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曾朝晖,何志贵
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深化应用型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大批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提出根本遵循。在阐述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基本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桂林旅游学院食品类专业为例,探索并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培养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条件加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家国情怀”“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
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必须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正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施质量强国建设战略。我国传统食品具有悠久历史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传统食品产业亟需转型升级、改造,如传统餐饮产业升级、农产品深加工与乡村振兴、人民健康需求的向往等,这就要求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必须主动担当作为、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自觉融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在工程实践中引领制造业水平、提升我国食品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此外,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必须具备“工程伦理意识”,从人类共同利益、民族伟大复兴中创造价值、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2]。
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必须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食品科技人才培养要求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将技术落地、实现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为此,强调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企深度融合,需培养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能够融会贯通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工程实践中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等核心技术。
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必须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最佳途径,需要面向国家需求构建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中培养卓越工程师[4]。食品工程师在质量安全管理控制、食品开发与生产、食品营养与健康等领域中开展工程,通过在校内外指导老师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开展具体工程训练,能很快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卓越食品工程师培养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专业学习原动力和发展力是学好用好专业知识、锻造专业能力的前提。在知识爆炸时代,学生不能明白“为谁学习、为什么而学”的问题,难以形成学习内生动力,无法对某个问题产生激情和痴迷。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食品产业与专业缺乏系统认知,不了解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要求、不明白食品产业链供应链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在驱动、不理解食品科技创新发展与工程实践要求,难以形成强烈的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食品类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实践资源相对不足。以政府-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明显脱节,还有待进一步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及其成果不能真正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需求,技术创新成果没有市场竞争力,科技落地和专利转化率低。这也加剧了高校、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等主体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社会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如何促进食品产业在加快融合一二三产业与乡村振兴发挥作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民营养与健康,如何以创新能力为抓手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任务对食品产业人才队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在食品类人才培养体系中,面向“未来食品”人才需求的知识体系、交叉学科融合技术较为缺乏,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培养卓越食品工程师中,桂林旅游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入学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担当食品健康安全重任”的实业报国之心;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围绕乡村振兴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及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为创造人民健康美好生活而奋斗,在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位导师+三个平台+四个阶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造就一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卓越食品工程师。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食品产业的市场需求、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也在快速调整中,这要求食品行业必须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通过创新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国家需求、提质增效,并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导向服务人民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与食品科技的创新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使命,作为满足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培养卓越食品工程师人才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基于此,桂林旅游学院食品类专业将“健康实业报国的情怀”作为卓越食品工程师的重要抓手,将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塑造具有爱国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的思想之魂。
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决定其所训练的工程问题须来源于生产实践,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6]。郑丽娜等[2]通过访谈调查,分析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能力,除工程能力、系统思维之外,还涵盖沟通协作、独立思考、资源管理、社会互动等非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为此,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从项目商业价值及技术优势进行项目筛选、从项目发展落地进行项目培育和优化,按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标培养训练团队,着力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结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3.1 专创融合,校企共同举办双创竞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桂林旅游学院食品类专业为解决专创融合不紧的问题,对接预制菜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营销大赛,共同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竞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共办双创竞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已成为课程中重要内容,创新创业训练成为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举措,学生的专利意识、技术创新能力、商业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3.2 产出导向,校企共建双创实践基地
洞察消费需求的能力和用户思维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特征。以大健康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双创实践基地,将专业教育成果直接转化为商业实战,在实战中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在实战中推进技术创新。如根据市场对即烹型预制菜的需求,桂林旅游学院与正大集团在校园商业街共同试点建设“双创实践基地”,将学生在实验室形成技术创新、在校企合作基地中进行产品转化试销,市场口碑反映良好的产品,直接进行创业孵化。这些创业实战,显著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造就了诸多种子选手。如2022年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中,获得自治区级三等奖以上的12个项目中,有近70%的团队成员都来自这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3.3.3 产教联盟,校企联合打造“微项目”平台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将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若干组的子任务,这些子项目可以独立成为多个微项目,分布于专业课程。开展以“微项目”为中心、深入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为牵引、校企项目协同育人的模式。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发挥资源优化,形成学校-政府-企业-协会的产教联盟,将企业关键技术问题设计转化为“微项目”育人体系,与进阶式、挑战度高的课程相互配合,有效保证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近些年,桂林旅游学院食品类专业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明显的成绩,尤其是2022年,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一银一铜、自治区级三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此外,90%以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及60%以上毕业论文选题来自这些“微项目”。
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在学习实践中开拓视野、探索方向、挖掘潜能、磨砺意志。为此,启蒙阶段(大学一年级):围绕健康需求与专业责任、行业发展与市场业态、技术革新与工程伦理等主题,主要利用专业概论课程及团学活动,开展产业发展、健康使命及工程意识的启蒙教育。探索阶段(大学二年级):根据市场需求及科技发展现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申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指定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工程实践探索。提升阶段(大二、大三年级):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建立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市场能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成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协助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孵化阶段(四年级及以后):在前期工程实践中,形成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商业创意、技术创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开展就业创业实践,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就业水平得以提高。
新时代卓越食品工程师背景下,给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围绕“一个中心+两位导师+三个平台+四个阶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符合当前及未来食品工程领域新的趋势,能够应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这一培养路径,学生对食品类专业的认可度、对食品行业的责任感大幅提升,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创新及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能够主动适应健康中国、质量强国的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