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入睡前,你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
就这个问题,我对身边的人做过一个小调查。结果一点也不出乎意料:八成多的人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玩手机。有的是再刷一遍微信朋友圈,瞅瞅谁又发了点什么,赶紧点个赞,或者发条无关痛痒的评论;有的是浏览新闻,看看国际国内是不是又发生了什么大事,生怕自己错过什么;还有的是刷短视频,刷刷刷,无聊地跟着乐,或者被某个带货主播吸引,买买买,感觉自己临睡前又捡了个大便宜……
以前,我们是关灯睡觉,现在不一样了—虽然灯早关了,但床头蓝莹莹的光闪亮如豆,那是手机的光,是暗夜里不肯闭的眼睛。虽然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还是忍不住又摸到手机,打开屏幕,再看一眼—唉,这回真的再没人更新微信朋友圈了,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才戚戚然再次关掉屏幕,合上自己滞涩的眼皮。
同样不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入睡越来越困难。既然那么困、那么累,为什么还翻来覆去睡不着呢?我的看法是:大脑里太满了,满得容不下瞌睡虫了,可怜的睡意被挤出了门。
我们都有一个体验:以前的手机只能用来打电话、发信息,好用得很,一点也不卡顿;现在的手机内存动辄一两百个G(千兆字节),甚至四五百个G,却仍然不够用,因为垃圾信息占用的空间太多了。我们的脑子也一样。你的手机有多满,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有多长,你的大脑就有多拥挤、多狼狈。
睡前,把大脑清空,腾出空间,瞌睡虫才能如期而至,香喷喷的睡眠才能与你为伴。
小时候我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天黑不久,爷爷奶奶就洗洗准备睡了,我也跟着上床。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爷爷奶奶舍不得点煤油灯,就在黑暗中讲几句闲话—无非是明天早起是先给棉花地除草,还是先给水稻田灌水之类的家长里短。偶尔爷爷会给我讲一个我听了无数遍的故事,听着没什么新意,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有时候说到房子又漏雨了,或者地里的庄稼又闹虫灾了,爷爷奶奶的语气就变得沉重,两个人叹的气跟黑夜的黑一樣,又长又重。但爷爷是乐天派,临了总会来一句:“不说这些了,明天自有办法。”爷爷说这话的时候,就像靴子重重地落在地上,把黑夜砸出一个坑。然后我数不到50,就准能听到爷爷的鼾声。爷爷说过,事别放在心里,心里有事,你就睡不着了;但就算你整夜不睡,也不能躺在床上就将问题解决了。他明白,只有将大脑腾空,才能安稳地入睡。
爷爷有个习惯:睡前绝不吃东西。在他看来,肚子空一点,不影响睡觉。第二天早上吃得饱饱的,就会有力气干活。而在睡前将大脑也清空,是为了能静心而眠,第二天有精力去面对所有生活的艰辛。
睡前空,恰恰是为了睡得实,也是为了醒来的时候,能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摘自《牡丹晚报》2023年4月20日,丁强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