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变革

2023-07-31 03:17:41屈玉东费建翔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核心素养

○屈玉东 费建翔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渠道。当今,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这种影响投射到高等教育领域,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实现育人目标,必须与时代同向同行,顺应人工智能发展之势,乘势而为,顺势而变,把握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探索课堂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评价诸方面的变革路径。人工智能不断优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生产方式、海量的知识信息以及更为便捷的知识传播方式,促进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多变的知识传播环境和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在知识教学中的产生,从而推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一、聚焦核心素养

20 世纪末,在变革加速、知识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出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提高学生能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目的,OECD(经合组织)启动了“能力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探寻面对21世纪的发展挑战,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技能,并于2002 年完成项目研究,在2003 年发布了以《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为题的研究成果报告,提出“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提出包含9 个核心素养,构建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1]。“核心素养”之“核心”本质决定了其不同于英国学者提出的“3R’s(Reading,Writing,Arithmatic)”,即阅读、书写、算术能力这些基本素养,也不等同于美国NEA(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提出的凸显高阶性的“4C’s”(Critical thinking,Creativity,Communication,and Collaboration),即批判性思考、创造性、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我们传统的话语体系中,“核心”一词饱含隐喻性,是从植物性的果实那里引申出来的,果实有“核”,且“核”是果实的中心与关键成分。“素”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本色丝绢,后引申为白色、颜色不艳丽,再引申为原始的、本性的、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带根本性质的部分、一向、向来等多种含义;“养”指饲养动物和培植花草,抚育孩童、供给生活品,后引申出对心灵、精神的滋养;“素”与“养”结合形成的“素养”一词,暗含着经历日积月累的陶冶与训练而习得是良好品行与能力。基于此,核心素养应该是超越基本素养的、具有可塑性的综合素养,是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社会,获得美满生活的综合性的素养,而不仅仅是诸如读、写、算等基本素养。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跃升教育界研究热点,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研究核心素养的高潮。基础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可以从“双基指向”“问题解决指向”“科学(广义)思维指向”的三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以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6 年9 月13 日举行,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具体成果显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并确立了六大核心素养,分别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还可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3]。

据此可见,核心素养是融知、技、意为一体的复杂能力结构,不仅包括具体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也关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识、思维与创新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且注重“文化”对学生人格的涵养。

人工智能的时代,高校课堂教育必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通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学生素质、以达到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目的,是基于个人、社会与经济三方面统合提升的目的与需求。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个人、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此前,个体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现在,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取代了“个体”,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中,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工作机会被压缩,工作空间发生转变,个体从事的针对工具、器械或者与人简单交互的“物质性”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个体的社会交往除了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包含“人与智能人”的交往。“人的智能”要表现出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优越性,就必须体现出更多独属于人的“核心”素养与特质。

二、强调人文观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围绕人而进行的,是由人开展的根据人的特点、指向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未来教育如何变革,都必须从关注技术、网络、资源的“物”的中心转向关注人的发展的“人”的中心。

人工智能终究是基于“人”的“工具智能”,即使日益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高等教育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需求,培养未来“人工智能”的创造者已然是不可辩驳的现实。但我们也需明了,即使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也是一项道德性而非技术性的事业,功利性目的固然重要,培养具备谋生知识与能力,促进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经济主体固然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但教育的功能不能仅限于此。

爱因斯坦提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大学生离开校园时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应该是一个专家。”[4]有教养的文明人、和谐的人不仅是掌握了大量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也不仅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获取个人事业成功的人,而是知晓自信自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心怀大爱的人,是自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内而外散发优雅气质的人。而这些品格与气质的培养与塑造不是仅靠先进的教育技术所能实现的,需要高等教育自上而下推行课程与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人工智能的时代,高校教育思想必须以人为本,丰富教育人的价值。人们缺乏对于人工智能的大体认识,易受到“技术崇拜”理论的影响,在教学中过多依赖于人工智能,将使教学工作过分强调技术理性而缺乏人文学科地位和教学价值。这就迫使学界对重视技术理性主导下重器轻人的教学理念做进一步改变,并且明确教学需要培养具备多元化能力的人才。未来的课堂教学超越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哲学层面的,具体表现为超越知识本位转向人本位,更加重视教育的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更加强调教育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塑造,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促进师生交流共生

学习不是简单的授受过程,而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情境目的,通过师生、生生协作交流,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生成意义的过程。1976 年,瑞典学者马顿(Marton F.)和萨乔(Saljo R.)经研究发现,由于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即采用“深度”还是“浅层”学习方法,导致相同班级、一致的教师教出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截然不同[5],而影响采用“深度学习”方法的因素有学生的主观教学感知、情绪感知和共同体感知等[6]。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座式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交流讨论偏少,且存在教师被繁重的管理与科研任务缠身的情况,他们除去教学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展教材编写、教案撰写、科学研究、事务管理等工作,更加压缩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人工智能时代便捷、方便、高效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不断发展,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平台和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与此同时,人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也取得显著发展成果。部分学者认为,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已经迈过人工智能代替教师处理重复工作的阶段,现已进入人工智能助手阶段,即通过教师行为助推人工智能自动化处理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人工智能合作伙伴(两者彼此社会化增强)和人工智能教师(人工智能强化教师创新能力)阶段。这表明在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无法继续维持,教师的角色定位会产生巨大转变[7],传统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由人工智能替代掉部分,教师的作用会随之消失吗?

人工智能的时代,高校课堂教育必须注重师生交流共生。教师要发挥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育人作用,就必须强化师生交流共生。《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指出,教师应做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现阶段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工作,教授学习者习得人工智能时代下真正需求的技能和能力[8]。项贤明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兼具道德修养、情感修养、哲学与审美修养、基于批判性式思维的创新修养等,因为这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的人类特有的本质特征[9]。苏令银称,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担任的如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信念确立、德行养成、情感感化等角色会更加凸显[10],进而逐步取代具有指令性特征的“指导”角色。刘德建提出,教师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更体现在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层面上(如对学生学习的陪伴、潜能的挖掘、个性的尊重等),只有这样才能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11]会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降低,甚至会误导学生。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人工智能学习环境,更好地推动“师——机——生”三维师生关系的稳定运转。

四、追寻教育的德性复归

无论是生产生活环境不够良好的过去,还是经济水平高度发展、技术技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过程中均伴随着一定的功利性。同时,人工智能从弱智能到多模态生成性智能,智能化,数字化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为高校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机遇与新优势,同时这也可能导致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课堂教育忽略教育本质、德性价值从而深陷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泥潭。这使得未来教育极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12]。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德性复归。超越课堂教育的功利价值,追寻德性复归,需要重新审视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意识到功利主义对德性的遮蔽;重构教育的德性基础、价值观念,突破工具理性专制的牢笼;重组教育鉴别力,转变教育评价思路。

人工智能是技术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算法推荐、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日臻完善和广泛推广。人工智能在为高校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科学高度发展的智能化产物,而高校课堂教学是实实在在的育人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发展技术并应用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育人目标,而不是为了技术而发展技术,更不是发展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技术。我们在欣喜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仍需警惕技术滥用,只有把科技力量控制在道德范围内,才能有效规避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才能摆脱技术主义的桎梏,实现人工智能背景下课堂教育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旨归。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