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卿 乔新玉 周润楚
访谈类节目源自于欧美的“talk show”,原意为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主要由主持人、嘉宾、观众在节目现场谈论关于社会、政治、情感和人生等各种话题。自央视1996年推出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后,此类节目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现如今随着观众媒介使用行为的主动化,访谈类节目平淡、冷静的叙事风格难以满足观众娱乐化的需求,访谈类节目存在受众群体逐渐减少的风险,节目程式亟须创新。2016年5月,深度纪实访谈类综艺节目《十三邀》上线,它不同于传统访谈节目客观的叙事风格,而是以偏见视角著称。《十三邀》凭借着新颖的节目文本生产方式与传播渠道,历经七季依然独特。本文将以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为例,从节目主持人、节目的视听表达、节目的传播渠道三方面,探讨访谈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为同类型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罗杰·费德勒认为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访谈节目的某些社会功能正在被瓦解。而爱优腾等视频软件以及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为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取悦受众。相较之下,传统访谈节目既有的放送模式更难以满足观众的接收需求。传统访谈节目冷静克制的谈话氛围以及与受访嘉宾固化的对话模式既难以维持受众的注意力,又无法让观众获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中视节目创意研发基地创意总监谭震认为,观众观看访谈节目更多的是看被访谈者在突发情况或者极致情境下的反应,甚至是处理事情的态度和人生观,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展示和交流。②传统访谈节目为了维护嘉宾的形象,设计的问题普遍流于表面。这样的谈话内容稳定却难有波澜,受众在节目中只能看到对于嘉宾光辉形象的宣传以及浅层次的问题讨论。基于此,传统访谈节目的转型迫在眉睫。
在2016年纪实访谈类综艺节目《十三邀》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时,其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形象便引发了大量关注。许知远一头蓬松凌乱的中长发、脚踩人字拖的造型,毫不忌讳地表达着自己的偏见思想,这与传统谈话节目主持人端庄专业的形象大相径庭。此外,传统访谈节目的风格理性而冷静,主持人通常会秉持着客观中立的态度,与被访嘉宾展开一场平等的对话,同时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引导者和串联者。但是在《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一开始就摒弃了该有的客观立场,带着偏见与被访嘉宾展开对话,有时许知远也会将谈话的主导权让渡给嘉宾,许知远对嘉宾提问的回答也成了节目内容的一部分。
许知远作为北大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2000年左右经历了网络泡沫后成为新闻记者。独特的人生阅历同时赋予了他精英主义的偏见和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在节目的第一季第二期中,许知远直白地对姚晨表达了自己的偏见:“你在北京,而在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是非常麻木和无感的,你在非常浅薄的娱乐时尚的行业会不会觉得不舒服?”与传统专业型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客观、亲切的对话交谈方式不同,许知远总是在节目中以某个话题切入,带着偏见发问,然后再将话题延展至时代背景中,试图唤起观众对于时代背景的理解。
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各样态的节目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给受众营造了沉浸式的娱乐环境,娱乐化成为了节目取悦受众的重要手段,受众进入到一种“信息茧房”的状态。而许知远始终坚持一种“精英主义的价值标准”,以犀利的提问方式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呈现,力求引起观众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思考。
皮埃尔·布尔迪厄指出“作为一种权力实施主体,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力话语’通过对谈话主体的选择与把握来体现”。③不管是《鲁豫有约》还是《杨澜访谈录》这些传统的访谈节目都是以主持人为核心串联起一档节目,节目模式属于“你听我说”的主持人主导模式。而《十三邀》中,嘉宾也会反客为主向主持人提问。比如在节目第六季番外篇中,嘉宾刘擎就反问许知远“《十三邀》这样做下去是做一个文化商业品牌吗?还是在做一个知识分子,对你而言?”同时,这期节目也是以嘉宾刘擎的自我表达为切入点,谈论当代年轻人躺平的原因,而主持人许知远在其中担当的是一个串联者甚至倾听者的角色,其在这期节目中的定位早已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身份。
传统访谈类节目的生产程式和风格已经固定,其视听语言也趋于同质化,已无法适应当下受众碎片化的接收习惯以及多媒体平台共时传播的特性,因此访谈类节目需要在视听语言上进行创新表达。而《十三邀》就在视听语言层面从视角、风格和节奏进行了创新表达。
节目从第一季到第七季,时代在变、嘉宾在变、许知远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了镜头画面的构图与视角上。相较于节目第一季庄重规矩的构图,自第三季始,节目在拍摄时有意为之的倾斜构图和镜头晃动非常值得注意。倾斜化的画面构图一方面与人的生命结构和心理结构本身就具有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相呼应;另一方面,倾斜构图更容易使观众产生运动感与不稳定感,使观众感到强烈的紧张或兴奋。[1]访谈节目本身带有的说教性和冷静克制的谈话氛围容易引发观众的抵触,尤其《十三邀》的谈论内容还不易理解,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群体的扩大,而节目以倾斜构图的拍摄方式,一方面能刺激观众视觉神经、减轻固定镜头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节目试图打破旧有框架的决心,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新鲜感。再者,主持人许知远在节目开头的自我独白中说:“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节目中的倾斜构图,正与主持人许知远的偏见风格相吻合。同时,节目拍摄时镜头有意地轻微晃动及虚焦产生的呼吸感,[2]带给观众一种主观性视角下的具身体验,在这种运动中,摄影机不再是冰冷的第三方视点,而是通过主观化的方式介入到影像的叙述过程中。这是一种摄影师与拍摄对象透过摄影机而展开的富有情绪感染力、有节奏韵律的“视觉舞蹈”[3]。这样的画面以其主观性弥补了访谈节目调性过于冷静的不足,为节目注入了情感化的表现力。
在《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这些传统访谈节目中,访谈场景的选择大多是在演播室内,镜头拍摄时常采用固定机位,节目中进行景别场景切换时,常采用中景、近景、远景轮切。《十三邀》为了增加节目的纪实性,大量运用跟镜头、摇镜头,并跟随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进行访谈。如节目第四季中采访项飙时,镜头跟随项飙从学校到项飙的家乡再到路边的餐馆、咖啡厅,在临近傍晚时又在外滩。空间场景的转换不但利于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嘉宾,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节目增加了纪实色彩。
此外,节目对于访谈中获得的不理想镜头并非剪辑舍弃,而是完整播放。比如在节目第一季许知远采访姚晨之后并未获得理想的谈话内容,镜头则对节目组复盘失败原因的场景进行了完整呈现。视频中许知远毫不客气地表明自己对娱乐明星的偏见,觉得姚晨不会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而导演李伦则指出“是你从内心觉得的觉得姚晨不知道该怎么回,来自严重的偏见,这样对姚晨不公平”。而后,节目组重新拍摄并记录了许知远从对姚晨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到“偏见被修正”的整个过程。节目对于这种内容的客观记录一方面增强了纪实色彩,另一方面,许知远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也是部分受众的偏见的再现。节目通过呈现许知远的偏见被印证或打破的过程,引导受众参与思考,呼唤受众理性到场。
碎片化既是当下受众的接收习惯,也是这一时代的文化气质。《十三邀》的拍摄虽然是线性拍摄,但剪辑却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在短时间内切换多个场景,进行碎片化的内容输出。当许知远与嘉宾在节目中针对某个话题谈到一半时,镜头突然一转来到另一个话题,当另一个话题讲述一半时镜头又将上个话题切回,颠倒蒙太奇、平行蒙太奇的运用贯穿每期节目的始终。比如《十三邀》第四季许知远问项飙:“你现在四十几岁往回看,你觉得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一种热情驱动着你要做这些事?”下一个镜头并非项飙对问题的回答,而是直接切到下一个话题,在话题讲述完后镜头才又切回到项飙对之前问题的回答。这样的叙事策略既附和碎片化的气质,又能增加节目的戏剧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留给观众缓冲时间,以便让受众达到“沉浸式”的文化交流。
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小屏时代”,同时也重构了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以及片段式的信息接收需求。为了适应尽可能多的受众的接收习惯,访谈类综艺节目需要跳出原有的单向性、扁平化的传播模式,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特点,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
《十三邀》针对不同信息接收终端的受众群体分别推出了不同的剪辑版本,满足不同接收习惯的受众群体的观看需求。节目每一期未经过剪辑的完整版在微信公众号播出,推送给关注《十三邀》IP且拥有可观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与浓厚的兴趣去进行沉浸式接收的受众群体。而精简版则在腾讯视频平台播出,主要目标受众是相对年轻化、拥有一定可自由支配时间以及对《十三邀》节目存在接收需求的群体。此类群体虽然关注《十三邀》的内容分发,但是又缺乏时间或兴趣去接收完整但费时的客观记录,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从经过节目组筛选过后的内容当中获取信息。此外,由于时下短视频平台聚集了大量的用户,拥有庞大的流量,节目组也会针对短视频平台的调性将视频剪辑成精彩片段投放至各类短视频平台,比如将节目中的精彩对话剪辑成短视频,以“看点梳理”的方式发送至微博账号。同时,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创作属性,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平台的视频创作者们通过对流量热点的追逐来获取收益。因而他们会自发地对流行节目如《十三邀》进行文本盗猎,二创生成视角各异的叙述文本,对《十三邀》的节目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形成节目文本的传播链,持续开发节目文本的传播价值。
《十三邀》节目组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调性发放与之相匹配的风格与形式,来发布节目精彩内容,迎合了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的喜好,实现了节目文本的精准触达。既符合观众观看习惯,也最大程度地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增加了节目的话题讨论度、培养了潜在受众。同时,多平台的共时传播,也形成了独特的《十三邀》IP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大小屏的互相联动,促进了节目内容在不同平台间的流动与迁移,形成了众声争鸣却又互相搭腔的话语景观,充分发掘了节目文本的传播潜能。
作为一档访谈类节目,《十三邀》 建构了全新的主持人形象与节目模式,推动了节目的多渠道融合传播,它以自身独有的“偏见化”视角与嘉宾观点进行碰撞,产生了文化的多元输出。其次,《十三邀》并未陷入商业利益的陷阱而受困于娱乐化危机,节目致力于观点的表达和话题的沟通,让观众在“快节奏”时代中放慢脚步、理性思考。娱乐化背景下,一档节目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传播理念不随波逐流,这是节目对沟通艺术的还原, 更是对过度商业化下谈话节目空洞陈乏的有力还击。同时,《十三邀》需要警醒的是,节目归根到底要以受众为定位,内容传播要朝向多元化、包容化发展。而节目中的精英主义视角既是其特色,但也是其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如何在通俗性与精英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节目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注释:
①(美)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②迟彤彤.纪实类访谈节目的下一站,会是真人秀吗?[J].电视指南,2019(06):44-47.
③姜可雨.从“权力话语”到“公共话语”的转移[D].华中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