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必须满足观看者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不是对历史上已有的审美经验的再一次重温,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获得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审美经验。只有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的作品,才能使观看者豁然开朗、豁然顿悟,获得启迪、获得指引。千篇一律的重复,千人一面的雷同,大同小异的展览,怎能引起共鸣或者震撼呢。
本期报道的名家是唐辉和何来胜。唐辉先生的山水画风格强悍苍浑,意境雄奇幽僻,笔墨深厚老到,善于取法前人精粹,又形成了自家面目。何来胜先生的隶书创作深得书法正脉,他把大家看来易于入门而极难出成就的隶书,写得重拙厚涩、古朴雅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本期《理论研究》栏目中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考察了《北史·艺术传》以后的新旧《唐书》至《明史》中“艺术”概念的更替变化,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艺术“谱系”的脉络演变。南京艺术学院刘元堂教授对白话文书法创作的形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本期《经典重读》栏目报道了梅清的山水畫。梅清以画黄山著名,与石涛、弘仁是“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黄山之奇松、怪石、温泉、瀑布,在梅清笔下展现出了无比的情韵和诗意。
本期《经典重读》栏目继续报道上海图书馆藏沈曾植信札。沈曾植在南洋公学、回京复职时期和简放外任时期的信札,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还具有研究沈曾植书法风格形成史的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