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角下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2023-07-30 14:16邓双万松范祝连卞阿娜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swot分析法创新驱动发展策略

邓双 万松 范祝连 卞阿娜

摘 要 花卉产业是福建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和突破口,分析福建省的创新环境和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借助SWOT分析法对福建省花卉产业进行竞争力和创新力分析,提出福建省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建议采取“充分发挥政府在花卉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指导作用;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增强花卉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竞争力;充分发挥花卉协会职能,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建设”等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走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升级之路;实施‘五位一体转型升级战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花卉科技赋能,提升花卉竞争力;2)强化信息平台建设,紧跟市场步伐;3)加大花卉生产监督,增强各部门环保意识;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5)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花卉效益。

关键词 创新驱动;花卉产业;SWOT分析法;发展策略;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5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迫,是世界大势所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相结合,促进经济向结构更合理、形式更先进和分工更精细的阶段发展。十九大以后,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截至2020年,福建省花卉苗木成为省千亿产业集群。但福建省花卉产业缺乏先进技术加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且附加值偏低。因此,开展创新驱动视角下花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可为创新驱动大背景下的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从而促进福建省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部署。

1  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创新环境

1.1  政策法规和产业经济

福建省形成了花卉新品种奖励机制、设花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民合作社规范等。支持花卉产业与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相结合。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种植花卉苗木达9.47万hm2,实现全产业链出口额20 218.8万美元,总产值达1 164.8亿元,同比增长22.7%、9.6%[1],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1.2  基础设施和人口就业

快递产业、网络货运两大集群初具规模,冷链物流稳步发展[2]。4G和光网全面覆盖城乡,县级以上区域(含重点乡镇)实现5G覆盖[3]。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达120多个,设施农业总面积14.67万hm2,现代信息装备和技术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4]。截至2021年底,全省种植设施花卉苗木已达1.29万hm2,较2012年增长94.9%[5]。全国花卉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花卉从业人员不足3%,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占花卉从业人员达8.52%,超过平均水平近两倍。

1.3  文化教育

目前,教育布局结构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就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农学学生情况而言,2020年的在校生数、招生数及毕业生数占总人数的比值均不到2%。省林业局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加强“金融+花卉苗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花卉生产经营单位引进一批既懂金融又懂花卉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拓展花卉苗木全产业链,着力推进花卉产业与观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创产业等融合发展。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2.1.1  产业布局

福建省花卉及其优势产品区划生产布局初现[6]。全省九个区市,福州以蝴蝶兰、观赏苗木生产为主;厦门以鲜切花、蝴蝶兰、观赏苗木、观叶小盆栽为主;泉州以花卉种苗、观赏苗木为主[4];莆田以观花观叶植物、盆景、食药用花卉为主[7];宁德以鲜切花、盆景、盆栽及食药用花卉为主[8];南平以观赏苗木、食药用花卉、切花切叶为主[9];龙岩形成了杜鹃花、兰花、富贵子和虎舌红、观叶植物和鲜切花4条产业带[10];漳州以水仙花、观赏苗木、墨兰、盆栽榕树、蝴蝶兰为主;三明以观赏苗木、鲜切花为主。

2.1.2  产业基地和创新体系建设

福建围绕茶叶、果蔬、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39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以及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花卉品种有116个。全省现有“南靖兰花”“连城兰花”和“漳州水仙花”3个全国驰名商标,18种花卉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集體商标等[11]。省财政局设有专项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花卉苗木品种引进与研发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1.3  市场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管理

线下线上市场同步发展。花卉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全省专业网店超一万家。产地批发、市场集散、花店零售等传统销售模式稳步拓展,鲜花的订制、区域配送和同城快送等新零售模式逐渐兴起[4]。全省现有花卉市场77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线下销售网络。福建省还建成了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赋码出证、凭证销售全面推进[12]。

2.1.4  对外交流合作

闽台交流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重点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吸引更多台湾的生产企业与花卉研发体来闽投资兴业[13]。其中漳浦等6个国家级台创园成为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样板。推动棠潮园艺暨班纳利中国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引进欧洲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设备,届时将成为华南区域最大花卉育种育苗基地,大力提高福建省花卉育种研发创新水平,推动花卉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2.2.1  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组织化程度仍不高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不足,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产品供求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高精端产品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4]。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发展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完善。行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业带动性不强,产业数字化转型较为缓慢[3]。

2.2.2  大型花卉企业和上市公司缺乏,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与花卉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有3家,且花卉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示范作用,小企业难以实现现代化生产。相关信息滞后严重,如《花卉产业发展报告》的出版,截至2022年5月,查询到的最新数据是2018年的,数据滞后近4年之久。相关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职能,如省花卉协会官网,多个栏目均处于无数据状态。2020年大中型的花卉企业有一千多家,但在中国花卉网查询到的福建企业仅有109家,企业与网络的连通不足。

2.2.3  花文化宣传力度不足,消费潜力挖掘不充分

2020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3.7万元,比2016年度实际增长了2.78%,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当。而福建省花卉还没有成为居民的日常消费品,人均花卉消费量有限,日常消费的推广还需进一步增强。花卉特色品种科学研究力量还不够强,花卉文化及推广辐射工作力度不足。

3  花卉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区位优势明显

福建省“依山傍海”,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可达南亚、西亚、东非等地,有利于花卉的出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保证了花卉生产需要的气温阳光和雨量。区位便于闽、浙、赣、粤、台的交流合作。

3.1.2  花卉品种丰富

福建省花卉种植历史悠久,有很多知名的花卉品种。如福州的茉莉花、蝴蝶兰、澳洲杉等知名特色产品[14],漳州花卉特色产品主要有水仙花、兰花、盆景等共八类特色花品[15]。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已有70个花卉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3.1.3  花卉单位面积销售额竞争力强

由表1可见,福建省花卉种植面积在全国排名第6,每公顷销售额为24.99万元,是云南省的近两倍,仅次于广东省。

3.1.4  花卉产业具有一定创新力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花卉苗木产业以“优化提升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大力发展三产”为工作思路,积极推广设施高效种植,开展品种创新激励,提高花卉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花卉苗木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福建省着力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支持福建省龙头民营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组建了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5个。

3.2  劣势

3.2.1  大中型企业带动力不强

在漳州,花卉产业存在“小而多、大而散”的生产现状,呈现的生产结构为种植主体以散户为主,组织性弱、生产工艺相对落后、零散销售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生产体系[7]。在福州,花卉产业还存在“小散弱”的局面,花卉企业中很多是小企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分散[5]。

3.2.2  市场体系尚未健全

花卉产业销售市场不健全,相关的花卉市场查询渠道没有统一信息整合。对交易价格、成交量、品种需求等信息获取困难。此外,与花卉产业密切相关的认证体系、物流体系、信息化等配套服务还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市场需求[12]。特别是在流通体系这方面,保证保鲜类花卉产品高效高质量地流通到终端用户,需要健全的物流体系,而目前高效、健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还不完善。

3.2.3  科技研发相对落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国际市场,需不断地推陈出新。全省的专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花农仍是花卉种植生产的主体。在花卉产业中,对于种球和种苗的技术要求较高。但我国许多高档花卉种子、种球仍靠进口,且份额超80%,花卉种植的成本增加[16]。全省花卉苗木种植业一产产值占比超过50%,在产品深加工、挖掘新附加值、零售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

3.2.4  花卉专业人才流失

目前,农户是花卉苗木种植者的主体,愿意在种植业上发展的人才逐渐减少。其次,花卉种植及新品种的研发耗费的时间均较长,人们更倾向于“快节奏”的行业发展。花卉产业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不僅需要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销售、包装、宣传等方面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加持。

3.2.5  花卉产业链不完善

花卉加工业也是花卉产业中利益最大、效益最高的行业[17]。花卉产业链一般包括市场流通、科研开发、产业化生产及相关产业等环节。如清流县的花卉生产仍是以零散的个体花农为基础,花农通过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开发,种植市场需求的花卉植物,然后企业通过收购这些个体户花农培育的花卉进行包装生产[18];漳州花卉产业链存在轻科研、重种植、轻营销等现象,缺乏专有技术研发能力,对新花卉品种、栽培技术种植设备等研发还有待加强[19]。目前,以企业和农户为主的生产合作方式,受资金成本、规模等方面的限制,难与拓展培训推广、冷链物流等下游产业的衔接发展。

3.3  机遇

3.3.1  国内消费需求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显著提高,国民的消费观念随之发生改变,对花卉这类精神消费产品的购买意愿也在逐渐增强。政府对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的普及和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拓展,增加了国内花卉产品的市场需求。

3.3.2  省内消费具备较大潜力

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全面带动对花卉产业的需求的增加,对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花卉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花卉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拥有相当大的潜力。据统计年鉴数据知,2019年、2020年福建人口数分别为4 137万人、4 161.4万人,人均花卉年消费分别为461元、569元。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6—2020年,福建省花卉种植面积在2017年下降后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花卉市场个数逐渐趋于稳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呈上升趋势,大中型企业的不断增加,而在2016—2018年企业的数量是减少的,说明花卉产业的大中型企业正在不断地壮大,也进一步说明花卉产业对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

3.3.3  政府大力扶持花卉产业

政府推进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扶持花卉苗木等千亿级林业产业发展,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支持开展花卉产业项目,新建、改造大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20]。2019年,颁布了全省设施花卉种植保险方案、设立花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新建花卉生产设施、发展花卉精深加工、建设花卉采后处理站等相关支出。

3.4  威胁

3.4.1  花卉市场面临压力

花卉产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挑战。随着国内花卉产品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内的其他省市也在大力扶持发展花卉产业。同时在国际市场中,一些发达国家的花卉品牌占据必要的市场份额,如荷兰郁金香。中国的消费潜力使很多发达国家不断向中国市场渗透。福建省[14]在面对国外优秀花卉品牌激烈竞争的同时还需要面对一些同样处于新兴花卉产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

3.4.2  花卉科研水平不高

花卉消费的主体已发生了转变,个体消费在不断增加,个体消费人群对于花卉的需求会更加的多样化。需要不断提高花卉的科研水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种植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也需进一步提高。

3.4.3  花卉生产模式转变能力弱

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将其生产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转变。个体户的种植生产、分散的农企协作难以掌控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一些经营能力较弱的公司和规模生产小的企业也将面临新的生存压力。目前的福建省花卉产业形成了漳浦、龙海、南靖等8个花卉苗木产业集群。

4  福建省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

4.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1.1  充分发挥政府在花卉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借鉴荷兰的经验,制定符合本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各级政府根据花卉企业规模、环境效益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税收和资金奖励制度;设立专门的贷款渠道,提高花卉生产经营者的贷款效率;设立专门的研究和试验基金。引导具有发展潜能的相关花卉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壮大格局,带动产业发展。

4.1.2  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

花卉的种植水平和种植技术是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应当开展相关的花卉种植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在网络及交通运输的普及下,让农户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的种植知识和技术。建设花卉示范园,推广花卉规范化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技术、花卉修剪技术、水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等。

4.1.3  增强花卉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竞争力

福建省花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示范作用。企业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小型企业做到“虽小而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技术和设施,研发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花卉产品,向特色经营方向转变;中型企业利用自身现有优势向大型企业过渡升级。

4.1.4  充分发挥花卉协会职能,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建设

目前,福建省花卉协会在花卉产业方面的信息统筹、透明度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花卉协会要进一步规范花卉市场内外的生产经营方式,协调好花卉产业各环节之间的竞争,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花卉协会应及时更新提供花卉市场行情信息、分析和预测花卉市场的销售和市场趋势。据调查,福建省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需引导花卉科研机构根据花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花卉合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现有花卉合作机制的完善、花卉合作组织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花卉合作组织集花卉生产、技术指导、花卉销售等多功能为一体。

4.2  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4.2.1  走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升级之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现有优势,提高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连通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规模化生产模式,让花卉生产方式朝着现代化发展。

4.2.2  实施“五位一体”转型升级战略

从花卉产业的各要素出发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结合当下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竞争力,从“品牌、技术、生态、管理、市场”五个方面出发。

1)实施“品牌效应”发展战略。以加强产品服务、提高产品质量为根本方式,加大品牌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各县市区根据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花卉产品,进一步完善省乡村振兴提出的“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2)实施“科技兴花”发展战略。在激烈的花卉市场竞争中,传统的花卉产品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新型花卉逐渐成为新潮流。因此,应加强科研的投入,相关研发人员不断研发新品种。

3)實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生态学原理,借鉴科学有效的实践经验,结合现有科技成果,将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相结合。

4)实施“科学管理”发展战略。有效科学的监管,有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维护应有的市场秩序。政府应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花卉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观念。

5)实施“信息市场”发展战略。了解花卉市场需求,不局限于国内,福建省作为沿海地区,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应主动参加或举办相关展会等大型商业活动,积极展开对外交流与协作。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帮助花卉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市场情况,规避盲目种植的风险。

4.3  具体策略

4.3.1  实施花卉科技赋能,提升花卉竞争力

由分析可知,福建省专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花农仍是花卉种植生产的主体,科技研发相对落后。建立完善的花卉品种培育体系,加强花卉科研工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丰富花卉品种。同时,进一步完善花卉技术培训体系,与设有花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合作,定期展开培训,政府合理引导,促进相关研究机构与花卉企业进行双向合作,连通各级花卉协会、相关企业等机构,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推广花卉生产技术。如花卉生产专项技术培训、田间实地培训、网络教育培训等方式让花卉生产者掌握先进的花卉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成为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花卉生产者。

4.3.2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紧跟市场步伐

花卉的生产者和产品经营者需要掌握实际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才能有效避免因盲目生产造成供需不当,降低损失。因此,强化信息平台建设,连接花卉生产者、花卉合作组织和花卉企业,在花卉产业的上中下游设立相应的部门,进行交流合作及信息的定期收集上传。由政府和花卉协会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分析、预测,在本省的农业信息网和各平台进行动态的实时发布,包含各类花卉的生产数量、销售额、需求量等,使花企、花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品种结构及生产经营方向。

4.3.3  加大花卉生产监督,增强各部门环保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卉企业和种植户对于生态种植的意识,牢记“绿色环保”理念。对高新种植技术进行推广,如喷灌、滴灌、雾灌等多种精准的灌溉方式,能够减少一定的人力和水资源的浪费;贯彻“肥药双减”政策,推广无土栽培、容器苗等栽培技术。

4.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

以创新驱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科技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互联网+花卉企业”“互联网+花农”的创新形式,将信息化和科技化两者结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方式,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方向。吸收相关的花卉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提高花卉生产经营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从育苗、栽培、采集到包装、装运等各个环节推广自动化系统。

4.3.5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花卉效益

加强花卉品牌建设,优先选择品质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名优花卉品种进行推广,创建福建省的花卉品牌。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福建省特色的精品花卉和名牌花卉。健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减少花卉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强化监督力度,保证标准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开局之年福建省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发展亮点纷呈[EB/OL].(2022-01-07)[2022-09-07].http://lyj.fujian.gov.cn/zxzx/lydt/202201/t20220107_5810369.htm.

[2]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EB/OL].(2021-08-20)[2022-09-07].https://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bgtwj/202109/t20210902_5680119.htm.

[3]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EB/OL].(2021-11-16)[2022-09-07].https://zfgb.fujian.gov.cn/9487.

[4]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EB/OL].(2021-07-16)[2022-09-07].https://zfgb.fujian.gov.cn/9306.

[5]   金台资讯.福建省设施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9.3万亩[EB/OL].(2022?02?16)[2022-09-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876457964763025& wfr=spider&for=pc.

[6]   前瞻產业研究院.2020年福建省花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EB/OL].(2020?11?13)[2022-09-07]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201113-4466b5ef.html.

[7]   林淑爱.莆田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9):85,93.

[8]   林达里,高水练,李房英,等.宁德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8-32.

[9]   罗春煦.基于SWOT分析的南平市花卉产业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21,48(2):122-126.

[10]   游志音.龙岩市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4):332-333.

[11]   黄海.逆势翻红 八闽花卉正春光[J].福建林业,2021(1):15-17.

[12]   中原新闻网.看数据如何成为新资产——福建的实践及对山东的启示[EB/OL].(2020?11?13)[2022-09-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239794695524088&wfr=spider&for=pc.

[13]   福建省林业局.福建省林业局关于推进福建省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答复[EB/OL].(2021?06?25)[2022-09-07].https://zhuanlan.zhihu.com/p/386866661.

[14]   郭淑敏.福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15]   陈玉玲.漳州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16]   叶惠玲.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D].厦门:集美大学,2020.

[17]   官永健.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20.

[18]   苏瑞杰.福建省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19]   许标文,李赓.漳州花卉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21(2):57-61.

[20]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EB/OL].(2021?09?14)[2022-09-07].https://huanbao.bjx.com.cn/news/20210927/1179140.shtml.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swot分析法创新驱动发展策略
寿险公司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