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当前,用户不仅要求产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希望提高使用效率,并获得更多的感官和心理体验。在这种环境下,通感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还能为用户提供与产品更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带给用户精神满足。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味觉特征、评价标准、转换方式等维度,探析味觉在调味瓶通感设计中的应用,厘清通感设计中味觉与视觉的关系,陈述味觉在通感中的生理学、心理学、情感哲学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总结视觉与味觉在调味瓶通感设计中转移过程的四个步骤,以指导设计实践。味觉在调味瓶通感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作用于设计师信息编码、用户的信息解码等过程,在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丰富用户的感官感受,让用户从更立体的角度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帮助用户以低感觉负荷来使用调味瓶,提升使用效率。文章通过聚焦基于味觉的产品通感设计,进一步拓展对通感设计的研究,并通过最终的产品设计证明了研究的有效性,探索基于味觉的产品通感设计的新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通感设计;味觉;调味瓶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0 前言
《郦生陆贾列传》有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在人类历史中,烹饪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享受生命的方式。时至今日,人们对烹饪饮食不再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是开始关注餐饮工具和使用环境,更注重这些物品带给人的情感满足,调味瓶则自然成为重要的一环。现代设计既能表现调味品的质地和颜色,又能表现出多种有特色的外形,使调味瓶既实用又美观。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体验为王”的时代,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产品的用户体验。因此,通感设计作为丰富和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如今的产品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总结近几年的通感设计研究,多数是以视听觉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两种感觉是主动传递信息,容易被用户接收,而对味觉、触觉、嗅觉这类被动传递的感官感觉则研究较少。
1 通感与通感设计
通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感觉间相互引发、互通、融合,产生转换挪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通过各个感官的感觉认识,联想到过去生活中的感觉、经验,在大脑里加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感觉体验。《通感》一书中钱钟书先生的理解,“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1]则佐证了这一观点。
通感设计是从感知觉角度出发,基于通感理论研究,通过触发和联想感知觉经验诠释产品,从而丰富用户的感知方式,使不同的感官体验相互融通[2]。在通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进行用户研究,得到设计师的本觉(用户的通觉),然后利用通感转换得到设计师的通觉(用户的本觉),最后通过信息编码将设计师的通觉赋予产品;而用户则通过产品获得用户的本觉,解码得到用户的通觉,与设计师的本觉相匹配。这个过程实现了用户直接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形成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由于用户获取产品感觉信息的渠道大部分是视觉,所以视觉感官经常被应用到通感设计中。设计师将视觉信息转译为不同的感觉信息,拓宽了用户的感觉路径。
2 味觉在通感中运作的理论支撑
2.1 生理学理论
生理学认为溶解在唾液中的化合物刺激味觉感官产生了味觉,味觉强弱取决于这种物质的浓度、作用面积和作用时间。不同的个体对相同浓度的物质通常会有不同的味觉评价,这种差别来源于个体的味觉阈值和对味觉的偏好程度,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在设计实践中筛选和收集用户味觉的主观感受数值、确定用户特征等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味觉阈值一般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味觉感受的最小刺激的物质浓度。某种味道的味觉阈值越大,就越不容易被感受到,而味道的嗅觉阈值越小,即使浓度很低,也可以被感受到。这种味觉阈值差异造成了味觉偏差,因此不同类型的用户会产生不同的味觉偏好,进而对食物选择和调味品使用量、使用类型等方面产生影响。对苦味敏感的人通常不喜欢吃含有生物碱的绿色蔬菜,而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轻男性则偏好重油重盐的咸口食物。因此,在进行用户定位时,应考虑用户的味觉偏好差异,以便确定用户特征和用户需求。
2.2 心理学理论
由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味覺的通感,因此涉及的通感主要为味觉和视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脱离视觉研究味觉的心理因素是不完整的,这里将阐述味觉与视觉的通感关系。
从味觉来看,食物不仅有混合的味道,还拥有温度、质感以及其他触觉感受(痛觉产生的辣味等),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的味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会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他感官的情绪和记忆。从视觉来看,不同于照相机完整地保留事物原有的客观形态,视觉在转译编码图像时,多多少少会参照自身的主观经验来反映事物,它会放大和细化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部分,忽略和模糊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味觉的通感遵循了人类思维的典型特点,当用户个体感知客观事物的味道时,思维不会只停留在对象本身,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这种联想具有自发性,且不受主观思维控制[3]。
2.3 情感记忆理论
哈佛大学与纽约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大脑海马区是帮助人类处理长期学习与记忆声光、味觉等事件的大脑区域。收集和传递味觉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以脉冲形式传导至大脑的味觉中枢,刺激海马区,使用户通过味觉更好地回忆与之相关的记忆与情感。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抽象的心理活动,每个人的感知和思维都会受到情感的左右,而情感记忆则会强化这种影响力。情感的记忆过程是选择与意义的关联,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有些感觉将被抛弃,从而形成一种集体记忆框架,而这个框架又会塑造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4]。通感可以触发用户的情感记忆,并使用户进行联想,从而调动用户多方面的情感。
由于上述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背景等因素会不断筛选和整合不同人群感觉中较为强烈的感觉记忆,同时这些情感记忆在此过程中也会趋于同化。例如,川渝人表达“辣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川渝火锅,当地盛行的火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人的感官特性又会被这种集体记忆框架影响,从“辣好吃”到“爱吃辣”,不断被循环加固,形成稳定的味觉感受记忆。除此之外,特定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包含丰富味觉感受的食物特定的内涵。例如,由于糖类在近代之前难以提炼,十分稀有,能吃到糖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少有人能拒绝甜味的诱惑。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将带有甜味的食物与拥有“美满、幸福、尊贵”含义的辞藻、情感关联起来,由此糖也成为一种抽象的味觉符号。
M.J.Spiller等人的研究表明其他感官意象产生的情绪和记忆也会影响味觉,因此用户在解析、评价味觉信息时,或多或少会带着主观经验,从而对味觉感受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当味觉器官被相应的物质刺激后,味觉神经元就会刺激大脑海马区,在完成对味觉信息解析的同时,唤起相应的味觉情感记忆,使用户产生更加深入的心理感受。
3 味觉在调味瓶通感设计中的运用
调味瓶渗透到了人们饮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至今日,人们对烹饪饮食不再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是开始关注餐饮工具和使用环境,更注重这些非食物物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作用,调味瓶则自然成为关键的一环。然而,调味瓶产品对于用户而言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事物。用户可能对调味品不陌生,对调味瓶也不陌生,但是如果将调味品放进调味瓶里,用户就极有可能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这时就会因为感觉阻隔而产生陌生感。对于现有的调味瓶产品设计,设计师更关注“如何让调味瓶更美观、更具有设计感”,却忽略了“识别调味瓶里的调味品”这个最基本的功能。
笔者在通感设计的相关理论之上,结合前文对味觉、心理和情感记忆理论的梳理,提出基于味觉的通感设计策略:选择用户最快捷的感觉路径,确保用户能感受产品本觉信息,从而引发联想;“本觉”和“通觉”在某种属性上的稳定关联是通感中“本觉”与“通觉”转换的关键要素;获取用户特征,了解用户需求,进而把握在目标用户群体内“本觉”和“通觉”信息的普遍属性,能顺利唤醒用户的情感记忆,引起共鸣。
在进行基于味觉的通感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到本觉一定可以刺激用户感官,这是用户能够间接得到味觉感受的基础。视觉属于非接触式感官,也是人类最常使用的感官,用视觉来代替味觉“看”味道,可以更迅速地获取产品的味觉信息。因此,本研究将视觉作为用户本觉,味觉作为用户通觉。
例如,以大海中的贝壳为形象的调味瓶和法蓝瓷公司设计的鱼形调味瓶,瓶身仿造海洋中的贝类和海鱼的造型设计,采用了接近原始生物配色的色彩装饰,通过仿生的装饰手法突出了海洋生物的特征。这类调味瓶的视觉表象是常见海洋生物的形象,通过通感的作用让用户产生味觉上的联想——充满腥味、咸味的大海以及生存其间的海洋生物,当用户尝到添加了食盐的食物后,脑海会自动浮现出刚刚联想到的画面,从而反向和调味瓶形象联系起来。设计师充分调动了视觉、味觉这两种感觉器官,丰富了设计传递的信息。
4 调味瓶设计中味觉和视觉通感的过程
用户了解、使用产品的过程是以自身通感能力为基础的,根据通感在设计中的触发条件,着重从用户本身出发,研究其对产品的设计评价。这个过程和通感设计流程相反,因此用户通觉(味觉)一般是设计师本觉,而用户本觉(视觉)则是设计师通觉。
4.1 用户认知处理
本研究中味觉的通感是用户本觉(视觉)到用户通觉(味觉)的感觉挪移。“本觉”到“通觉”挪移的本质就是在用户认知、使用产品时,大脑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5]。总体来看,用户感官的感知能力、后天习得的认知经验以及思维情感是用户产生通觉的关键因素。在用户的认知中,经验记忆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基础,由用户通过各个感官从周围环境获取大量信息,再在大脑中加工产生,这个产生过程由用户的感知能力确保顺利进行。通过前文的理论梳理可知,认知经验只是触发通感现象的部分因素,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联想来调动认知经验。
4.2 用户情感共鸣
蕴含不同设计信息的产品会让用户获得不同的使用和心理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基于产品表达的直接信息,联想到对应的经验、记忆等,从而捕捉产品包含的通觉信息[6]。然而,有时用户却无法察觉,这是因为用户认为的通觉的心理感受与产品实际传达的情感存在冲突,无法产生情感共鸣。用户对产品包含信息的评价较为主观,这是用户判断产品信息是否符合心理需求的结果。
假设一个人买了一颗包装为黄绿底色且画着柠檬的草莓味棒棒糖,大脑的认知经验会告诉他,这颗糖可能是柠檬味的、酸的,并产生一种青涩、不成熟的心理感受。但实际上棒棒糖吃起来是草莓味的、甜的,这时候产生的放松的、愉悦的情感与之前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心理落差,到嘴的糖也不会那么甜了——物理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人们主观上感受到的味道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情感冲突带来的产品评价改变。因此,为设计出符合用戶心理预期的产品,设计师必须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
Dano Su和Young Lee Kim迎合了儿童喜爱具有甜味的糖类的心理需求,将温度计放入口腔的部分设计成棒棒糖的造型。这种设计能迅速让儿童想起棒棒糖,这就是前文提及的利用本觉引发用户对棒棒糖甜味的记忆,这里的甜味则是用户通过联想已有的认知经验产生的通觉。基于用户对甜味的心理感受,从视觉体验向味觉体验产生感觉挪移,激发愉快的感受,提高儿童对温度计产品的评价,从而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使用温度计测量体温。
5 结语
基于味觉的调味品通感设计不仅可以使用户更准确地获取调味品的味觉信息,降低认知负荷,还能让用户以全新的视角去认知产品,从而引起感官之间的共鸣。与此同时,用户在使用调味瓶的过程中的交互行为也得到了强化。味觉的感觉挪移增进用户与产品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用户的综合体验。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86-87.
[2] 孙宁娜,樊尚冰.通感在体验设计中的应用[J].文艺争鸣,2016(6):191-193.
[3]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203.
[4] 王宇.通感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7.
[5] 周臻.基于嗅觉的厨房小产品通感设计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0.
[6] 麻睿.味觉通感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表现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淏文(1994—),男,江苏如皋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