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柏 青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的名字在我国家喻户晓。但鲜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纪70 年代,当钱学森第一次被公开,登上《纽约时报》时,有且仅有另外一个中国人,被美国视为和钱学森同等重要,也一起登报。这个人从美国归来后,一直是中国“最绝密”的存在。他,就是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最晚被解密的朱光亚。
1924 年12 月25 日,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3 岁时,他随全家从宜昌迁至汉口。得益于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1929 年朱光亚便被送入汉口市立第一小学附属幼稚园,半年多后升入汉口市立第一小学初小一年级。童年的朱光亚勤奋好学、聪慧踏实,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35 年,他因成绩优异,跳班考入汉口圣保罗初级中学。这是一所基督教教会中学,教授的都是现代课程。
虽然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但是朱光亚的父亲却时刻告诫孩子们: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再通过这些技术来反制西方列强对我们的侵略。我们始终是华夏儿女,是中国人。要为了中华崛起读书,要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1938 年,为了躲避战乱,14 岁的朱光亚与哥哥一同前往重庆,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他先是在崇敬中学读了一年,然后转到清华中学,半年后又转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朱光亚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导师,也是带他踏入物理学大门的老师——魏荣爵。在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朱光亚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显露出才华。
1941 年,朱光亚从南开中学毕业,并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942 年,在中央大学物理系就读一年以后,朱光亚偶遇来中央大学讲学的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物理学家吴有训。吴有训邀请朱光亚去西南联大,他欣然应试并顺利考入该校。在那里,朱光亚师从周培源、赵忠尧、叶企孙、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众多名师。当时西南联大有“五大才子”,朱光亚就是其中一位。
1945 年,为逼迫日本投降,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这一惊天之举,让世人看到了原子弹的威力,也唤起了中国人制造原子弹的梦想。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政府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到美国寻求技术,并要求他们每人再推荐两名助手去进修深造,当时吴大猷推举的就是李政道和朱光亚。
然而,考察团刚到美国不久便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它以外的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究技术。这强烈地刺激了朱光亚,那时他就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随后,他进入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开始学习对他来说并不熟悉的核物理学。
在美国留学期间,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全部是A,并且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1947-1949 年,他连续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4 篇论文,在发展迅速的核物理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49 年6 月,25 岁的朱光亚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朱光亚立刻决定回国,并积极动员其他留学生一起回国。1950 年初,朱光亚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组织了53 位同学签名,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很快,朱光亚拒绝了美国提供的救济金,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自筹经费,取道香港回到祖国大陆。
回国仅4 天,26 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1953 年,朱光亚又被分配到刚刚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任物理系特殊实验计划组副组长。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朱光亚的每门课都是思路明晰、语言简练,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
1955 年1 月,中央决定搞“两弹一星”,要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原子能教育基地,朱光亚随即被调往北京大学筹建物理研究室。次年9 月,他又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担任副主任。朱光亚漂洋过海赴美留学,就是为了学习制造原子弹以为国效力,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1957-1959 年,朱光亚参与了苏联援建的核反应堆建设和启动工作,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论文。同时研制成功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这是我国原子能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959 年7 月,在钱三强的推荐下,年仅35 岁的朱光亚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主要技术负责人。他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两份文件被誉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坐在撤离车上的朱光亚潸然泪下,他终于完成了赴美时的梦想。1967 年6 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 年9 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
1999 年9 月18 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他的事迹才渐渐开始为人们所知晓。“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说,“可这件事情不寻常——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改变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2011 年2 月26 日,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 岁。他生前很喜欢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细细回味那些流淌的关于他的点点滴滴的过往,这句诗何尝不是其严谨一生“醉心物理,无意浮名”的深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