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来曼·巴吐尔,陈佳琪,古云龙,焦小龙,王菊梅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马皮肤病在马常见疾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临床鉴别难度大、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马感染皮肤病不仅影响外观,造成剧烈瘙痒,严重时可影响马生理运动功能,并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临床上可根据病史调查、临床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皮肤病理组织活检等对皮肤病进行诊断,并通过局部用药结合全身治疗,科学合理选药,精良饲养等措施综合防制马皮肤病。2022 年7 月,新疆乌鲁木齐某马养殖基地发生皮肤病,造成部分马匹感染,遂到该养殖基地出诊治疗,现将本次病例的诊治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纯血马,2022 年7 月31 日,发现1 匹马面部、颈部皮肤掉毛,2 天后附近圈舍4 匹马发生同样类似疾病,1 周后经过同运动场的近10 匹马也出现同样症状,发病马年龄1~12 岁,使用红霉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效果不明显。掉毛部位轻度瘙痒,患病马采食量轻微下降,饮水正常。
患马体温37.3℃~37.9℃,心率30~38 次/分钟,呼吸频率10~15 次/分钟。患病马精神状态良好,除个别马匹采食量轻微下降以外,其余发病马匹食欲、饮欲均未见异常。患病马面部大量掉毛,颈部有部分斑块成片状掉毛区,掉毛区部分结痂(见图1)。
图1 皮肤病患病马
图2 马血液染色镜检
对患病马皮肤部位进行伍德氏灯检,采集颈部皮肤病部位样品直接刮片和染色镜检,并采集病变部位皮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药敏感试验。采颈静脉血液进行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和血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伍德氏灯检查未见明显荧光,直接刮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未见螨虫等寄生虫。病变皮肤部位涂片后革兰氏染色见2种革兰氏阳性菌。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视野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血常规检查见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详细结果见表1。采集的皮肤拭子在LB 营养肉汤增菌培养18 小时后,采用LB 固体培养基对增菌液进行药敏试验,选择了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阿莫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头孢他啶、恩诺沙星、四环素、美罗培南12 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其余药物耐药。
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马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因检查条件限制,未完全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故在治疗用药时,采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首先对患病马舍进行全面消毒,发病马匹和未发病马匹严格进行分区饲养,饲养人员等禁止交叉流动,马笼头等严禁交叉使用。伊维菌素0.2 毫克/千克颈部肌肉注射,7 天后在注射一次。美罗培南8 支,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用4天;上午外用硫酸铜在皮肤掉毛处涂搽,下午软膏美罗培南1 支、20 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涂搽皮肤掉毛部位,每日1 次,连用7 日。
经过7 天的治疗,患病马匹皮肤结痂消退,恢复正常,1 月后回访,马匹完全恢复。
引起马皮肤病的原因有很多,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寄生和腐生在表皮、毛发和甲板的角质组织中,主要侵害动物的毛发、指甲和皮肤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有微孢子虫和毛癣菌属。由细菌引起皮肤病往往不局限于动物表皮,它常涉及到真皮甚至更深处的组织中,病因主要是其他因素比如真菌感染、免疫缺陷、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引起动物体表皮肤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使机体在接触化脓性细菌时不能有效地抑制其生长,从而引起其大量繁殖,故多为继发性感染。疥螨螨引起的皮肤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染,健康马接触到患马或受到污染的厩舍、饲具、用具均可感染,也可以通过兽医或管理人员的衣物和手传播。马厩经常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狭小拥挤,卫生条件差或马体卫生状况不良,皮肤经常湿度较高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皮肤病。本次发病的马匹进行的伍德氏灯检查,虽未发现荧光,但血常规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存在寄生虫感染引发的皮肤病,也不能排除真菌感染可能性,同时皮肤涂片检查到2 种细菌,且药敏试验显示该细菌高度耐药,因此治疗方案采用伊维菌素驱虫,硫酸铜治疗真菌,美罗培南抗细菌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次发生的皮肤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在治疗的同时防止交叉感染是控制本次皮肤病的重点。首先是要严格隔离患病马,做好兽医人员及马用物品的交叉传播,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加强马匹的饲养管理等措施,都对控制皮肤病的进一步传播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