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城烨
2023年7月20日,在第十四届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闭幕音乐会上,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将携手余隆和上海交响乐团再度演绎经典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带领听众们共同怀望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
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于由冼星海、光未然联合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包括殷承宗在内的六位作曲家组成了《黄河》创作组。为了有更深的认识与真实的体验,在殷承宗的建议下,一行人决定在下笔创作前前往陕西亲眼看看黄河,坐羊皮筏子、看九曲连环、吃土豆拌辣椒、和纤夫一起拉纤……“百里冒烟、旱地行船”,亲身的体验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殷承宗久久无法忘怀。创作时,他巧用陕北风格,使当地生活与作品融为一体。于是,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了。一年后,由李德伦担任指挥,殷承宗、刘德海等人在北京完成了《黄河》的首演。作品也因其华丽的技巧、史诗般的叙事和强大的感染力引发了国内强烈的反响。
一曲《黄河》天下惊。《黄河》作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响彻东方乃至世界。如果说二十世纪的《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怒吼抗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黄河》则更多地承载了被黄河滋养的一代代人奋勇直前的强大自信。演出时,为了让青年乐手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每每遇到初次合作的乐团,殷承宗总是站在创作者与见证者的视角,一边向年轻一辈讲述当年深入陕北、体验黄河的创作经历,一边不断地在作品中增加自己用钢琴见证祖国走向繁荣的体会。
半个世纪、上千场的演出,正是殷承宗这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与完美的艺术追求,让《黄河》愈久弥珍。1973年,指挥家尤金·奥曼迪(Eugene Ormandy)带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华演出,殷承宗首次与国外乐团合作演出;五十年后,钢琴协奏曲《黄河》已傲然屹立于世界音乐经典之林,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在海内外传承它的精神,使之无愧于中国在世界的一张音乐名片,知名的古典电台Classic FM亦称之为“中国为古典音乐做出的九大盛举之一”。
作为一名演奏家,殷承宗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创作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曲《十面埋伏》等一批作品;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培养了郎朗等一批专业钢琴家。他的一生好比一部“中国钢琴的发展史”。他是中国第一位将京剧以钢琴形式演奏的音乐家。他音乐作品的灵魂总是藏在民族之气中。《黄河》中模仿船夫划桨的二拍、三拍节奏,竹笛演奏的充满陕北特色的旋律等传统音乐元素的使用,搭配殷承宗华丽的技巧,赋予了整部作品丰富的层次,殷承宗真正做到了“让钢琴说中国话”。
“起来!起来!”让中国强起来,让中国文化活起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钢琴作为一件西洋乐器正处在销声匿迹之时,殷承宗凭借对中华大地的热爱,将作品厚植于自己对中国的文化积淀之上,力挽狂澜,最终让中国钢琴作品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如今,《黄河》在一代代的传播中,逐渐沉淀形成了独属华夏儿女的“黄河精神”。每当“东方红,太阳升”熟悉的旋律响起时,黄河两岸终会发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正如殷承宗所说,《黄河》并没有终止,它写就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将在一代代黑白琴键上奔涌向前。
“音乐作为一种世界的语言,只有做到极致的时候,才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作为MISA的音乐总监,余隆和殷承宗有着同样的愿景——希望用音乐传递中国声音。1964年,余隆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同年,其外祖父、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出版了《长征交响曲》。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余隆对革命歌曲有着特别的感情与独特的见解。指挥时,他总能用激情四射的身体语言将民族精神与音乐融为一体,乐句情绪的起伏、强弱高低,各声部间的配合呼应,在他手中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2005年,余隆与钢琴家郎朗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在返场时演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完整的四个乐章,这是极为少见的。当《黄河》的旋律一响,在场所有中国人的心便凝聚在一起,乐手、指挥、钢琴家、全场的观众,每个人都眼含热泪,《黄河》的感染力可见一斑。2012年,余隆和殷承宗共同录制了钢琴协奏曲《黄河》,气势恢宏。今年两人将再度携手,与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经典。
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与世界级指挥家、独奏家、歌唱家合作最早、演出场次最多的中国交响乐团之一。成立一百四十四年来,上海交响乐团一直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近年来,《乒乓协奏曲》《我們的世界》《复兴·颂》等作品展示了上海交响乐团在世界音乐的语境中,对文化交流融合的思考。今年,余隆将亲自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与殷承宗进行一场艺术的对话,让《黄河》焕发新活力。
今年,让我们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闭幕音乐会上与《黄河》相遇,聆听传奇钢琴家殷承宗的曲中岁月,感受万马奔腾的黄河水,承黄河之魂,再品东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