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正逐步实现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高新化、生产程序机械化等目标。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经过26年的探索和发展,通过藏粮于地(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藏粮于技(强化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产业(延伸产业链、多主体发展)的发展措施,实现了区域现代农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为给黄三角农高区及其他地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从政府大力扶持、重视科教人才、聚集产业发展3个方面总结了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 现代农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327.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58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战略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文简称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就被赋予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使命”,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先行经验。
1 杨凌示范区概况
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于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区内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是人工繁育的动植物资源。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示范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此承担起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1]。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文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等农高区相比,杨凌示范区在政策支持、体制机制、财政金融、科教人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拥有不少成功经验和做法。
杨凌示范区总面积132.568 5 km2,主要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色农业。经过26年的探索,杨凌示范區已从关中腹地的农业小镇发展成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是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示范基地,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引擎”,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名,被誉为“中国农科城”[2]。
2 发展措施及现状
2.1 藏粮于地
2.1.1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住耕地面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印发《杨凌示范区关于全面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建立以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为目标的田长制管理模式,旨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实现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当地分别设置了示范区、杨陵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田长:一级田长由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二级田长由杨陵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三级田长由各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四级田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2)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化管理体制,主要参照管辖范围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属地管理、逐级负责、分级保护,实现示范区、杨陵区、镇(街道)、村四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杨凌示范区通过制度管控逐步实现耕地面积总量的基本稳定,土地利用水平得以提升,稳定了国家的基本农田储备区,守住了良田数量。
2.1.2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通过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牵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起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下文简称创新中心)[3]。创新中心先后对陕西省渭南市、宝鸡市、榆林市等地的部分县(区)进行了高标准农田项目潜力分析,共勘探耕地2.33万hm2。其中,在宝鸡市凤翔区、岐山县及渭南市大荔县完成了5 406.67 hm2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并逐步推进高标准农田样本工程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进程,耕地质量得到保障[4]。
此外,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和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资组建了中国杨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紧密协作,开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研究,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以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目标,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领军企业,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2.2 藏粮于技
2.2.1 强化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提升种业科技水平
杨凌示范区着眼于农业科技创新,出台多项加快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集聚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深入实施“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每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多人。
在引进各类创新要素的同时,杨凌示范区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体制优势,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5];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沟通联系机制,支持驻区高校创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多个,平均每年组织实施20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市(县)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科研人员1 000多人从事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科研生产用地820 hm2,自主科研投入4 700万元。近5年来,杨凌示范区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 000多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陕西省前列,每年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超过30个;近10年来,陕西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 134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578个,引种备案品种805个[6]。
杨凌示范区成立了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农业产业创新中心,筹备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成果多且优的良好局面,全力打造农业科技战略力量,使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业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施杨凌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在省内外及境外8个国际园区建成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2.28万hm2。目前,秦优7号油菜出油率达到48.6%;陕单609玉米创造了陕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纪录;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666.67万hm2;瑞阳、秦蜜等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北方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杨凌示范区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在科研力量支持下的种业创新进一步筑牢了粮食安全防线。
2.2.2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推广模式
杨凌示范区内建设有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中心,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易搭建了平台,同时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设立,促进各类科技成果在杨凌示范区转移转化并进入市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
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杨凌示范区持续对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模式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媒体推广、农科培训推广、科特派创业推广、展会推广6种推广模式,形成了多元立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构建起“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2021年,杨凌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建设350个示范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666.67万hm2,推广效益达235亿元[7]。面向旱区开展445场农业科技培训,有4.5万余农民得到培训,其中有11 786名农民属于陕西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的人数新增981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切实贯彻了藏粮于技战略,以先进科技带动了农业发展。
2.3 发展产业
2.3.1 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杨凌示范区不仅在粮食生产方面下功夫,也致力于延伸产业链,聚焦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农科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杨凌示范区积极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对接产销,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推动产能向优势区聚集。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环球园艺(西安)有限责任公司、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食品企业陆续入驻杨凌示范区发展,陕西竹园村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杨凌天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企业已成为區域性知名品牌,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杨凌示范区的优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端消费领域延伸。
2.3.2 多主体发展,注重联农带农
杨凌示范区立足自身职责与使命,主动作为,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持,推动市场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展。让标准化“大农业”与精细化“小农业”协调互促,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成为“致富链”的受益人。通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带动农民发展,并推动企业奖补资金以折股量化、收益分红等形式转化为农民收益,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 经验启示
3.1 政府大力扶持
3.1.1 纵向会商协调机制发挥应有作用
“省部共建、省内共建”是杨凌示范区发展的主要优势和成功经验之一,切实为杨凌示范区发展汇集了资源、解决了难题。1)省部共建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定发展方向和重要决策部署,国务院领导出席,并在示范区设立办公室,推进落实省部共建会议精神。2)省内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共建工作会议,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同时坚持召开科技厅与杨凌示范区的联席会议。
这种纵向会商机制的落实提高了杨凌示范区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比黄三角农高区的机制更具优势。在上级政策传导、指标分配、优惠措施等方面,黄三角农高区往往需要通过东营市、广饶县甚至丁庄街道来进行,导致在土地指标供给、人事安排、项目申请等资源分配上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政府机制的优化是发展农高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能。
3.1.2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
1)中央和陕西省两级财政给予杨凌示范区比较稳定且连续的资金支持,除专项资金外还有多项补助。杨凌示范区在充分利用政府债券和政府性基金的融资功能撬动资本的同时,不断推动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构建多元、可持续的融资模式,其下属的杨凌农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农业担保平台。2)在社会融资方面,杨凌示范区成功推动多家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科创板和主板挂牌融资,成立了国内首个现代农业投资联盟,及示范区政府母基金、杨凌种业投资基金、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现代农业创投基金等,健全项目组织机制、投入方式及分配方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2022年省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3.62%,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兼具高新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农业“周期长、基础性、公益性”的特点,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人才招引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都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因而财政金融工作对农业高新区的发展来说格外重要,但仅依靠财政资金远远不够,需打通撬动各类社会资本的渠道。
3.2 重视科教人才
科教人才关系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杨凌示范区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探索出了区校融合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资源促进农业发展。杨凌示范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院所,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形成了农林水领域5大学科群,农业科教人才、高校在校学生5万余人。与此同时,杨凌示范区拥有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示范区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研水平是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人才又是影响科研水平的最核心要素。因而,通过各种体制机制创新,引育科研人才,搭建科研平台,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的关键所在[8]。
3.3 聚集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布局上,杨凌示范区注重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涉农工业(食品工业、生物产业、环保农资、农业机械及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农业科教与培训、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特色旅游及金融服务),创新适合杨凌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市场多元主体的发展,尤其重视对农民的帮扶。既解决了单一农业发展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快了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无论是长度还是宽度往往都超过传统农业,发展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现代農业的蓬勃发展。
4 结语
杨凌示范区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聚集产业,带动多方主体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其发展路径对黄三角农高区等国家农高区及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乐.杨凌生态园林城市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探索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余瑶.聚力打造中国农业“硅谷”升级版:陕西杨凌示范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9-07-05(04).
[3] 蒋建科. 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N].人民日报,2022-09-26(19).
[4] 耿苏强.杨凌:聚力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N].农业科技报,2022-03-03(01).
[5] 李宛嵘.杨凌示范区:奋力推进“三区三高地”建设[N].陕西日报,2021-07-30(02).
[6] 秦骥.陕西省小麦油菜番茄育种位于全国第一方阵[N/OL].(2023-04-03)[2023-04-05].https://www.ishaanxi.com/c/2023/0403/2794385.shtml.
[7] 陈小玮.杨凌:“农业硅谷”的“双创”模式[J].新西部,2021(4):5-10.
[8] 蒋元红,高杨.破解农高区发展难题,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硅谷”[N].科技日报,2021-09-06(08).
(责任编辑:刘宁宁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