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2023-07-27 13:07:51魏斌
新课程·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魏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品德、培养法治意识的综合性课程,既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德育开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发挥学科功能,挖掘生活化元素,紧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增强法治意识,助推学生综合发展。

注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学生“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紧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而开展教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身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其个性更为鲜明,也渴望获得来自他人的关心与爱护。初中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需要夯实知识储备,更要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学会学以致用,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清楚地认识问题,并就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首先,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但从教师具体的授课情况来看,有的教师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在生活示例的应用上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有些形式化。

其次,个别教师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中考中分值比例不大,故对其重视度不高,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由此也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再次,教师在授课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忽视了现实生活与时代发展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参与度不高,而且课堂反馈不够积极,使得学生无法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

最后,不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缺乏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与平台,无法验证在实践中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存在“断链”现象,即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结合起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僵化,对日后的成长几乎没有帮助。学生不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意义,自然学习能动性不强,学习只停留在背诵与认识的浅层面上,亟待摆正学习态度。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不高,无法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精髓与意义,因此,其学习能力、效率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也就难以汲取精神养分、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增强法治意识、形成健康人格。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经验入手,紧紧与当前的一些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以及身边人、身边事、地域文化等紧密相连。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构建的一种模式。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同样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特色。初中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能够逐步培养和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其日后走入社会规范道德行为、有效融入社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基础。教师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一)教材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元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理解、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基于对初中生身心规律以及特点的认识,教师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素材,找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切入点,切实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高于教材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教师可深挖这一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身成长过程以及与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喜怒哀乐的小故事,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踊跃参与讲述。这一环境的创造,实际上也是将学生的生活与课本中的道德、法律知识紧密相连,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去学习、理解知识,并能将知识与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内容,根据课本中提供的素材故事进行创编,由小组进行舞台剧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应精研不同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内容的安排,通过各单元主题内容的呈现,能够在一个大单元教学中始终将生活元素贯穿始末,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抓住导入环节,注入生活元素

在新课开展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能将全部精力投入新课学习中,教师需要在导入环节做好准备,通过融入生活元素,让新课的导入更富有生活气息,也能使学生通过调动生活经验与产生情感共鸣而激发兴趣。由此,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考,探索分析,学习新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周围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中,在教学中进行导入。

比如,在教学“珍视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某旅游景点缆车发生坠落事故的过程,画面中有哭声震天、惊慌失措的游客,同时配以深沉的音乐,这样的一种视觉冲击以及声响袭来,无疑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视频播放一段时间后,教师暂停,各种声音便戛然而止。此时,面对学生紧张的神情、担忧的目光,教师用富有情感的、深沉的语言进行新课的导入:“面对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一案例,我们是不是都会感到触目惊心、深深哀痛?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多媒体情景的有效导入,再加上教师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讲述,课堂气氛凝重严肃,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一生活案例的引入,也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紧密。教师的陈述使得学生凝心静气,从而进行倾听与思考。同时,富有情节的惊险事故也能让学生迅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打开闸门。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自然而然地思考如何珍爱自身以及珍爱他人的生命,從而为开展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三)展示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激发与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不断增大,而相互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教师借助一定的语言艺术以及授课策略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分析、探索、解决问题,可以说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富有能动性的,能使教学的内容置身于社会生活背景之下,让学生体验感增强,感受到知识的生活味十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地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实例,对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渗透、浸润学生的学科价值,潜移默化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品质。

比如,在教学“守护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某学校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片段。画面中,上千名师生在课间操时间参与到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中,全过程用时3分20秒。这一演练分为紧急避震与紧急疏散两大步骤。在第一声警报铃声响起时,教师迅速做出反应,及时组织学生采取安全的躲避姿势进行避震,以此做好自我保护。当第二声警报铃声响起时,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有序按预定的路线撤离,最终安全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通过观看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视频,学生从实景中学到防震避震知识,学会在地震来临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感受到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借助生活场景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充满了“生活味”,也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的同时也认识到,重大险情来临时要保持冷静,要学会自我保护,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到安全位置等。这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导入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保护生命的自觉意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

(四)回歸生活,投入实践中

在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下,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通过详细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升级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推广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生的思维模式与道德观念教育还不牢固,因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但是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调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其优势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是“互联网+”的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的形式让课堂教学更富有生趣,全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在“合理利用网络”一课教学中,该课旨在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多向互动,在网上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况交流平台,使学生能牢固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并通过实践验证、巩固其所学知识,从而发挥生活教育的最大价值。

又如,在教学“承担社会责任”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体悟角色与责任的关系,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在生活中,课堂学到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才能使学生感悟到课堂所学,从而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通过开展课后的社会实践,学生能深入生活、理解课堂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均来自真实生活。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要秉承“回归生活”的理念,使所学知识最终回归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如讲解法律常识,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使学生围绕所学分析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增强法治意识,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讲解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多观察生活,多开展实践,从而使学生有效消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在体验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认识到掌握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说,只有贴近生活初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才能产生真实感受,才能真正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有所感、有所悟,并逐渐进行内化,最终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以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法治意识的增强。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形成了“引入生活案例—结合知识点分析生活案例—回归生活去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即体现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循环过程。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效融合,感受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不断获得思想启迪、精神洗礼,最终健全人格,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浩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3).

[2]张红星.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

[3]杨晓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

[4]徐节梅.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9(32).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