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王雨晴
目前学界对于移动短视频尚无统一的定义,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认为,短视频是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高频推送的,适合在移动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视频内容,其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其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公益教育、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营销铁军认为,短视频就是录制时间比较短的视频,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也有少数在10分钟以上、30分钟以内,短视频的特征是播放节奏比较快、内容短小精悍,由于集图、文、音为一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较多信息,适合碎片化观看。[1]有学者给出了较为学术化的定义:移动短视频是依托于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移动端设备拍摄、编辑、分享、互动的视频类新媒体,拍摄时长通常以秒计时,具有时长短、社交属性强、技术门槛低的特点。[2]
综合上述看法,我们对短视频的定义做出如下修订。移动短视频包含三个要素。“移动”指的主要提供给移动客户端观看,视频的生产、加工、制作未必要在移动端完成。“短”是相对于中、长视频而言,由于学界对短、中、长视频的时长并无统一的规定,且不少短视频平台不断调整时长,如抖音刚开始的时长为15秒以内,后延长到1分钟、5分钟,2020年6月又延长至15分钟,本文的短视频时长采用最宽泛的标准,即30分钟以内。“视频”是指特定的媒介形式。基于此,移动短视频在广义上指主要提供给移动终端(也可在固定终端)消费观摩的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各类视频内容和形式的总称,狭义上是指由各类移动短视频平台推送和发布,主要用于移动端观摩消费的,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各类视频资源的总称。
对于短视频的定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其与微视频的关系。目前学界有两种倾向,一是将两者混同,不加区分,一种是加以明确的区分,认为两者不可混用。有学者指出,微视频与短视频的概念内涵并不相同。短视频指的是内容,即网站或移动端播放的短片,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中视频(电视节目)、长视频(电影、电视剧)。微视频的内涵是视频播放的屏幕较为微小(如平板或手机屏幕),指的是视频播放平台界面的大小尺寸,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电脑屏幕、电视机屏幕或电影屏幕等。[3]
短视频诞生于美国,最早出现于PC时代。2005年4月23日,卡林姆(YouTube创始人之一)在YouTube上传了一部19秒的短片,开创了短视频播出的先河。最早的短视频分享社交平台是美国2011年3月7日创办的Socialcam,这款软件的定位是与朋友即时分享视频,一经推出,便迅速火爆,一度成为APP Store(应用商场)排名第一的应用。创办于2010年的Viddy在2011年4月11日也将视频分享引入社交领域,该应用提供30秒以内的视频拍摄和编辑功能,并支持将其发送分享到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使社交媒体的用户及时交流扩展至可以互发视频。2012年6月,致力于打造短视频应用的vine公司创立,2012年12月该公司被Twitter收购。2013年1月24日,Twitter推出了专用于苹果系统短视频分享应用vine ios,该应用支持拍摄6秒的视频,并可直接嵌入到Twitter的消息中,一经推出,注册用户就突破4000万,成为2013年的爆款。Facebook旗下的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也在2013年6月新推出15秒的短视频分享功能,2014年8月又发布具有延时摄影功能的视频编辑软件Hyperlapse。此外较有影响的短视频适用还有Keek(加拿大)、Givit、Threadlife等。[4]
中国的短视频发展起步也较早,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孕育期、萌芽期、爆发期、成熟期几个阶段。孕育期自2005年始,标志是优酷、土豆等带有自媒体性质的视频网站的建立。土豆网成立于2005年4月15日,优酷网成立于2006年6月21日,这些视频网站包含了大量的短视频内容。尤其是2006年胡戈制作的短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爆整个互联网,预示着短视频风口的到来。
萌芽期以2013年中国网络由3G向4G转型为节点。2013年9月腾讯微视正式上线,致力于打造时长为8秒的短视频分享社区。2013年8月新浪推出秒拍并内置于微博手机客户端,成为微博唯一御用的短视频工具,允许用户用手机拍摄10秒短视频快速分享至微博。在微博的流量加持下,秒拍用户井喷式增长。2014年4月,以美图秀秀的美颜技术为依托的短视频应用美拍推出,在短视频拍摄中添加了滤镜、剪辑、配乐、水印等功能,深受女性用户喜爱,上线后仅9个月,用户便突破1亿。2014年10月,微信增加了小视频功能,支持用手机拍摄6秒的视频,并分享至微信聊天或朋友圈中。2014年9月,上海一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生活类短视频平台“一条”,致力于打造优秀生活短视频,专注于发掘生活美学。2014年11月,原创短视频平台“二更”创立,名称取意于每晚二更时分推送一部原创短视频。二更只做内容不做平台,通过“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发现你不知道的美”打造内容品牌。2015年5月,娱乐搞笑类短视频APP小咖秀登录应用市场,小咖自带上千个影视和网络段子的音频,作为视频录制的音效背景,使用户可以轻松制作搞笑娱乐类短视频,一度较为火爆。
爆发期以2016年抖音上线使短视频正式出圈为标志。2016年9月20日,字节跳动孵化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正式上线,迅速引爆国内短视频市场,短视频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2016年6月出现的一篇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使短视频应用“快手”受到大众关注。快手原名“GIF快手”,2011年诞生,是一款制作GIF动图的工具,2013年10月转型为短视频社交平台,2014年11月改名为快手,2016年用户数突破3亿。2016年5月综合性视频平台西瓜视频的前身头条视频正式上线,2017年6月8日正式更名为西瓜视频(一般将西瓜视频和B站认为是中视频平台,以30分钟以内的时长界定,本文将它们定位为短视频平台)。2016年,澎湃新闻创始人邱斌创办资讯类短视频平台梨视频,11月3日上线。互联网传媒公司界面新闻2016年7月推出视频工作室——箭厂,主要制作短视频和微型纪录片,聚焦社会性、新闻性和艺术性选题。2016年,电商平台开始尝试以短视频方式介绍推销商品,最早的试水者是淘宝。2016年8月,淘宝上线了“淘宝二楼”短视频营销项目。这种短视频营销模式迅速风靡各大电商平台,成为短视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方面,2016年初,以自编自演方式制作短视频的Papi酱走红网络,其作品获得上亿次的播放量,成为依托短视频爆火的“网红第一人”。Papi酱的走红带动了短视频的出圈。综上所述,2016年被学界普遍认为是短视频真正爆发式发展的元年。
短视频在2016年成为风口之后,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短视频发展盛极一时。据统计,短视频行业在2016、2017、2018三年的融资件数分别为116、123、78件,融资金额分别为74.95亿元、167.73亿元、407.87亿元,融资数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融资金额在2018年达到峰值。2016—2018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和用户时长大幅增加,短视频红利凸显,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短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极为激烈。[5]
2019年后,经过市场的激烈竞争,短视频行业进入成熟稳定期。2019年,短视频行业C端(C指consumer,C端指消费者个人用户端)竞争基本步入尾声。抖音、快手凭借较早入局的先发优势,基本坐稳了头部交椅,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尽管重金投入,纷纷提升短视频的战略地位,但对于行业头部仍然望尘莫及,只能位居第二梯队,但在中长视频上优势明显。[6]2019年之后,短视频市场呈现出两超多强的格局,抖音和快手属于第一梯队,西瓜小视频、火山小视频是第二梯队,美拍、秒拍、土豆小视频、好看视频、V视频等属于第三梯队。不仅如此,自2019年后中视频基本上形成了以西瓜视频和哔哩哔哩为头部,长视频形成了以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芒果TV为头部的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自1997年每年年初和年中都会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反映我国网络建设和发展状况最为权威的报告。该中心于2023年3月最新披露的第51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手机网民规模为10.6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586万,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7]新榜《2022年新媒体内容生态数据报告》(2023年3月发布)统计,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抖音月活为6.8亿,快手月活达6.26亿,B站月活达3.33亿,小红书月活突破2亿。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自2020年始短视频在网络视听行业占据首席位置,占比34.1%,规模达2051.3亿元。易观千帆发布的《2021年12月视频行业用户洞察报告》显示,在视频行业各个细分行业中,自2021年12月起综合视频(指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活跃人数首次少于短视频平台的月活人数,短视频综合平台近一年来用户规模首次超过综合视频,成为用户规模最大的视频细分领域。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2020年短视频人均使用时长超2小时,在使用时长上超越综合视频,且短视频用户的忠实度最高,每天都会看的比例在用户总数中占53.5%,远远高于综合视频、网络直播和网络音频等其他网络视听形式,报告指出2021年短视频平台的行业地位首次超过所有综合视频平台,并预言短视频未来将为网络视听的基础应用。
2022年8月,AppGrowing发布了《流量媒体投放观察:30+媒体用户画像公开,资讯类不再吃香》,报告中汇集了抖音、今日头条、快手、QQ、腾讯新闻、小红书、百度、微信、知乎、番茄小说、百度浏览器、好看视频、UC浏览器、微博、B站、西瓜视频、爱奇艺、趣头条、网易新闻、新浪新闻、芒果TV等22个重点媒体2022年的用户画像。该报告的数据显示,一方面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覆盖了从青少年到中老年的所有年龄段,其中青少年是主要的使用人群,如抖音30岁以下用户占比48.5%,并且以24—30岁的用户居多。小红书以年轻用户居多,24岁以下人群超过四成,快手30岁以下用户占比46.7%。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月活排行榜上,短视频社交媒体成为霸榜者,是名副其实的流量霸主,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等资讯类媒体与头部短视频社交媒体在用户规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鲜能上榜。[8]上述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数据显示,网络视听产业对于网络文图产业形成压倒性优势,逼迫微信、微博、知乎等文图类自媒体巨头纷纷开辟短视频业务,而短视频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在网络视听行业中逐渐拔得头筹,在用户规模、用户黏性、营收、使用时长等关键指标上开始超越传统综合视频、中长视频巨头,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各项统计数据都显示,短视频的用户覆盖率极高,与传统媒体受性别、行业、年龄段、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短视频的用户覆盖既紧紧抓住青年,又同时向中老年渗透,呈现出全方位、无短板的发展格局,这无疑预示着短视频有着广阔的前景。5G时代的到来将为短视频的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跨入5G时代。5G技术为短视频发展带来无尽可能,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短视频行业带来重大革新。5G超高的峰值速率,超强的连接能力和毫秒级的网络延时,将极大改善视频内容的生产、传输和接收的全过程、全环节,带来更为顺畅、更为极致的视频体验,使视频向更实时、交互、沉浸、高清的方向发展;5G技术将彻底解决超高清(4K/8K)视频在4G网络下传输卡顿、分辨率自动降低等影响,使超高清(4K/8K)视频成为短视频的标配制式,全面提升移动短视频的行业标准和行业体验;5G技术将助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在短视频生产和观看中的应用,从而实现5G+VR/AR/MR创作、转播、直播。
5G及其周边技术的发展将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巨大影响,对于视频行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和直接,就如同为视频行业量身定制一般,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使短视频行业大为改观。鉴于短视频行业当下已经成为最具吸引力、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不少学者预测,在5G技术加持下,一个视频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而人也将落入一种视频化生存的境地。
一项对5G时代传媒业的变革所做的实证调研表明,受访者在被问到5G时代对哪些媒体的使用会增加时,选择微信和抖音的比率分别是90.02%和61.22%,远高于QQ、微博等其它媒体;当被问及5G时代对哪些媒体的使用会减少,选择报纸、广播、电视的比率分别为97.11%、83.56%、29.35%;当被问及5G时代你会增加接收哪些内容形态时,选择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的比率分别是99.02%、11.22%、0.51%、0.72%。[9]上述研究从侧面印证了5G时代将是一个视频时代,视频将对其他媒介形成压倒性优势。
匡文波认为,5G到来后,视频制作将更加简单便捷,平台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协助。届时,用户的创作激情将被点燃,创意将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短视频平台全民创作的时代将变为现实。5G将推动社会信息传播“视频化”和“超视频化”,视频流将成为主要信息表达形式。5G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共同驱动一个泛媒介泛视频的时代的到来。[9]喻国明认为,在前视频时代(文字时代)。95%的内容都是由3%—5%的人撰写和发出的,其他人其实就是看客,只能转发、点赞,因此,前同频时代是典型的精英时代。但从4G开始,短视频成为一种让普通百姓可以向全社会分享自己生活和思想的工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性传播的准入门槛降到如此之低,使普通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5G作为比4G更高维的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必将推动短视频大行其道,视频的功能将大大超出娱乐休闲属性,而成为信息传播和人们社会性认知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10]换言之,5G时代将带来视频的崛起,势必会使关键性交流和核心性表达为视频所取代,社会传播将发生从文字表达到视频表达的变革。[11]彭兰认为,当大众拥有了视频的创作权和记录权,拥有相较于以前更多的现身机会、表达方式和存在感后,会逐渐形成一种视频化的生存方式,这样一种生存,既体现着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视频成为一种粘连生活与媒介的界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12]
短视频相较于文图等传统媒介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短视频的准入门槛更低、信息容量更高、信息密度更大、互动社交性更强、自主选择性更高、其短时长海量性更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从传播学上来看,视频传播方式的内在优势决定了其压倒文图传播方式的必然性,其主要制约因素在技术实现手段的发展状况。随着5G及周边技术(AR/VR/MR等)的不断成熟,半导体行业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视频必将成为未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短视频将成为其中的主力军。人们的生活将会彻底视频化,从而步入视频化生存的境地。所谓视频化生存,指视频将不再仅仅是达成生活目的的手段,它完全嵌入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塑造出视频化娱乐、视频化学习、视频化社交、视频化购物等具体的生活场景,视频将逐渐褪去其工具属性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无论利弊如何,其到来将是势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