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马铃薯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3-07-29 02:35吴天舒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艺辽宁机械化

吴天舒

(昌图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铁岭 112500)

马铃薯是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高,其相关食品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正因如此,“十三五”期间我国马铃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国家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出台了《关于“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2016 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把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作为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益探索;2017 年农业部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开辟国家粮食安全新途径。我国马铃薯各栽培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比较复杂、生产水平各异,马铃薯种植户在进行品种选择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1]。辽宁地处马铃薯种植北方二季作区,光照、温度、降水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合马铃薯生产,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上占有重要比重,年种植面积在6.7万hm2左右,年均总产45 万t 左右。全省各地均有种植,主栽品种包括费乌瑞它、辽薯6 号、兴佳二号、尤金、中薯5 号、早大白等,以早熟鲜食型品种为主。马铃薯生产已成为辽宁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2]。

1 马铃薯生产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着力解决辽宁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栽培方式低产低效

适宜的栽培方式是马铃薯产量和品种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但长期以来,辽宁马铃薯栽培一直沿用均匀行模式,这种传统栽培方式并没有高效利用土地,也未能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其中,以55~60 cm均匀行裸地栽培占比大,且各地栽培垄距不规范,45,50,57,60,75,90 cm不等,给农业机械化作业带来极大不便,导致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偏低。同时,这种栽培方式对病虫草害防控难度大。在凌海等地区,有些农户为了增加马铃薯单产,将垄距缩至45~50 cm。虽然这种栽培方式的单产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小型拖拉机的轮距不相匹配,不得不回到人力或畜力作业时代,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作业率,而且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对商品薯无保护措施,影响马铃薯品质。近年来,马铃薯生产成本逐年上升,2018年马铃薯生产成本为0.84 元/kg,2019 年为0.94 元/kg,2020 年为0.98 元/kg,2021 年达到1.00 元/kg。其中,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占45%,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成为提高马铃薯效益的重要途径。

1.2 田间管理简单粗放

从田间管理方式看,农户普遍沿用大水漫灌方式,同时,为了提高单产,过量施肥、盲目施药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造成水、肥、药的浪费,还导致土地板结、污染加重,使马铃薯生产不可持续。而且,粗放管理会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导致辽宁马铃薯商品薯率普遍低于92%,影响农户增产增收。从生产方式看,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仍有地区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压缩了种植户的收益空间,目前全省马铃薯生产投入产出比为1∶1.09。亟待转变传统粗放栽培管理惯式,提高科技含量,实现提质丰产、增效增收。从产量水平看,辽宁马铃薯产量一直在400 kg/hm2左右徘徊,而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达1 100 kg/hm2,单位面积产量差距明显,投入大、产出低,亟待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马铃薯单位产量。

1.3 农机农艺融合不足

只有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才能达到丰产增效技术的效果。从农艺技术要求看,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相应的机具供给不足。马铃薯大垄三行栽培方式在部分地区应用,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是一种丰产增效的新的栽培方式,但缺乏机具支撑,严重影响先进农艺制度的普及应用。到2021 年底,全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70%左右,低于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其中,机播率和机收率均不足60%,成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也成为高效农艺技术难以应用的障碍因素。

2 辽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2.1 推进马铃薯传统栽培习惯向高效栽培方式转变,促进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升级

受辽宁干旱半干旱自然环境限制,大部分地区主要种植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并逐步形成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但仅从投入产出比角度来比较,马铃薯种植效益要高于玉米的种植效益,但受栽培技术跟不上、农机化作业水平低、市场行情波动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辽宁马铃薯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商品薯率不高,制约了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高效栽培模式,促进作物增产与农民增收,已成当务之急。有必要加快现有专用型优良马铃薯品种及配套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的推广,加强马铃薯品牌及示范基地建设,完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及储藏加工基地建设,加快辽宁省马铃薯产业科学发展[3]。

2.2 推进马铃薯小规模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能力

必须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技术载体,带动提高高广大种植户科技水平,推广应用马铃薯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传统小规模栽培、粗放式管理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马铃薯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和合作社经营水平,实现以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扶贫、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

2.3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实现马铃薯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在对不同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域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户依然习惯沿用畦灌、沟灌、漫灌等传统灌溉方法,导致农业用水的不必要浪费。同时,盲目过量施用化肥用以促进增产的现象十分普遍,配方施肥等技术大多用作玉米、水稻大宗作物上,很少用于马铃薯生产。这种过时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不仅影响降低土壤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效率,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必要大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等马铃薯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根据马铃薯需水需肥特性,适时按需控量施用,这样不仅省工省力,而且节水节肥,从而达到提质增效和绿色生产的效果,契合国家绿色高效生产的大方向。

2.4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互补式发展,提升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辽宁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总体来看,马铃薯机播率和机收率均不足60%,与玉米、水稻、花生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种植户为了缩小垄距、提高单产,甚至放弃了机械化作业手段,而采用人蓄力作业,导致马铃薯生产效益下降。在播种、除草、打药等作业环节,有些地区还雇用人工作业,这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农村老龄化严重的时代背景下,难以持续。从农户的现实需求看,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潜力巨大、需求迫切。亟待以农艺改革为先导,以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回收环节为突破口,开发先进实用装备,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推进农机农艺互补融合,这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马铃薯产业引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农艺辽宁机械化
辽宁之光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