领下的“治理状态”。

脱贫村发展快,增强了村干部的信心,绝大部分村干部精神面貌好,和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号召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热爱农村工作、擅长解决农村基本问题的干部,他们能够运用现有政策解决群众基本的生活问题、产业发展问题。村级党组织发挥了堡垒作用,能够积极落实党中央、上级组织的工作部署,很受群众认可。整体来看,脱贫村已进入良性发展。

培育特色产业效果明显,产业奖补政策引导力强,群众发展愿望强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在贫困村的驱动效应明显,脱贫村出现一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劳务输出的组织者。临夏州各县出台特色农业奖补办法,引领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支持“牛羊菜果薯药菌花”八大产业,目标是要实现每个村有主导产业、每户有致富项目。这些政策重点是利用产业奖补资金,对种植、养殖、庭院经济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奖补。以积石山县引导养牛为例,企业当年引进繁育母牛10头以上,农户引进3头以上,每头可以补助3000元;当年繁活犊牛1头,补助1000元;农户每年向养殖小区提供犊牛1头,补助300元;企业和农户到县内屠宰场屠宰1头肉牛,也奖补100元。这些奖补政策大大缓解了农户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缺口,带动效果十分明显。

积石山县是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地区,2023年对全县86.12%的涉农项目进行了整合,整合资金5.66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2.97亿元,占61.01%。牛羊养殖本就是积石山、东乡等地的传统产业,在产业奖补政策的带动下,养殖业发展很迅速。数据表明,积石山县现有各类种养大户9434户,其中种植409户,养殖9025户。统计显示,通过政策激励,积石山牛羊存栏分别从2020年底的6.13万头、24.28万只增长至2022年底的9.67万头、37.93万只,分别增长57.75%、56.88%,

外来投资者“掘金”,帮助脱贫村发现并发掘了本地资源优势。调研中,干部群众介绍了当地种植业的“两次结构调整”,颇能引发思考。他们介绍,上世纪80年代当地主要作物是小麦,亩均收入600元,本世纪前十年当地种植主要作物调整为旱作玉米,亩均收入1500元,近两年,政府引进企业建大棚种植赤松茸,亩均纯收入可以达到2.4万元。虽然规模还不大,但给农村种植结构和农民传统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

受访的干部群众表示,脱贫地区慢慢脱离政府帮扶“断奶发展”,关键在于发现优势要素。调研发现,引进外来投资对脱贫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受访的一家农业投资企业介绍,积石山种植四季豆、菌菇、中药材的地理、气候优势很明显。积石山种植的四季豆用以加工预制蔬菜,产品质量比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提高近50%。基于这种条件,这家企业2023年把积石山的种植基地扩大了一倍,投资建了加工厂。

东乡县达板镇沿洮河经济带工业园是为了巩固东乡县脱贫成果、实现脱贫群众稳定发展而建设的工业园区。2019年7月以来,已引进方大丽明纺织厂、厦临轻工业产业园、金银花产业园、牛羊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5家,可直接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引导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加工消化当地牛羊、中草药、农特产品,延长产业链,尝试打造品牌,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2022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严重,工业园的产值也达到了16亿元。

年轻干部、年轻创业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调研中发现,在调研组走访的乡镇和脱贫村,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是“85后”“90后”干部,一些亮点项目的创意、操盘者也都是年轻人。这一方面是地方党委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意识把年轻人充实到一线重点岗位,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本身也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调研交谈中,年轻干部群众更愿意在 “传统产业+”、文化產业、乡村旅游、数字产业上着力,这让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沿气息。

2021年,积石山县引进一家企业,打造“AI豆计划”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和电子商务,承接蚂蚁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业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促进群众增收搭建了新的平台。这是积石山县第一家从事数字产业的企业,吸收当地345名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企业员工也成为了积石山第一批“数字白领”,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部分岗位的月工资超过1万元。2022年受疫情影响,该企业也创造产值1000多万元。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是1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人,企业员工绝大部分也是“90后”“95后”。

脱贫村发展乡村旅游初见成效。2022年,临夏州“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建设完成,这是一条环临夏州旅游公路网线,连接临夏州康乐、和政、临夏、积石山4县的28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线路全长286公里。调研中,积石山县刘集乡年轻的干部们对利用这条旅游大通道发展乡村旅游十分积极。刘集乡河崖村十社位于旅游大通道附近,生态环境好。乡镇干部动员群众,创造性地把易地搬迁到此的群众的住房、菜地、水塘等“生活资料”改造成“生产资料”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并在积极谋划“花儿谷”“大山庄峡”“垂钓休闲区”“滑雪场”等项目。

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仍有多重短板

调研中一些干部群众认为,从脱贫村的微观层面来看,乡村振兴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从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来看,加快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存在系统性缺乏、自驱力不足等问题,多重短板仍然存在。

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带动能力较弱。积石山、东乡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县域内二、三产业一直比较弱,县城和城镇发展落后,带动能力不强,这是脱贫地区农村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受访干部群众认为,乡村振兴看似任务在农村,其实城镇也是主战场,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必须同步统筹,农村和城市必须同步发展,农村的产业和城镇的产业必须形成链条和互补优势。一些种养殖户向调研组表示,当地的乡镇还停留在农村集市水平,仅仅是村民低水平的日常消费场所,对产业经济的贡献率很低,即便是县城,对农村产业经济的支撑也很有限。

当地干部认为,县域经济带动能力差是脱贫地区的共性,也是脱贫县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和重点任务。积石山县积极实施“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以县城为重心,打造一批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服务的企业。为此积石山县政府共拿出1032万元,对引进东部企业进行奖补。依靠东西部协作,积石山县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入驻企业4家,带动劳动力151人。2021年以来全县引进东部企业落地8家,落实奖补资金593万元。这是近年来积石山围绕乡村振兴进行招商引资最好的成绩。

主打产业优势不明显。乡村受访干部群众认为,虽然当地传统种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较好,但只是发生量变,产业链条化、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形不成较为明显的“龙头”,包括良种繁育、牛羊屠宰、存储、冷链运输、食品加工在内的现代农业环节还不够成熟。

临夏州已意识到这个问题。2023年2月,临夏州组建了州级实体企业临夏州丰登畜牧投资有限公司,承担牛羊产业全产业链的投融资、开发、建设,围绕推进现代牛羊全产业链发展,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推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带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加快发展,提升全州牛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受访干部群众认为,这是当地在提升主打产业优势方面的重大突破。

脱贫村村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彻底扭转,“空心化”“老龄化”突出。调研组发现,在我们走访的村子,外出务工收入在村民收入中的占比依然达到60%以上。村干部说,脱贫攻坚期间,各贫困村都大力进行劳务培训输转,以餐饮、驾驶技术、建筑等为主,简单实用,出路好,在短期内增收效果很明显,村民积极性很高,连续多年培训输转后,部分村民能够稳定就业。

“乡村振兴,谁来振兴?”当地干部不无忧虑地说,连续多年劳务输转带来的尴尬是,基层推广产业项目参与者中年轻人的比例很低。调研组走访中也发现,当地从事种养殖产业的年轻人很少,5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当地干部坦言,他们希望把年轻村民输转出去,又担心他们都出去,村里没人了。脱贫以后,脱贫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仍很突出。

產业发展人才缺乏。与脱贫村“空心化”相关的是农村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与乡村振兴任务要求的能力相适配的、熟悉农村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干部匮乏。基层群众向调研组表示,现有的乡村干部综合素质好,他们的特长是落实上级指示、动员组织群众和一般事务性工作,当前乡村振兴第一位的是产业振兴,需要熟悉产业、熟悉市场,能够组织农村经济活动的干部。而对脱贫地区来说,这方面人才普遍缺乏。

本地资本的活力激发不够。调研中发现,在积石山、东乡县,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企业中,东西部协作投资企业比较多,且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临夏也是西北地区经商传统非常浓厚的地方,当地干部群众认为,临夏本地经商传统、民营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统计显示,到2019年年底,临夏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达91818户,注册资本817.7亿元,从业人员30.7万人,民营经济占据全州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甘肃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数十年来,外出的临夏人在餐饮、建筑、商品流通等领域从商,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当地干部群众认为,与此形成反差是临夏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问题:乡村民营资本空壳化。笔者此前在临夏调研发现,即便是一些贫困村,也有不少村民在外地是“大老板”,但回乡创业没有形成潮流和规模。原因主要是本地产业薄弱,发展机会少。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如何吸引、动员本土民营企业家回乡参与产业发展,进而逐步壮大本地民企和本地资本,应成为临夏州一个特殊的任务,也应该是发展潜力。

产业刚起步遭遇耕地保护红线。在调研中,种养殖规模扩大遭遇土地红线是受访干部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积石山县刘集乡河崖村一位村民2014年建档立卡后贷款5万元养了8头牛,2015年就实现了脱贫,现在他建了3个牛羊棚,养牛60多头,是本村的养殖大户。他计划把养牛规模扩大到500头,但在本村和附近村子都找不到建棚的土地,随行的乡村干部也表示,限于基本农田、林地保护政策,他们对村民的诉求无能为力。积石山县小关乡一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也告诉调研组,通过大棚种植食用菌,土地产值可以翻好几番,但扩大面积同样遭到了耕地保护红线限制。当地干部说,基本农田保护是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执行。

(作者单位:新华社甘肃分社)

猜你喜欢
积石山临夏州贫困村
琅琅读书声
环球人物(2024年1期)2024-01-07 10:52:03
二次相遇
非遗传承视角下临夏州砖雕的传承与保护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06
“崖窑”之战——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突围”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6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0
临夏州走访纪实
民生周刊(2018年11期)2018-07-30 08:28:28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不同求法
临夏州妇幼保健服务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