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旺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建筑研究所, 北京 10008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UHPC是一种具有超高抗压强度、优异抗拉强度和良好耐久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1-3],且在国内外桥梁工程中已有部分应用。1997年加拿大学者最早采用UHPC材料建造了60 m跨度人行桥,近年来中国学者将UHPC成功应用于洞庭湖大桥、马房大桥、佛陈大桥等桥面铺装层,UHPC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提升和钢材加工工艺的发展,国内外预应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日本、韩国部分工程使用的预应力钢绞线强度已达2 400 MPa级,可有效节省预应力钢材用量,提升工程结构的技术经济性[4]。预应力体系强度提高后,局部锚固区将承受更高的局部应力,对局部受力区锚固体系和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UHPC可很好地适应预应力锚固区超出80 MPa的高应力状态,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对UHPC局部受压性能进行了探索。冯峥等[5]将UHPC应用于密集横隔板箱梁锚固区开展足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UHPC在局部受力区可有效控制裂缝和发挥其抗压强度。杨俊等[6]对UHPC齿块局部进行承压性能试验,通过有限元法探究了UHPC锚固区尺寸效应,结果表明UHPC可显著提升齿块局部抗裂和极限承载力。Choi等[7]研究了后张预应力UHPC梁锚固区局部受压性能,并对锚下钢筋进行了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应用UHPC后可适当简化锚下钢筋布置。
预应力体系强度提高后,UHPC在锚固区的局部受力性能尚不清楚,锚固体系、钢筋配置和锚孔间距对锚固区受力性能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建立UHPC锚固区局部受力有限元模型,对超高强度预应力作用下UHPC锚固区局部受压进行参数化分析。在优化锚垫板形式的基础上,分析间接钢筋配置、局部尺寸、锚孔间距等因素对UHPC锚固区局部受压性能的影响。
我国高强度盘条及预应力钢绞线的技术研发已经成熟,具备研发新一代强度等级为2 200 ~ 2 400 MPa预应力钢绞线的技术及应用条件。通过对2 200 ~2 400 MPa等级的超高强度钢绞线和锚固体系开展系统研究,发现各项性能均满足技术标准要求,可在工程结构中予以应用。
UHPC与2 400 MPa等级预应力钢绞线性能具有很好的匹配适用性,本文以2 400 MPa钢绞线为主要分析对象,2 200 MPa作为对比项。超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参数见表1。
表1 超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参数
根据文献[8-9]确定UHPC材料的力学参数:立方体抗压强度为150 MPa,轴心抗拉强度为7.2 MPa,轴心抗压强度为105 MPa,弹性模量为43.5 GPa。实际UHPC结构中材料性能不应低于上述指标。
按照Q/CR905—2022《铁路工程预应力钢绞线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10]中传力试验的试件尺寸建立混凝土三维模型,采用布尔几何方法建立钢锚垫板几何模型,螺旋筋、箍筋、纵筋均采用线单元模型。UHPC局部锚固区分析模型见图1。混凝土采用有限元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UHPC考虑受拉本构关系,锚垫板及钢筋采用双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混凝土、垫板采用三维六面体缩减积分单元,钢筋采用三维杆单元。混凝土单元长、宽、高均为20 mm,钢筋单元长25 mm,锚垫板单元长、宽、高均为10 mm。
图1 UHPC局部锚固区分析模型
基于UHPC材料的受力性能和混凝土局部受压区构件控制标准[10],提出超高强度预应力体系UHPC锚固区构件控制标准。
1)构件承载能力要求:构件极限承载力应不低于1.2Fptk(Fptk为设计荷载),构件加载至1.2Fptk时不得出现因负刚度引起的不收敛现象,局部受压应力不大于UHPC抗压强度。
2)混凝土开裂控制要求:构件加载至1.0Fptk时控制混凝土试件的拉应力不超过UHPC抗拉强度。
3)锚垫板塑性变形要求:在1.0Fptk时控制等效塑性应变总体不超过1.0%。
根据普通混凝土锚固区锚垫板结构形式(M‐1),采用减小板厚、减小板宽和改变结构形式的方式对锚垫板形式进行优化,分析不同锚垫板结构形式下UHPC锚固区受力性能是否满足控制标准。
3.1.1 锚垫板设计参数
针对2 200、2 400 MPa级钢绞线参数,以普通混凝土锚固区锚垫板结构为基础,设计5种结构形式,其截面形式及竖向剖面尺寸见图2,设计参数见表2。
图2 锚垫板竖向剖面尺寸(单位:mm)
表2 锚固区不同锚垫板设计参数
3.1.2 锚垫板受力分析
由于不同形式锚垫板分析结果类似,以M‐5锚垫板分析结果为例进行说明。M‐5锚垫板试件加载至1.0Fptk时,混凝土侧面的主拉应力为4.99 MPa,满足控制标准中混凝土开裂控制要求,见图3(a)。钢锚垫板的最大等效塑性应变为0.62 × 10-2,满足控制标准中锚垫板塑性变形要求,见图3(b)。加载至1.2Fptk时,M‐5锚垫板刚度未出现负刚度和不收敛现象,见图3(c)。主压应力为123.01 MPa,满足控制标准中构件承载能力要求,见图3(d)。
图3 锚固区局部受压计算结果
不同锚垫板形式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见表3。其中,M‐1—M‐3模型是一个系列,M‐4—M‐6是一个系列。可知:①随着锚垫板体积减小,构件主压应力有增大趋势。与M‐1相比,M‐2混凝土主拉应力和锚垫板塑性应变均显著增大。②随着锚垫板结构质量减小,混凝土主拉应力和锚垫板塑性应变无明显变化趋势。③M‐5锚垫板各项分析指标满足制标准要求,是UHPC锚固区较为合理的锚垫板形式,且其质量仅为普通混凝土锚垫板质量的35%。
表3 不同锚垫板形式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
以2 400 MPa级钢绞线参数和M‐5锚垫板形式为基础,分析超高强度预应力UHPC局部锚固区纵向钢筋、箍筋和螺旋筋对UHPC局部受力性能的影响。
3.2.1 间接钢筋设计参数
既有箱梁(通桥2322A‐2016)梁端锚固区纵筋截面比为0.71%,箍筋配筋率为208 kg/m3,据此设计UHPC锚固区间接钢筋参数,螺旋筋采用HPB300级钢筋,箍筋和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见表4。其中,R‐1按Q/CR905—2022要求的间接钢筋配置,R‐2按既有箱梁(通桥2322A‐2016)锚固区间接钢筋配筋率配置,R‐3—R‐6采用本文设计参数。
表4 锚固区不同间接钢筋设计参数
螺旋筋内径是锚下局部结构重要设计参数,为分析螺旋筋不同内径情况下UHPC结构局部受力性能,对螺旋筋相关参数进行设计。各组构件纵筋截面比均为0.23%,箍筋配筋率均为99 kg/m3。锚固区不同螺旋筋内径见表5。
表5 锚固区不同螺旋筋内径参数
3.2.2 间接钢筋受力分析
不同间接钢筋设计参数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见表6。由表4和表6可知,随着间接钢筋配筋率减小,锚固区混凝土主拉应力增大,主压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无显著变化。
表6 不同间接钢筋设计参数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
不同螺旋筋内径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见表7。由表5和表7可知,随着螺旋筋内径增大(250 ~ 350 mm),锚固区混凝土主拉应力增大,主压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无显著变化。说明螺旋筋内径对UHPC锚固区受力性能影响较小,在实际结构中可根据螺旋筋配置条件灵活调整内径尺寸。
表7 不同螺旋筋内径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
预应力锚下结构尺寸是控制梁端结构受力性能的关键参数,以2 400 MPa级钢绞线参数和M‐5锚垫板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UHPC锚固区结构尺寸减小后锚固区结构的受力性能。
3.3.1 锚固区结构设计参数
Q/CR905—2022中规定2 400 MPa预应力等级对应的锚固区构件尺寸为440 mm(长) × 440 mm(宽) ×880 mm(高),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锚固区结构尺寸下UHPC锚固区受力性能。构件设计参数见表8。
表8 不同锚固区结构尺寸下设计参数
3.3.2 锚固区结构受力分析
不同锚固区结构尺寸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见表9。由表8和表9可知,随着结构尺寸减小,锚固区混凝土主拉应力显著增大,主压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无显著变化趋势。这表明结构尺寸对锚固区主拉应力有重要影响,在减小锚固区结构尺寸时需相应提高UHPC抗拉强度,以满足控制标准要求。
表9 不同锚固区结构尺寸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
UHPC应用于超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后,多锚孔情况下锚孔间距对锚固区受力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双锚孔受力有限元模型对锚孔间距进行参数化分析。
3.4.1 锚孔间距设计参数
既有箱梁(通桥2322A‐2016)梁端锚孔间距为350 mm,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锚孔间距下UHPC锚固区受力性能。锚固区设计参数见表10。
表10 不同锚孔间距下锚固区设计参数
3.4.2 锚孔间距受力分析
不同锚孔间距下UHPC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见表11。由表10和表11可知,随着锚孔间距的增大,锚固区混凝土主压应力、主拉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均先减小后增大,双锚孔情况下较为合理的锚孔间距范围为300 ~ 350 mm。
表11 不同锚孔间距下锚固区受力计算结果
1)UHPC材料具有超高的力学性能,应用于超高强度预应力体系锚固区可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小间接钢筋配筋率和减少锚垫板质量。基于UHPC材料力学性能,提出适用于UHPC锚固区的受压控制标准。
2)UHPC应用于锚固区后,2 400 MPa等级预应力锚垫板形式可由双层结构减小为单层结构,锚垫板顶部环形承压板厚度由16 mm减小为10 mm,竖向支撑板厚度由17 mm减小为10 mm,质量比原来减小了65%。
3)间接钢筋配筋率减少后,混凝土主拉应力有增大趋势,主压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无显著变化;锚固区结构厚度减小,混凝土主拉应力显著增大,主压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无显著变化。
4)随着锚孔间距增大,锚固区混凝土主压应力、主拉应力和钢垫板塑性应变均先减小后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