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
吉林省通榆县团结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通榆 137200
生猪生长期间出现的猪丹毒病,存在着一定传染性特点,也会对多种类型动物产生感染,影响到牲畜的正常生长。仔猪出现猪丹毒病的概率指数比较高,发病往往比较严重化,一般而言对于1岁的仔猪有着更高感染率。为了保障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促进生猪健康生长,相关人员应密切重视猪丹毒病的症状研究,对此种疾病加以整体上防治,为养殖行业的长久建设保驾护航。
猪丹毒病,重点是受到革兰氏阳性菌的影响,特别是出现在夏季以及秋季。温度指数比较大且湿度指数比较大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生猪的生存,对应环境问题也会引出生猪有热应激。猪丹毒病的潜伏期大约7 d,患有此种疾病的生猪体温会有所增加,皮肤表面也会有红疹的现象或者充血的现象,患病猪体内的毒素不容易被消除,也就是说病毒会侵染到患病猪体内的多个器官,以排泄物的形式进行传播。研究发现,此种疾病的毒素会在吸血昆虫的作用下完成传播,决定着猪丹毒病有暴发性特点,工作者应综合防治,避免生猪出现疾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生猪出现疾病之后,病情逐步加重,现阶段消化道被判断为关键的传染介质。
围绕猪丹毒病的基本种类,划分为急性败血性、亚急性疹块性和慢性。第一种,即患病猪往往不存在救治的机会,存活时间比较短,存在极高的死亡率。患病猪的血液互相流动,生成毒素,其体温会不断增加,甚至超过42 ℃,运动失去活力,不愿意采食,表现出呕吐等症状,或者有粪便干燥的症状。患有此种类型病症的生猪,其呼吸难度大,氧气供应不及时,容易有黏膜发干的现象。临床领域内患病猪还会有皮肤潮红,特别是背部或者耳部出现此现象,另外皮肤坏死以及皮肤脱落都会引发生猪疾病加重,养殖户应对相关患病猪进行淘汰与扑杀处理,不要有继发性感染的问题;第二种,即患病猪在出现病症之后的些许时间内自身形成抗体,症状有所减轻。患病猪的体温增加,食欲降低,腹部、肩部和背部等都会有肿块的出现,更多有菱状型。患病猪前期有充血的情况、后期有淤血的情况,手指充分按压有不褪色的结果,在一段时间之后,患病猪的症状得到减轻,自身的生产能力会初步增加,通常需要经过21 d;第三种,以关节炎与心内膜炎为主,生猪皮肤部位有充血的情况,可是时间并不长。患病生猪有消瘦的趋势,阻碍了其生产性能的体现,引出料肉比增加或者投喂成本增加的结果。养殖户应充分关注此种类型的患病猪,避免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
对患有猪丹毒病的死亡猪进行剖检,观察到其淋巴结有红肿的趋势、肾脏有肿大的趋势,被膜容易被分离。患病猪的皮肤表面有一定出血点,有些出血点的大小犹如栗粒、有些出血点的大小犹如针尖。生猪胃肠道之中的黏膜会表现出血的趋势,内部涉及内容物,且肺部充血以及胸腔部位有积液的生成,甚至心瓣膜有显著赘生物。
首先是触片镜检,对患病死猪进行脾脏取样、肝脏取样,开展触片镜检,了解到多个细胞之间生成了杆状细菌,不存在芽孢,这些细菌大多数是不运动的,染色结果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关联实际病症,对患病猪感染的细菌记录为猪丹毒病原菌;其次是利用培养基充分培育,对处于分离状态的病菌利用培养基进行接种,后续能够了解杆状病原菌有从状排列的趋势,白细胞的病原菌特征更加凸显出来;最后是生化检验,对纯化的病原菌开展生化培养检验,涉及硫化氢与糖发酵,明确了病原菌的生化性以及猪丹毒杆菌之间是存在相似性的。
因为猪丹毒杆菌容易对头孢药物和阿莫西林药物产生敏感性,不容易对硫胺类药物和强力霉素药物产生敏感性。那么在具体治疗猪丹毒病的过程中,应对患病猪进行肌肉注射,选取一侧肌肉使用阿莫西林1.5 g,另一侧肌肉使用土霉素10 mL,每日对患病生猪进行2次诊治,持续诊治3 d。并且在生猪的饲料中添加20%阿莫西林、10%强力霉素,综合饲料量确定,喂养3 d。除此之外,猪丹毒病的治疗上,要贯彻清热解毒的理念,中药调配包含25 g黄连、25 g丹皮、45 g元参、25 g山栀、45 g紫花地丁、24 g马鞭草、30 g大黄、24 g赤芍以及45 g板蓝根,每剂药物配合4倍水,利用文火进行煎煮0.5 h,对药物进行均匀划分,持续诊治5 d。还可以挑选12 g连翘、15 g地丁、12 g金银花、20 g黄芩、12 g地骨皮、10 g木通、15 g蒲公英、30 g生石膏与12 g大黄,对药物利用文火进行煎煮30 min,配合4倍水,给予患病猪加以一次性灌服,每日诊治1次,持续化诊治4 d可以收到成效。由此可以初步起到良好效果,便于患病猪早日恢复。
3.2.1 强化饲养管理。生猪养殖中,往往圈舍之中的温度都是相对高一些的,若饲养密度指数比较大,会引出生猪免疫力降低。再者圈舍周转时间不够充分,部分生猪集中起来会出现湿度指数大的情况,给细菌的产生和传播提供条件,造成生猪患病。所以应对生猪的圈舍进行通风管理,配合饮用水,以干料为主避免生猪生长受到污染。养殖户清理圈舍环境,增加打扫的次数,清扫之前洒水,避免有尘土飞扬的现象。粪便的处理上通过人工形式清理,最终明确生产下风向区域实施堆肥发酵,在发酵期间生成的生物热完全杀灭病原体。硬化处理人流道路与车流道路,每个星期消毒地面2次,长时间喷洒生石灰粉。生猪圈舍附近的杂草应该及时清除,控制蚊虫叮咬过程引出病原不断扩散,若有生猪患病的情况,做好隔离诊治的工作,妥善处理已经死亡的患病猪。对存在慢性疾病的生猪进行淘汰,降低病原菌扩散概率,没有出现猪丹毒病的养殖场,养殖户应关注检查和消毒,从根源上消除病原体,定期处理好圈舍的用具,在生猪出栏之后全方位冲洗圈舍,即通过2%烧碱对墙面与地面消毒,保持良好环境。投喂的用具应处于太阳光暴晒的环境中,以紫外线和干燥作用清除病原,走进圈舍时要穿戴胶鞋,走出圈舍之后对衣物加以紫外线照射。
3.2.2 坚持自繁自养。养殖户需要贯彻全进全出的思路,对生猪饲养机制进行完善,有效地消除生猪养殖产生的病菌。若需要引进种猪,应事先开展免疫工作,在生产抗体可以满足标准条件的前提下实施生猪引进。对外来生猪持有隔离的养殖态度,时间为一个月,细致记录和调查,确保圈舍之中的生猪可以健康生存。
3.2.3 关注免疫接种。关于猪丹毒病的预防,相关人员应强调疫苗的接种,定期对生猪进行疫苗注射,仔猪断奶之后要实施疫苗接种,不要有错误接种的现象,使得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增强。疫苗有多个种类,第一种为弱毒菌苗,对每头猪进行1 mL注射,按照皮下注射的模式完成。第二种为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对每头猪进行5 mL注射,注射21 d后生猪可拥有一定免疫力,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体现疫苗免疫功能。第三种为GC42弱毒菌苗,其生成的效果比较稳定化,属于首选的形式,按照皮下注射的形式,对应量是每头猪为7亿U,注射7 d之后使得生猪自身生成免疫力。免疫接种阶段应思考到下列情况:第一次免疫接种的最佳时间是48 d,高风险地区应在生猪处于3月龄时进行免疫注射。或者对生猪进行半年为间隔的免疫接种,即一年2次,分别为春季与秋季。最后是融合抗生素以及疫苗,增强免疫接种的质量,且接种之前的7 d以及接种之后的7 d不应该对生猪使用抗生素。
3.2.4 禁止使用泔水。长时间对生猪投喂泔水会增加生猪出现猪丹毒疾病的概率,由于泔水包含着多种物质,营养物质可以充当杆菌生长的培养基。杆菌处于常温状态可以在泔水中生存,甚至超过半个月,所以说泔水是生猪患有猪丹毒疾病的关键感染源头。使用泔水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养殖场,内在的环境质量得不到保障,管理机制无法真正落到实处。饲养工作者随意投喂饲料,为了节约生猪喂食的成本,更是经常使用泔水。因此应禁止使用泔水投喂给生猪,避免其内在的病原菌产物和高浓度食盐阻碍生猪健康生存,增加了生猪患病概率。
猪丹毒病的出现,影响着生猪的生存和发育。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全方位掌握此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对此种疾病进行多种类型划分,针对性选取科学的防治手段给生猪生存提供保障。养殖户还应该采取免疫接种的操作和环境管理的项目,综合判断生猪是否患有猪丹毒病,对已经出现病症的生猪进行及时治疗和隔离扑杀,对尚未出现病症的生猪进行整体上管理。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猪养殖机制,切断猪丹毒病的传播路径,使得生猪的生存得到较多支持条件,促进养殖户得到较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