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平
2021年10月11日,我很荣幸成为湖北省第八批中期轮换援疆干部人才的一员。还记得刚踏上征程时心里的忐忑,但当我真正踏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这片土地时,那些遥不可及的闊大辽远变成了融入骨血、受益终生的红色滋养。
难忘那些艰苦奋斗代代传承的胡杨柳。“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王震将军的诗句道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波澜壮阔的建设历史和流淌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在湖北援疆五师工作队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上,老军垦给我们讲述了兵团人战天斗地的往事。九十团地处阿拉山口主风道,沙包盐碱滩遍地,固沙成了这一代军垦人的首要任务:遇水修桥,冰峰开路,在风沙口栽树,在荒漠里种地。经过一代代军垦人的努力,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真正让双河市改变了模样的,就是这样一代代的军垦战士,他们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默默无闻驻守祖国边陲,为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而不懈奋斗。忆往昔,多少人离别故土,西出阳关,投身到艰苦又火热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看今朝,新时代的兵团人继续肩负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双重任务,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兵团人不断创造奇迹的背后,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老一辈军垦战士坚守信念,奋斗一生;新一代传承使命,奉献青春。在第五师双河市党委党校工作的近两年岁月,我常常被这种伟大的兵团精神所感动。教职工中有的是“兵二代”,有的是“兵三代”,他们始终默默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即使身兼数职、案牍劳形,但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过兵团精神淬炼的各族干部职工,怀揣着相同的中国梦,像一颗颗火种散入五师双河市的各个角落,让希望与梦想燃起奋斗的新篇章。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祖祖辈辈如同胡杨一般,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大地上。
难忘那份心相连手相牵的鄂疆情。2010年湖北省开始对口支援兵团第五师以来,一批又一批湖北干部人才踏上兵团大地,成为助推兵团事业全面发展的生力军。历届湖北援疆干部人才在兵团大地牢记嘱托、书写忠诚、扎实奉献,与五师双河市各族干部职工,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把楚人先祖“筚路蓝缕”和兵团精神结合起来,共绘今日双河美丽画卷。湖北省发挥教育大省优势,通过“组团式”教育援疆,全覆盖结对帮扶,师市教育实现从学前到职教的全链条发展。“组团式”医疗援疆,全力推进师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大本地医疗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援助力度,小病不出团、大病不出师。“看病找湖北医生,读书找湖北老师”,是当地职工群众对湖北援疆的最高褒奖。项目和产业援疆,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安居房……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惠及民生,直达民心。鄂疆万里,心手相牵。
来的时候,我以为我的到来是一种单纯的奉献。而真正融入兵团,我才明白,援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施你受”,也是对这方热土的一种感恩、回报和反哺;援疆不只是付出,更是一种党性的淬炼和精神的洗礼;援疆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项目经理”,更是石榴籽中的一员。长江双河涌真情,湖北五师一家亲。一段援疆路,一生兵团情,“鄂疆情”的故事仍将续写。
(作者系湖北第八批援疆干部,湖北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