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芳
(修文县久长街道城乡建设服务中心,贵州 修文 550000)
修文县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面积305.9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43%,潜在石漠化面积为372.03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25%,被列为贵州省石漠化最为严重的40 个县之一。由此可见,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管控力度。
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于贵州省贵阳市,县城驻地龙场街道,位于县境南部,距省会贵阳38 km,距市行政中心20 km,全县辖6 镇1 乡5 街道,总人口34 万人,全县土地面积1071.47 km2。修文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平均海拔1250 m,年平均气温为16℃,年降雨量达1293 mm。修文县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地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梯状斜坡上,属丘陵,低山地貌区,森林覆盖率达46%。
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修文县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南岩溶区。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面蚀和沟道侵蚀。从危害特点看,一是石灰岩山区的坡耕地“石漠化”,使耕地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二是泥石流多发,对下游危害剧烈。
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公告2016-2020》,2020年修文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05.9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55%,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6.6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05.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21%,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7.27%;中度水土流失面积64.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4%,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1.15%;强烈等级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5.4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1.58%。与2018年相比,2020年修文县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55 km2,为降幅最大的水土流失强度类型,降幅最高。全县水土流失总体以轻度流失为主。修文县水土流失强度见表1,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见图1。
表1 修文县水土流失强度统计表
从空间分布看,修文县各乡镇、街道均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空间分布格局从西至东逐步减轻,西部和西南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中部、西北部次之;东部则是从北至南水土流失逐步减轻,东北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中部及东南部水土流失较轻。修文县各乡镇水土流失不同等级强度面积见表2。
表2 修文县各乡镇水土流失不同等级强度面积统计表
2.2.2 不同坡度水土流失情况
从水土流失所处的坡度状况来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 在5°以上的坡地,大于25°~35°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最高,水土流失面积为34.45 km2,占该坡度面积比为35.00%;5°~15°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为142.17 km2,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28.10%;15°~25°水土流失面积仅次于5°~15°,为100.95 km2,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34.04%。
自然因素是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当地形沟谷发育,坡面长、坡度陡峭,植被郁闭度低,土壤入渗条件差,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原因。部分单位和个人对于水土流失工作的开展局限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管护力度不够,治理措施保存率较低,效益发挥不大,不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一些地方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水土流失。
矿产资源开发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修文县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近年来大力进行城镇开发建设,相应的开发建设项目增多,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土、弃渣随意堆放等工程性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和生态基础。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还加剧水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修文县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土壤肥力,威胁当地粮食安全;二是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危及社会生产和人身安全;三是破坏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导致山脊植被覆盖度降低,基岩裸露,严重影响当地生态景观。
对修文县进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分区提出防治对策思路,按照不同类型进行措施布局设计,制定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与措施体系。预防保护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林草、生态治理等措施相衔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从而形成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全面有效、技术经济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与未来水土保持工作部署式安排,为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宏观的、全局性的指引。
4.2.1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1)高覆盖度林草及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高覆盖度林草区是预防规划的重点区域,该类型区域林草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微,但由于地处山区,存在潜在的水土流失风险,需加强预防保护,避免产生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针对该类对象的特点,规划的预防保护措施是以管理措施为主,辅以封禁、抚育更新等技术措施,禁止砍伐林木,同时搭配农村能源建设、种草养畜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措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放牧产生的破坏问题等,从源头上消除水土流失隐患。
(2)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区。该区域是预防的重点范围,在河流沿岸、水库、重要湿地周边的植物保护带、江河源头水源涵养与保护区,突出封禁、抚育、自然修复和水源涵养建设;加强对河道、沟渠两岸现有林草植被的养护和管理,结合生态护岸型式加强河道岸坡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则实施清洁小流建设项目,突出植物过滤带、沼气池、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及其他面源污染预防治理控制措施的有机结合。
(3)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及主要矿山分布区,都应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及审查,项目竣工后加强水保工程验收。要求项目业主采取必要的水土流失防护和治理措施,及时植树种草,恢复植被,采取综合监管措施,实施全面预防。
(4)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水土流失项目区,主要在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区,对项目区工程设施加强维护管理,采取综合监管措施,实施全面预防。
4.2.2 明确治理范围及对象,开展重点治理
修文县水土流失治理对象分为:坡耕地类(坡度≥6°)、重要江河源头坡耕地、泥沙量大的沟道、饮用水源保护区坡耕地、水源涵养区坡耕地、侵蚀劣地。依据各类对象地形特征、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需求,合理配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1)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措施配置以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为主,辅以保土耕作措施和其他措施进行有机结合,条件适宜地段可以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分类治理。原则上对大于等于6°、小于25°的集中连片(0.01 km2≤S<0.4 km2)坡耕地种植经果林,0.4 km2≤S 的实行坡改梯工程,并结合实际需求配套机耕道、作业便道、截排水沟、蓄水池等措施;对大于等于25°的坡耕地(0.02 km2≤S)主要实施退耕还林,以水保生态林为主,对面积较小,零星分布的坡耕地推行垄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提高土地承载力,增加农民收入。
(2)开展泥沙量大的沟道治理。由于降雨量大,地表径流的冲刷导致河流及其支流的泥沙淤积量大,沟道治理的任务相对较重,存在一定数量的强烈侵蚀,泥沙含量大的侵蚀沟道主要集中在存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矿山周边。对于该类区域主要实施生态林建设,拦沙坝以及沟道治理等措施。
(3)开展侵蚀劣地治理。针对有潜在石漠化、林草覆盖差、基岩裸露大的荒山荒地宜开展封育和封禁治理措施,进行自然修复。针对矿山开采、基础设施建设、违法弃土弃渣等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根据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进行处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力度,落实水土保持责任。
4.2.3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能力建设
根据修文县的实际情况和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修文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力建设还需要从监督管理能力、监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去加强,重点是监督管理能力的建设。
(1)加强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①实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责任制,不断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全面细化,将各项工作落实责任部门、人员,并将其工作业绩作为年终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相关制度的落实;②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效。
(2)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根据治理、监测、监督管理需要,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完成县级水土流失公告、水土流失现状、治理成效等的水土流失监测任务。
(3)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为推进修文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更科学、高效、精确的开展,要加强新技术的运用,提高水保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并结合数据水保、数字水利等的建设要求,建设信息化平台,统一管理。
为从根本上提升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效果,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土综合治理管控对策。认知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艰巨性,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最终实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