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文学界非常振奋,因为它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誉,也是当代文学取得较高成就的象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确实,当代文学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是语言应用的典范,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非常好的审美对象。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当代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语言和生活、文化密切相关,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身份,所以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强调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都以语言应用为基础,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本。
当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应用方面的典范。莫言的作品,早期的如《红高粱》天马行空、狂欢热烈,晚期的如《晚熟的人》圆熟平淡、臻于化境,是语言学习、语文教育的绝佳素材。余华的语言相对朴素简约,特别是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整部小说10多万字只使用了1400多个不同的汉字。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毕业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初中毕业识字量为3500个左右,所以中小学生阅读和欣赏这本书基本没有障碍,甚至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量,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阅读。由此可见,语言应用的能力和掌握字词的多少并不成正比,恰如其分地运用文字比盲目堆砌辞藻更为重要。而且,当代文学的语言可以说是标准的“国语”,学生阅读起来没有时代距离,更容易接受、模仿和输出。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出现众多佳作,跟作家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密切相关,像莫言从《红高粱》里看到中国老百姓英勇顽强的伟大抗战精神,余华用一头老牛和老年福贵相互映照来表达活着的艰难等,都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作家还是很有文化自信的一类人,这种自信体现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在审美创造中。特别是莫言,他的小说传统味非常突出,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故事、《聊斋志异》、高密当地的茂腔等,都得到丰富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眼界狭窄、故步自封,他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法国作家拉伯雷等人的影子,正是他的文化自信、兼容并包,让他走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向全世界。
其实,不仅仅是莫言、余华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国外的优秀作家如川端康成、马尔克斯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都不着痕迹地包含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引導学生接触这些作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终形成更为深厚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薛红云,汉族,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中外影视艺术欣赏》等课程,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当代作家研究》《小说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