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提出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吉林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省应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担当农业大省使命,扛起建设农业强国的重任,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争做农业强国建设排头兵。
一、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集群的优势与短板
产业优势:十大产业集群已经建立。我省农业十大产业集群布局全省东中西不同县(市、区),涉及全省所有农业主导产业。目前产业集群化建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创建了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黑木耳和吉林粳稻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参(中药材)、梅花鹿、果蔬、林下及林特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推进。产镇一体、产村融合步伐加快,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9个,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1个,认定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9个,吉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政策优势:农业强省政策再次强调发展壮大十大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强省建设。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确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2023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建设农业强省,进一步明确“发展壮大十大产业集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省多个有关部门下发了系列文件指导农业强省建设。《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实事清单》《关于智慧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旨在支持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农业强省建设。
规模优势:粮食及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空前。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启动实施良田建设等八大工程,确保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态势良好。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3196户,其中规上企业1271户;玉米、长白山人参、吉林梅花鹿加工水平全国领先。
质量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现。我省绿色、有机、地理标识农产品认证健康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布局,数量、质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可追溯绿色食品良好起步、绿色食品全程监控全面普及。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的产品1382个,其中,绿色食品1198个,有机食品16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4个。全省完成了国家追溯平台与省级追溯平台对接,涉及绿色食品产业有水稻、玉米、杂粮杂豆、蔬菜、林特产品、食用菌、水果等。
生态优势:黑土地保护已纳入国家战略。一是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保护黑土地资源,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省制定了《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 (2021-2025年)》,进一步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目标、保护任务,确定了保护工程。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广泛应用,使得全省化肥施用量逐年下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我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集群的优势突出,但仍存在制约瓶颈:一是内生发展动力不强,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二是外生发展动力不足,各产业集群缺少统一口径的数据统计,没有统一发展规划,缺乏实质性政策支持;三是产业本身发展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产业比重较低,农产品加工业领军企业数量偏少等问题。我省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任重道远。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总产值不足3000亿元,而位居首位的山东省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低近1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20户,超百亿元的企业更少,仅2户企业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打造全产业链集群推进吉林农业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全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定产业、企业发展指标,进行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完善十大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推进其与国内外产业链条全方位接轨。一是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全产业链集群市场化程度;二是营造非公有经济进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拓展产业链条延伸的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利于十大产业集群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补齐产业链条,提升全产业链要素效益。一是延伸产业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推进新一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向农业各领域渗透和应用,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加工新模式。二是优化供应链。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三是完善利益链。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方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溯源产业起点,开发链条向前延伸的支撑条件。农业产业的前端起点包括种业、土地以及生产规划、生产资料供给、托管等业态。充分利用“千亿斤粮食工程”和“千万头肉牛工程”时机,开发十大产业集群向前端延伸的条件,将种业、良田建设、盐碱地改造和“大水網”建设工程与十大产业集群打造高度融合,创造农业产业链条前沿条件,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强化科技赋能,深入研发链条向后延伸的关联产业。以数字化赋能产业为核心,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后端产业主要包括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的新配送等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突破初加工关键环节,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提高农产品初加工能力,提升商品化水平。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开发多元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多重转化增值。
发展产业新业态,助力链条延伸。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医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网红带货、加工体验、中央厨房、个性定制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推进脱贫地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分享加工增值收益。
支持龙头企业园区集聚,提升全产业链内生动力。一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分工,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国家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区。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聚集发展。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三区”建设规模种植基地,发展产后加工;引导加工产能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三园”聚集发展,打造产业发展集群。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县域集聚力度,全面振兴产粮大县。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