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微
吴榖祥《尚湖春泛图》 常熟博物馆藏
舟船历来作为江南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衔接人与山水之间关系的媒介,是江南人亲近山水、热爱山水的见证。
在明清时期江南景观题材的山水画作中,多有舟船元素作为点景要素,以充实景观意象。除了点景的功用之外,舟船在山水画中更是一种绘者精神情感的表达渠道,暗含著绘者眼中的人地相处之道。
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的江南是长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布区,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太湖流域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在自然水系资源的基础上,人们兴修运河及人工河道,逐步奠定了江南水网稠密的水系格局。江南地区也是长江三角洲上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孤丘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如太湖附近的洞庭东山、洞庭西山,苏州的穹窿山,无锡的惠山,常熟的虞山等等。人们在开发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带来的是丰厚的物产、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业贸易,更由此滋生了兴盛的江南文化。
明 沈周《西山纪游图》上海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的江南,因水网发展出四通八达的网状城市群,城市、市镇、村落皆由水道相通,舟楫往来不绝,水上交通撑起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单以江南城林中的核心区域苏州府城为例,明代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苏州府城水道总图”,以及镌于清嘉庆二年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都可直观地反映出苏州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城内大部分区域几乎都可乘舟而至。城内前街后河、水陆并联,各府城之间湖河纵横,紧密相连,水上交通是江南各地往来最便捷的方式。另一方面,这种水上交通还兼具了观赏的性质,任何一个经由水上交通来到太湖流域的人,都可以在舟船上欣赏到江南的别样景致,是陆上交通不能获得的一种特殊乐趣。
明清时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江南文人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其中包含了诸多记录江南山水景观的佳作。而那些以舟船元素为题的江南山水画作,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江南山水精神。
江南文人喜好行旅,明代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和缓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纪游山水画蔚然成风。有明一代,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确立了纪游图的新体格,并影响到其后江南文人的山水创作。所谓“纪游图”,即是文人游览自然景观后所绘山水。如吴门画派开山之师沈周的《西山纪游图》,描绘了沈周游览苏州城郊西山时所见的太湖洞庭西山景致。沈周于卷后自题:“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未能裹粮仗剑,以极天下山水之奇观以自广。时时棹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弥日……”久居闹市之中,兴之所至,驾舟至远郊寻访胜景,以景修心。文徵明的《石湖清胜图》绘苏州石湖之景,在图后有文徵明“游石湖诗”。
图中石湖湖水浩渺,湖中数艘扁舟荡漾其间,近处行春桥上三两游人相伴,真实地展现出石湖的旖旎风光。按图索骥,寻访今日的苏州洞庭西山和石湖,美景依旧。
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拓本 苏州碑刻博物馆藏
虞山画派创始人、“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所作《柳岸江舟图》,描绘了西湖的醉人景致,画中远山连绵,湖上远帆航行,近处堤岸垂柳成荫。王翚在画中题有西湖诗三首,赞美西湖春光。又如海派画家吴榖祥的《尚湖春泛图卷》,绘者于春日泛舟,游览常熟尚湖,湖边青山连绵,湖面微波荡漾,尽显江南春景的清丽。
诸如此类描绘江南景致的明清时期纪游佳作不胜枚举,体现的是绘者对本土山水的热爱和追求,是江南文人生活方式的记录。在此影响下,江南的山水胜景更具声望。这类山水画作成为了宣传江南地域文化的一张张“名片”。
“山行山水”或“舟行山水”,交通工具的不同影响着绘者的创作。江南地区完善的水运网络为文人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行旅途中卧于舟上,绘画、作诗、鉴赏、雅集,“书画船”为文人提供了最为独特的创作场合,因此,舟中绘景的图式在纪游图中别具一格。
清 吴大澂《古寺乔木图扇页》 常熟博物馆藏
清 秦炳文《尚湖话别图册》 常熟博物馆藏
文人们坐舟中观赏沿途风景,舟移景异,兴之所至、随笔点染。在舟中观景、绘景的角度自是与驻足水岸、行于山径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傅申老师在研究“书画船”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时提到:“董其昌在船上的作品最多,也因为他有八次从北京往江南的长途公务旅行,以及居家出游多喜乘船作书画。”傅老师根据董其昌的年谱和行程综合研究,发现董其昌的八次公务旅行都是走水路,包括大运河、长江、湘江和太湖及钱塘江流域。除董其昌外,吴门画家文徵明、文嘉、文伯仁,浙派画家蓝瑛,“四王”之一的王时敏,甚至到近代的张大千都有舟中创绘的作品。这反映了山水格局不单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支撑着社会的运转,更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形式,产出独特的文化现象。
常熟博物馆收藏的吴大澂《古寺乔木图扇页》就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书画船”作品。扇页中未绘山水,而是大笔幅的表现了岸边破寺颓垣间的古树,款识题:“己巳暮春,自武林归,舟中见岸旁古树在破寺颓垣间,老干蟠屈如游龙,新绿满身,濃翠欲滴,如入乌目山人画本中。不觉技痒,乘兴写此,以博蓉亭大兄大人一粲。清卿弟吴大澂作于松陵道中。”可见,此幅即是吴大澂乘舟自杭州返乡,扁舟驶过之时,即兴所绘沿岸景观。舟中观景,是动景与静景的交替,心境由景致的转换而交替,所绘图式即是亲近山水、热爱山水的见证。
在明清时期的文人山水画中,有一部分绘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中刻画的现实风俗场景能够向我们反映出古时江南在开发、营建山水城林的过程中,因山水环境的影响塑造了独特的生活模式,这类画作是此期江南人地关系紧密相依的见证。
以文士生活为例,明清实景山水画里含有大量送别题材的画作,如沈周的《京江送别图》、唐寅的《金阊别意图》、谢时臣的《雅饯图》、秦炳文《尚湖话别图》等。这些送别图大多展现了宽阔的水面上,文人或已乘舟远去、或仍驻足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乘舟往来于水乡城林之间,文士们送别、惜别,是江南生活中最常有的体验。借山水之景以寄情,情与景在图式中相融。
明中期以后,江南文人所绘的各类山水风俗画里,最能直接感受到环境影响下江南的社会面貌。如吴门画家袁尚统所绘《洞庭风浪图轴》,烟云氤氲的太湖,水面波涛汹涌,狂风将至,画面中部两艘渔船搏击着风浪,画面近处的城楼中人们在凭栏眺望着渔船,太湖边最常见的渔民放棹生活景象跃然纸上。除袁尚统外,吴门绘画中如张宏的《舟泊吴门图》、刘原起的《春耕图扇页》、李士达的《岁朝春庆图轴》等画作,都向我们再现了明中晚期江南城林、水乡之中,人们依水而生的生动景象。
舟船无论是在江南的历史生活还是艺术创作中,都是衔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引线,串联起江南社会的山水文明。一览各类图式中的舟船元素,可感明清时期山水绘画成为山水精神的一种载体,暗含着江南人对亲近山水、热爱山水、审美山水的精神追求。
明 张宏《舟泊吴门图》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