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22 日,2023 年上海职工科技节开幕 ■摄影 展翔
初夏的上海,让这座创新之城迎来了科创氛围最浓郁的时刻。5 月20 日,2023 年上海科技节在世界会客厅开幕,今年主题是 “悦享科技智创未来”,设置开幕板块、会议板块、开放活动板块、赛事板块、媒体科普板块、闭幕板块等共6 大板块专题活动,科技节期间上海全市开展的专题活动达1500 多场。
让匠心与创新同行,上海科技节期间,主题为“守正创新谱新篇 匠心智造赢未来”的2023 年上海职工科技节同步启幕。而在5 月26 日召开的2022 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又有好消息传来:两名一线工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的道路上,离不开多年深耕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的付出,那些一线职工立足岗位的创新创造、那些匠人匠心同样弥足珍贵。
◎王嘉露
科技工匠团队首次亮相科学红毯秀 ■摄影 贡俊祺
作为每年上海科技节的开场活动,科学红毯秀展现了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对于科技工作者的热爱与重视。5 月20 日,34 位来自众多领域的中外顶尖科技人才以及青少年科创“未来之星”手捧鲜花,从黄浦江畔世界会客厅的红毯上款步走过。
其中,科研工匠团队首次亮相科学红毯秀,由上海光源光束线运行负责人祝万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团队负责人蔡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总装技师许国平、神光Ⅱ设施激光参数测控负责人杨琳4 人组成。
上海天文台目前已研制逾200 台(套)氢原子钟,为中国“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国家时频体系建设、中国探月工程、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等国家重大专项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基准。
蔡勇就是上海天文台地面氢原子钟项目的负责人。高精度的氢原子钟被形容为导航系统的“心脏”,它为导航精密的定位提供高精度的时间。而时间对导航系统很重要,导航时间差百万分之一秒,位置就差300 米,因此氢原子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他看来,做这个工作,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果,所以首先得让自己静下心来。“在一线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打磨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杨琳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神光II 设施激光参数测控负责人。物理团队要验证理论,需要通过超强激光提供极端实验条件,所以她把自己的团队比作“激光运动员们”的“队医”。“‘队医’要做的就是保证‘激光运动员’以‘巅峰状态’完成‘极限运动’。”
许多成果背后,都离不开杨琳精心维护和调试的仪器设备。作为“队医”,能帮助物理研究团队实现他们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他们每次做完实验,获得很好的数据时,我比他们还要激动。”
“科技创新需要各领域科技工作者全链条、全方位的参与,我们不仅要关注科学家、工程师,也要关注科技工匠。”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工匠的巧手,很多产品、实验是无法完成的。”
“从往年大国工匠到今年的科技工匠团队走上红毯,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到科技工匠,参与这方面工作。”陆敏表示,科创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做科研,每个行业都能发挥作用,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作出贡献。
上海科技节创办于1991年,是全球第二个、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科技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上海厚植创新沃土、激发创新活力奠定基础。
◎张锐杰
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落槌启动 ■摄影 展翔
“400 万元!成交!”随着主持人清脆的落槌声,来自上海致远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于中功率新能源模拟测试平台设计开发”以400 万元被成功竞标。这是在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首拍现场成交的首个项目。当日,现场成交金额达23.15 亿元。
此次科拍会共有拍卖项目50 个,上线推介项目187 个,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来自上海、苏州、宣城、合肥的“物联网定位终端及应用于汽车租赁平台的调度管理系统”等6 个项目现场竞拍。
这是来自2023 年上海职工科技节的一幕。5 月22 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钢淼宣布2023 年上海职工科技节开幕,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宣读表彰决定,并由相关领导对第34 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2021 年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2022 年上海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获奖代表颁奖。
本次职工科技节的主题是“守正创新谱新篇 匠心智造赢未来”,市级层面开展的活动包括:2023 年上海职工科技节开幕式、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揭牌仪式、工匠秀场专题活动、劳模工匠服务队进企业进校园服务、上海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放日活动、上海工匠讲堂天天讲活动等系列活动。
据悉,今年市总工会持续组织集聚优势资源服务职工创新,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依托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等平台打造上海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进一步构筑“1+365”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长效机制,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成果运用转化,进一步提升区域科创活力;在上海职工科技节开幕式结束后,启动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首拍仪式。
开幕式上,市总工会、松江区和相关委办局领导同步对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上海市工匠人才知识产权运营促进中心、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上海长三角科创投资促进会驻G60 联合办公室揭牌。
今年,上海市总工会将围绕纺织服装设计、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焊工、钳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职工职业技能“1+6+X”系列竞赛。现场,对“人工智能(AI)生成绘画应用”“大飞机新材料碳素特种材料工”两项竞赛项目进行科普发布。“人工智能(AI)生成绘画应用”竞赛聚焦AI 文生图这一新兴领域,为内容产生和创意产业职工提供迅速掌握职业新技能的途径。“大飞机新材料碳素特种材料工”竞赛围绕国家战略,搭建竞赛舞台,展示先进新材料,激发行业人才灵感,让更多的创新成果为国产大飞机所用。
◎王嘉露
王红 ■受访者供图
“创新是我们宝武人传承至今、烙印至深的DNA。”在王红看来,创新不仅需要知难而上的勇气,还需要扎根现场的实干。
此次王红的获奖项目《高精度5m 厚板加热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正是他革故鼎新、立足一线创新的结果,它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保障了数百万吨高精端产品群批量稳定生产。
高精度加热技术是改善带钢结晶组织,消除轧制内应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工艺适应能力不足、精度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
“就在前几年,1 号、2 号加热炉在加热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板坯坠梁事故,导致步进梁设备上的耐材及垫铁脱落,严重影响生产顺行。”而停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轧制钢板产能下降、产品交货期的延长、高额设备维修成本增加……攻关势在必行,王红感到了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一筹莫展之时,正值王红业余时间在攻读东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硕士,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一元回归方程知识点,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受到启发后,王红第一时间利用定修机会,通过多组不同规格板坯入炉数据解析,开发了基于多规格板坯入炉定位回归模型,他从源头解决了炉内板坯叠坯问题。至此历时近半年的攻关,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加热炉板坯坠梁事故。
“在我的岗位上像这样创新成果还有很多。”二十年来,王红始终坚守初心,做制造大国重器设备的“守护者”和保障生产的“护航者”。
自2003 年安徽工业大学宝钢班大专毕业后,王红就进入宝钢从事电气设备维护工作。经过二十年的现场一线工作,他掌握和提炼了国内外关于宽厚板轧线、板加电气设备维护的一系列综合集成技术及成果。
其中,1 项授权专利成果解决了因生产环境恶劣位移传感器易损坏难题,并在宝钢湛江厚板、山东日照、莱钢等行业内得到应用推广。
在智慧制造的大背景下,为了打造与智能设备维护相匹配的复合型设备人才队伍,宝钢股份公司策划并实施了设备管理变革。“我也在智慧制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有幸成为厚板事业部首批维护工程师。”对王红而言,从点检到维护工程师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职业生涯道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工人到技术序列的蜕变。
迄今为止,王红累计拥有申请专利50 项,其中发明39 项,实用新型11 项,拥有企业认定技术秘密54 项,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创新评比中获奖,1 项成果获2023 年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
◎王嘉露
王传存 ■受访者供图
从基层维修电工,到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王传存驻留长兴岛19 年,虽然从未踏出国门,但他的创新成果从这里扬帆远航,抵达全球各大港口,让世界感受高效精准的中国智造。
使岸桥及轨道吊运行自如的关键环节,叫做“行走机构”。它位于岸桥底部,主要由平衡梁、台车架、车轮、轴和轴承座等构成。此次王传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正是《港口机械行走机构数字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正如中国的高端制造不断飞速发展,中国的产业技术工人也不断在智慧转型。在振华的生产车间中,很多产品是按需定制的,也就是非标准化产品,没有经验可循,因此“行走机构”的关键工序的改进都是王传存带领团队一一摸索出来的。
因为生产规模较大,零部件“块头”也大,要实现数字化制造难度大。但王传存坚信传统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他深入一线现场,带领团队围绕“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开展深层次制造的课题研究。
作为振华港机重工多条数字化自动化制造生产线的项目负责人,王传存带领工作室团队通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攻克了港口机械大车行走机构大型结构件的高端制造技术与方法,利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对各工艺进行创新改进,掌握了200 多项关键技术,共计申请国家专利45 件,每年可为公司节省各项生产成本约上百万元。
如今的生产车间里,流程清晰、环境整洁,处处能感受到智能制造的气息。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人,从火热的一线,退到“二线”,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指挥机器人完成重体力劳动。
王传存数字化智能化改良,不仅改善了生产环境,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每天下班后,振华重工技术学院始终灯火通明。王传存是这里的“人气讲师”,他把自己多年钻研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工友们。
19 年的振华生涯,王传存见证了“振华速度”,见证了上海制造的飞跃式发展。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标杆,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技术工人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