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四重逻辑

2023-07-29 05:57:44张桂芳李蕴慧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逻辑

张桂芳 李蕴慧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最新的科学论断,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需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人民逻辑、实践逻辑、世界逻辑的逻辑理路上理性审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必然,进而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关键词: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人民逻辑;实践逻辑;世界逻辑

中图分类号:D 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3)02?0180?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3.02.010

The Four-fold Logic of Why Sinicized and Modernized Marxism Works in China

ZHANG Guifang,LI Yunhui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President Xi Jinpings latest scientific judgment on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works”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works” need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logic of “Marxism works”.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rationality examine the reason of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works” from the theoretical logic, peoples logic, practice logic, world logic, provi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innovativ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Keywords: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 logic ; people s logic ; practice logic ;world logic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在奋进新征程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仅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必然性,更需要理性审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实践,在深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中找到中国化时代化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必然性根据,并使之成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

(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其必然要把自身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也就是理论不断具体化、不断同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学说。科學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这些属性具体彰显了其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品格使命。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擘画了人类探求解放的图景,扬弃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思维范式,创立了科学的新世界观,最终生成了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其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学说,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其基本范畴,人民性是其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其政治使命。其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探求人类解放的历史实践中生成的和发展的,它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现实的行动,它随着历史的实践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其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在人类思想理论的发展史上,从“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的维度来看[3],还没有一种思想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以如此的高度、广度、深度对人类文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过时,其真理的力量依旧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深刻的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其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关注时代特征,回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问题,在历史的具体实践和社会的矛盾斗争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内蕴了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当代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马克思主义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实现其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和理论飞跃提供了理论逻辑的客观前提。

(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厚至信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把握的前提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前提和行动指南,自觉坚持、科学运用和深刻把握贯穿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其真理伟力、科学智慧、理论力量锻造过硬的“看家本领”。

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并同中国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在五四运动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得以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行”。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着复杂 深刻的变化,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 题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对这个时代之问,以习 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勇于担当,在对当代中国“历史性变化”和“历史性变革”的准确把握中,确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并以全新的视野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 思主义第三个理论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亦是根源于马克 思主义“行”。

总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一个“行”到深化认识和深入阐释为二十大报告的“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两个“行”,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是坚守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更是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发展的重申以及理论成果的肯定,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人民逻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同志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不同之处在于,黑格尔主张的是欧洲中心主义观点,而马克思则关注的是全人类解放;黑格尔认为人民群众应被精英阶级所统治,而马克思则主张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的作用。

其一,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人民”,不是黑格尔式绝对精神场域中逻辑演绎的“人民”范畴,也不是“理性经济人”,而是立足于需要从事于实践的“现实的个人”。此“现实的个人”是人类社会演变的逻辑起源,通过历史实践改变世界、满足需要、寻求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现实的个人”是指“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其二,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整体的历史创造者。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不是“现实的个人”历史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单向度的人”历史的简单集合,而是一定的群体以一定的社会实践对历史的合力作用。其三,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演变的必然性的视角来考察历史的创造者。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演变必然体现于一定群体的一定的历史实践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停留在人类社会演变历史的表面现象,而是通过解剖社会形态、观察社会演变,在各种力量交互合力点中分类出促进或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挖掘出影响社会实践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演变必然性的关键所在。其四,马克思主义从历史本質的逻辑视角中去把握人与历史不同层次的关系。从整体性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类”的存在于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主张作为“类”存在的人创造历史的同时,从人类、群体和个体三个层面考察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力量。

因此,不论是从质上考量还是从量上观察,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演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对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变革的生力军。

(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奋斗的旨归,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不懈奋斗的重要的历史经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源泉与力量源泉,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至上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基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一次成为自 己社会、自己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后,党为了使 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起来,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 创新。形成了以“以人为本”为重要特征的邓小平 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 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时刻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为本”的 理念,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关心人民、尊重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至今的十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的历史性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个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强调让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充 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 深刻验证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本质所在。

总之,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的个人”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考察,体现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将奉行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遵循,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的光明前景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文明理念,在原创性及科学性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时代考卷时,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思想之光照亮了新时代人类文明的奋进征程。

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我 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实践问题,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本质

实践性、实践观点、实践精神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质、首要观点、突出精神。其理论学说的诞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仅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学问,而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解放改造世界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紧密结合,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则具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其一,实践是“类生命”的存在方式。无论是人之为人还是世界之为世界,实践是人类生存与世界存在的最基本样态,具备客观实在性的特质。其二,实践辩证扬弃了本体论的思维范式,生成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是从人的自觉意识、主观目的的现实实践的视角出发将主体与客体、具体的人与现实的世界辩证统一来理解与把握人、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范式,具备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其三,实践是社会活动和历史活动,具备社会历史性的特征。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在 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系统形成与变化的基础,并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将改变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逻辑本质,为人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人类解决现实境遇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内涵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5]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质现实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华民族、改变了世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华古老文明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提供了思想武器、理论支撑和物质力量。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 党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找 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 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成和中华民族 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走出苦难、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思想 明灯。改革开放以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改革开放 40多年来认识形势、凝聚共识、解决矛盾的重要思 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至今的十年来,我们党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结合新时代中国新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切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真理力量和实践理论所在。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实践和伟大的成就上,特别是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力证了“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无论是世界格局从“西强东弱”到“东升西降”的演变还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变,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变化还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受益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从而新时代的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发生了鲜活的、生动的、全新的巨变。

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世界逻辑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创立至今激励着不同时空的共产党人为“自由人联合体”而奋斗,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为创造人类新文明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秉持胸怀天下的信念,不仅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时也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承继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的基础上,将办好中国事情的同时为世界进步作出中国贡献,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照亮人类文明奋进的征程。

(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旨归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理论学说和社会实践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举世无双的重大影响,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维护他们利益的理论工具和政党组织。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为人类开辟了一条走向共同体的前进之路。虽然今日世界的时代特征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其一,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发展,深远地改变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命运。例如社会福利制度、8小时工作制度、“5·1”国际劳动节等等都是因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的世界工人组织斗争而争取的成果。其二,马克思主义推动十月革命的发展,深刻地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样态。“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5]殖民地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因马克思主义而觉醒,以苏联为首的一大批国家纷纷以社会主义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因此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得受奴役、受欺凌、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逻辑,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逻辑,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其三,马克思主义推动亚非拉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人民解放斗争,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民族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建设现代化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为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展现了光明前景。其四,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其他学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揭开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面纱,同时促成了其他新学说流派的诞生与发展,造就了如卢卡奇(1885-1971)、葛兰西(1891- 1937)、马尔库塞(1898-1979)、萨特(1905- 1980)、德里达(1930-2004)、哈贝马斯(1929-)、吉登斯(1938-)等一大批国际学者的诞生。无论人们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分析方法依然见诸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经济政治领域以及媒体的文章中。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始终是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和文化思潮之一。马克思所创造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的话语体系,日益成为西方国 家甚至整个世界的话语体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马 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人类的“现代化文明”将会 是什么样的样态。

(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世界意义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属于中国,但惠及世界。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加深,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世纪70年代,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对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起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发和借鉴作用。

党的十八大至今的十年来,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一体化的世界[6]提供思想指引,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社会主义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彰显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思维和中国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而且是为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强调打开国门搞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把中国梦同世界梦联结起来,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深远的世界意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向世界各国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一切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世界力量所在。

五、结语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好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002).

[6]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

(编辑:程爱婕)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商(2015年51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