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那坡这个地名感到陌生,在走新219国道前,我也对它感到陌生。
在壮语中,“那”是“田”的意思,那坡则是“坡上田地”。那坡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广西的西南部,东与靖西市相连,南及西南部与越南的高平、河江接界,可以说,这里是广西最偏远的地方,也是广西疆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国界线长达206.5千米。
抵达那坡时,这个生长在山谷的县城给我一种拥挤感,建筑仿佛长在山与山之间,街上是人挤人的景象。
我的第一站是那坡黑衣壮山寨。那坡县是黑衣壮的主要聚居地,这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族人以黑为美,并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山寨位于那坡的北部山区,有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连着山,岩壁上长满植被。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形水池吸引了我,询问当地人才知道,原来生活在喀斯特地貌中的人们,经常面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他们在山间建造起一个个水池,收集雨水,以灌溉农田。
那坡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生存。而那坡的众多喀斯特森林中,最有名的是德孚自然保护区,吸引了很多观鸟爱好者前来。
此行我最期待能拍到白眶斑翅鹛。白眶斑翅鹛是噪鹛科斑翅鹛属的鸟类,它们的大众关注度不高,知名度也不高,但却非常活泼可爱,喜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捕捉昆虫,兴奋或害怕时,会立起头顶的冠羽。
白眶斑翅鹛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狭窄,仅分布在广西的西南部、西北部,以及云南东南部。可以说,在中国相对最容易见到白眶斑翅鹛的地方就是百色市,而那坡县又是百色市里最容易见到它的地方。果然,在我进入德孚保护区后,不一会儿就见到了白眶斑翅鹛。它与其他斑翅鹛最大的区别就是那独特的白色眼眶。这独特的眼眶使得它显眼好认。只见一只白眶斑翅鹛呆呆地立在远处,竖着淡黄色的冠羽,双眼炯炯有神。在广西南部,鸟类繁殖的时间很早。时值二月中旬,我还偶遇了一對雌雄白眶斑翅鹛在深情对唱。
往保护区深处走,一直“鬼鬼祟祟”的灰腹地莺出现在了林下层极为阴暗的地方。这类鸟是中国最小的鸟类之一,只有9厘米大小。它的头顶和背部有着漂亮的橄榄绿色,眉毛呈淡黄绿色,黑色的贯眼纹把橄榄绿色和腹部的灰色分开。地莺喜欢单独活动,我看着眼前可爱的小家伙站在一根细细的横枝上,从左滑到右,又从右滑到左,节奏感十足,像极了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我都有点怀疑,迈克尔·杰克逊是不是就是向这些鸟类学习舞步动作的呢?
林下层中还生活着黑头穗鹛、云南雀鹛、白眉鹀、赤尾噪鹛、棕颈钩嘴鹛、褐胁雀鹛等鸟类,也有不少兽类,如红颊长吻松鼠和树鼩,但它们胆子很小,在森林中神出鬼没。静谧的森林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德孚保护区中,灌木和芦苇多的地方聚集了两种鸦雀——灰头鸦雀和点胸鸦雀,虽然数量不多,但细心点可以发现它们。
下一站是崇左市龙州县,它同样位于广西的西南部。这里生活着一种特有鸟类——弄岗穗鹛,这是第二种由我国发现并命名的鸟类,对喀斯特森林高度依赖,许多观鸟人不远千里来到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为一睹它的真容。我自然也不能免俗。谁知到了弄岗,我却首先被长尾阔嘴鸟吸引了。
弄岗保护区离新219国道不远,很容易就能看到长尾阔嘴鸟。它们会在公路边的电线上筑巢,丝毫不顾前后左右是否有遮挡。长尾阔嘴鸟本是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行踪十分隐秘,但在弄岗为何会这样放松自在呢?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我找到了答案。长尾阔嘴鸟体长约25厘米,长得十分漂亮,但它们筑的巢就像一堆垃圾,又乱又难看,就像不修边幅的帅哥。它们之所以选择在这么裸露的地方筑巢,是因为夏天的亚热带森林里,蚊虫昆虫都多,密密麻麻的林中究竟藏着多少鸟类的天敌,只有鸟类自己知道,而若是选择在公路边筑巢,天敌很难到达它的巢上,尤其是蛇类。这是一种鸟类的战术:“看似不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崇左,还可以看到“石山精灵”白头叶猴。白头叶猴是一种分布极为狭窄,仅分布在广西崇左市,数量极为稀少的猴类,已被列为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白头叶猴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时间拉回1952年,北京动物园的动物专家谭邦杰带着几名同事前往广西搜集野生动物信息。当时,谭邦杰跟同事在吃饭,突然发现店里摆放着几瓶“药酒”,里面竟装着黑叶猴。问了老板才知道,广西有着很多山洞和岩洞,天气比较潮湿,当地人深受风湿疾病的困扰,因此会把栖息在岩洞,不怕潮湿的黑叶猴当成补品放进酒里浸泡,并喝下以解除病痛的折磨。
黑叶猴头部小,头顶有着直立的毛冠,全身毛发黑漆漆的,唯独腮边靠近耳朵的两颊有白毛。谭邦杰一眼就将黑叶猴认出来了,可是他在另外的酒瓶中还看到一只头部和尾尖都是白色的“猴类”,谭邦杰很是诧异,难道这是新物种吗?
于是谭邦杰到处询问当地人。当地人对此猴的认知也很模糊,直到谭邦杰走进一家药店,在里面发现了黑白相间的猴类异样皮张,而药店主人称之为“白猿”!可这“白猿”与当时的白猿完全不一样。谭邦杰展开了调查,调阅各种资料。直到第二年,广西有人捕获了活着的“白猿”,这让谭邦杰喜出望外,因为早期无法见到活物,研究很难继续。没多久,这只“白猿”被送到了北京动物园,谭邦杰迅速展开更多调查,多次往返于广西与北京,收集各种骨骼和毛发资料。5年时间过去,经过对40多例黑叶猴的对比分析研究,谭邦杰终于完成了“白猿”的科学研究报告,火速提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谭邦杰的报告获得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肯定,从此,“白头叶猴”成为第一种由中国专家发现并命名的灵长类动物。
白头叶猴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与黑叶猴在形态和体型大小上都差不多。它的体毛也是以黑色为主,但与黑叶猴不同的是,白头叶猴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形状如同一个尖顶的瓜皮小帽,它的白毛还长在肩膀上,就像一件白色披肩。它的手背、脚背、腿部和尾巴末端也是白色的,这使得白头叶猴十分上镜。
目前,白头叶猴是世界濒危、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种群仅分布在广西崇左。它的栖息地位于崇左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这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和溶洞随处可见。
拍摄白头叶猴最好的地方是白头叶猴生态公园,这里生活着大约100多只野生白头叶猴。每年的二三月,则是拍摄白头叶猴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时候不但有刚刚出生,全身金黄色的“小金猴”,还有白头叶猴爱吃的木棉花也是这时候盛放。
之后,我又来到了白头叶猴另外一个栖息地,扶绥县的白头叶猴保护区,这里生活着一百多只白头叶猴。扶绥的喀斯特岩壁更多,但白头叶猴特别怕人,看到人远远地就跑了,不是跳到树里,就是躲进山洞。
既然白头叶猴每天早晚都会回到喀斯特岩壁上,那我就在岩壁周围等待它们。果然,傍晚,天色暗下来,一小群白头叶猴来到了岩壁上,我想它们肯定要进山洞休息,但等呀等,它们始终没有行动。后来我一想,也对,进了山洞,晚上万一遇到敌人那不是无路可逃了吗?即使是冬季,崇左的温度也不会很低,夜晚只要依偎在一起就不会太冷,关键是对于猴子们来说,睡外面的话,有任何风吹草低都可以迅速逃跑。
第二天一早,我又来到这片岩壁旁,可抬头一看,这群猴子居然不在了,它们在夜里换了栖息地。我不禁感叹白头叶猴的警惕性真高!但同时我也感到高兴,聪明如白头叶猴,它们生活在喀斯特山中,不断变化着手段努力生存。希望未来它们的种群能更加壮大,最好可以摆脱“濒危”的头衔,但这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编辑 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