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全国思政教师提出了情怀要深的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师情怀培育内容,明确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传道情怀、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在提升思政教师幸福感的過程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情怀。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思路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情怀;培育;内容;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政课)是培育民族复兴力量的前沿主阵地,可以起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教师情怀,这是推动思政课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1 ]。思政课教师情怀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2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指示,根据思政课建设背景,剖析当代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深刻内涵,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打造高质量思政精品课,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复兴力量。
一、思政课教师情怀培育的内容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就像一副磅礴的写意画,整体构架已经确立。接下来的关键是细细描绘思政课“情怀要深”的工笔画,明确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情怀,怎样确立浓厚的思政课教师情怀。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民族内部个体对本民族与本国家的文化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的集合。具体到我国来说,就是家庭成员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感,家族内部成员对家族的归属感,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的荣誉感。家国情怀可以增加家族成员之间的亲近感,增进内部民族团结,提升国家凝聚力。所以,家国情怀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5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家国情怀挂在嘴边,还要身体力行,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传道情怀
传道情怀是思政课教师情怀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道情怀就是教师在教导学生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给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道扣子,就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的传道情怀。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传马克思主义之道,在思政课的讲述过程中,教会学生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精神世界构建过程中,绵绵用力,久久用功,在学生心里树立起思政教师的光辉形象,使学生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做一个照搬书本讲理论的“经师”只是思政教师的入门基本功,能够成为一个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领航员”才是思政课教师的最高追求,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彰显思政课教师的传道情怀。
(三)仁爱情怀
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怀有宽广博大的仁爱情怀。仁爱情怀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课教师教导学生是一个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持久过程。仁爱情怀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师不仅仅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用爱心感召学生,而且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亲其师”与“信其道”是思政课达成育人目标的两个步骤。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有爱心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决定,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感知到思政课教师的爱,愿意对教师吐露心声,并且接受教师的教诲。
(四)爱岗敬业情怀
爱岗敬业情怀是思政课教师情怀的重要一环,是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处在“拔节孕穗”的青年学生,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必须厚植爱岗敬业情怀,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热爱教师且喜欢上思政理论课。如果思政课教师仅仅把思政课教师当做一份谋生职业来看待,那么结果一定是失败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明白思政课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重要性,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感,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光荣历史使命,担起培养时代复兴新人的重任。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是所有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情怀。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才会改变“内容僵硬、语言生硬、气氛冷硬”的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引导学生。
二、思政课教师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教师情怀是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深化家国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传道情怀,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提升思政教师幸福感,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情怀。
(一)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4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也为培育家国情怀指明了路径。情感的共鸣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体验,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心里要装着国家和民族,要对国家和民族有文化认同感。情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升华的,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家国情怀也在不断地丰富,要时刻关注时政与社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汲取力量,丰富思想,最终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二)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传道情怀
传道情怀来源于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中,传道情怀在思政教师情怀内涵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传道情怀的培育必须通过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凝练升华。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思政课教师著书传道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把理论教给学生容易,但是要让学生把理论记在心里,运用在实践中却很难。思政课教师传道情怀是培育民族复兴力量的关键因素,是沟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思政课教师的传道情怀就是要宣扬马克思主义之道,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情怀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思政课教师传道情怀培育的重要路径就是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培育传道情怀,用传道情怀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相辅相成。
(三)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道情怀的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仁爱情怀。情感是互通的,爱也是相互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互通是深化仁爱情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就应该主动地多和学生情感互通,鼓励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来增强其自信,尊重学生的人格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校往往以成绩好坏来划分“好学生”与“差生”,学习成绩不代表一个人的一切,这时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怀着仁爱之心去鼓励他们,那些差生更需要鼓励。师生的情感互通是逐步深化思政课教师仁爱情怀的重要途径。
(四)在提升思政课教师幸福感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情怀
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思政教师爱岗敬业情怀的基本动力,教育家叶澜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5 ]。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幸福感的前提,稳定的工资收入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思政课教师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感,能够使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教育事业,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是爱岗敬业的前提。
三、结语
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可以通过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传道情怀、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在提升思政課教师幸福感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情怀等途径得到提升。研究思政课教师情怀符合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深厚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起到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作用,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勿力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