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养华”,欧洲企业在想啥

2023-07-26 03:42辜学武
南风窗 2023年14期
关键词:西门子欧洲人工智能

辜学武

随着俄乌战争陷入僵局,中美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不断,全球合作机制日益萎缩,欧洲越来越担忧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与话语权,也越来越担忧自己财富的缩水和安全的削弱。

然而,一切迹象表明,这个古老的大陆正在奋力克服迷惑与彷徨,在中美交恶的连轧中求生,力图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指南针。

抢夺人工智能全球标准制定权

从技术上来讲,欧洲企业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大玩家,真正独领风骚的企业大部分来自美国和中国。面对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手上毫无技术优势的欧洲人坐不住了。

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夺取人工智能的话语权,影响这门新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规范它的应用场景,圈定它的使用界限,明确人工智能研究者和投资者的界限和义务,成为了欧洲人试图与美国人和中国人平起平坐,乃至超越他们,为他们“定规矩”的法宝。

欧洲人,尤其是欧盟还真有这个底气。他们的底气来自欧盟4.5亿人口的大市场。可能有人会说,4.5亿人口的市场算大吗?大中华地区有近15亿人口,印度14亿人口也几乎是欧盟市场的3倍。

然而,欧盟的单一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国统一市场,它不仅包含欧盟27个成员国,还和瑞士、冰岛、挪威以及列支敦士登通过协议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完全由工业国家组成的统一的内部经济圈。

自1993年正式建立以来,3600多条共同的工业、服务和消费者保护标准不断问世,将这个统一市场打造成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研发空间,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欧洲的定力在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对它情有独钟,把进入这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市场看作是它们在世界上成功的标志,即使忍气吞声,强行“合规”,美国人和中国人似乎也心甘情愿。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个市场,不仅是因为这里丰厚的利益回报,更是因为受到欧洲标准认可后产生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中国和美国的企业来讲,达到了欧洲的标准,就是拿到了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ChatGPT的横空出世加速了欧洲人对人工智能这个“潜力无限”但又“风险巨大”的新技术加以规范的紧迫感。要不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轰动效应和与此相连的“恐惧感”,欧洲人是不会在入夏以来突然发力,极力抢夺人工智能规范制定权的。

欧洲人先是在五月底欧盟和美国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上说服美国人同意在双方正式完成人工智能立法程序之前,共同推出一个人工智能“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并“邀请”正在进行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自愿签署”。

接着是6月14日欧洲议会的议员们一反常态,迅速調整步伐,对欧盟委员会早在2021年提出的,被他们拖了近两年之久的《人工智能法》草案进行表态,同意就全面开启立法程序进行谈判。

与一些中文媒体误解性的报道不一样,欧洲议会6月14日通过的文字并不是所谓《人工智能法》草案,而是欧洲议会对欧盟委员会提出的 《人工智能法》草案的立场性文件。

这个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欧洲议会同意开始启动欧盟立法程序的“三边谈判程序”(三边是指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 这一步固然重要,但它通过的立场文件并不是法律草案,草案只有在三方完成谈判达成妥协之后才能正式提出。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将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场景分为4个风险级别(微型风险、有限风险、高度风险和严禁型风险)的主张也可能会成为世界标准。

无论如何,欧洲人赶在其它国家前面系统全面地完成对人工智能的规范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将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场景分为4个风险级别(微型风险、有限风险、高度风险和严禁型风险)的主张也可能会成为世界标准。

至少被定义为属于“严禁型风险”的人工智能应用将被排斥在欧洲市场之外,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如脸部识别)等都被打入了“严禁型风险”的冷宫,这无疑将对目前正在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应用的个人与实体产生重大的冲击。

以“去风险”战略平衡中美压力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今年3月提出采用“去风险”这个概念作为欧美处理对华关系的基本思想; 4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正式确认美国将放弃“脱钩论”,将美国对华的重点转向建筑所谓的“小院高墙”,降低对华交往的“战略风险”。

“去风险论”在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后,迅速在欧洲政界形成共识,即使是一向反对“脱钩”,只提“分散风险”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公开对冯德莱恩的提法表示赞同和认可。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利5月底告诉记者,他和欧盟27成员国的外长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如何处理对华关系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磋商,达成一致共识,接受 “去风险”这个思路,作为未来指导对华关系的基本准则。

德国6月14日正式推出的所谓“国家安全战略”基本采用了“去风险”的基调对与中国关系作了“安排”。虽然对北京的外交、内政颇有微词,而且在人权和国际秩序问题上用词严厉,但对中国的定位还是“机遇”大于“威胁”,“伙伴”大于“对手”,“风险可控”。

预计6月下旬即将举行的欧盟27国首脑峰会将出台一个新的对华战略文件,以取代2019年版的欧盟对华战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去风险”这个概念将会写在文件中,成为未来欧盟同中国打交道的指导思想。

虽然北京不愿意接受“去风险”这个概念,认为“去风险”是“半脱钩”的代名词,用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的话来讲,“去风险“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然而对于欧洲人来讲,这是他们顶住美国压力的一大胜利,是平衡中美压力的最佳选择。他们认为自己成功地迫使美国放弃了与中国“脱钩”的遐想,回到了“理性思维”的轨道。

美国是否真正会回到“理性思维”的轨道,放弃同中国脱钩,这并不是欧洲人能左右的,但欧洲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在“去风险”思想的指导下,欧洲在不寻求同中国全面脱钩的同时,会进一步具体定义在哪些领域里“过度依赖”中国。

按照冯德莱恩和博雷利的说法,欧洲至少在如下几个领域应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数字转型,光伏,稀土,通信技术,电池。为了“去风险”,欧洲可能会在这些领域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核,欧洲企业的出口管控和鼓励欧洲企业重组对欧洲更加安全,不依赖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对于华为来讲,未来的压力可能会持续加大。“去风险”这个概念将会被欧盟委员会用来作为进一步削弱华为在欧洲市场地位的“杀手锏”,迫使“不听话”的成员国接受欧盟的旨意。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在6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宣布,将全面禁止在欧盟机构的场所使用华为设备。他要求所有27个成员国都切实落实2020年达成的“欧盟5G安全工具箱”的标准,把“不安全的”通信设备全面移出欧洲的通信基础设施,以确保整个欧盟的“共同安全”。

在新闻发布会上,布雷顿也展示了欧盟5G安全专家委员会撰写的第二次报告,呼吁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使用“5G安全工具箱”授权的17个成员国采取积极措施,限制在网络中使用“高风险”的5G设备或对网络供应商加严安全风险管理。

当下的欧盟委员会是一个对华态度极为强硬的政治集团,估计这个强硬态度一直会持续到它明年任期的结束。华为应当感到欣慰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成员国都愿意围着布鲁塞尔的指挥棒转。

如果分头出击,各个击破,分别耐心做好各个成员国政府和供应商的工作,华为守住在欧洲的市场还是有希望的。现在中国在欧洲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苦撑待变”。

乌克兰战事必将会在明年美国大选之前有一个终结。现在拜登的民主党智库重量级人士也公开发表观点,认为美国不应该继续支持战争接着打下去,因为“我们想帮助乌克兰取胜,但正是我们的援助可能毁灭乌克兰”。

北京不愿意接受“去风险”这个概念,认为“去风险”是“半脱钩”的代名词,用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的话来讲,“去风险“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一旦乌克兰战争结束,以中国目前的对欧外交攻势,华为的营商环境将会获得极大的缓解。随着对美国安全依赖的缓解,欧洲对中国“去风险”的压力也会降低,反映在对华为的态度上不会像现在冯德莱恩和布雷顿那样歇斯底里。

企业界思维转变与“双重战略”

欧洲的企业界和商界,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者一直是坚定的“脱钩论”反对者,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压力的增長,他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China+1战略开始在企业界盛行。这是一个双重战略,一方面,企业坚定地顶住来自政界和舆论界的“脱钩”压力,守住甚至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投资。

另一方面,在中国本土之外,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极力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平行建立可与在华生产能力媲美的新产能,并利用这些新产能为中国以外的市场服务,提供类似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以西门子为例,这个一向坚定地反对与中国“脱钩”的德国跨国企业正在推进她的雄心勃勃的“马可波罗计划”(Marco Polo Project)。 按照这个计划,西门子准备追加在中国的投资,将它在成都工厂的自动化生产能力提升40%,以满足中国市场急剧上升的需求。

然而,与此同时,西门子将在新加坡投资建立一个与成都自动化生产能力类似的新工厂,尽快开工,以满足印度、 越南、泰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强劲的市场需求。

这是一个典型的China+1战略: 在不放弃中国,甚至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的同时,在中国之外建立平行的生产基地,以规避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个“双重战略”背后的逻辑是,一旦中国与欧洲的地缘政治冲突、利益冲突或价值冲突白热化,西门子被迫关闭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或退出中国,那些在中国以外的平行的生产基地可继续毫无中断地满足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市场对西门子产品的需求。

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分散风险”的战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一旦“中国出事”,西门子还有“备胎”,不至于束手无策,无货可供,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供应能力被政治冲突切断。

然而,这个“双重战略”所带来的长远效应对中国开放战略来讲则不见得有利。西门子在中国成都的生产基地和在新加坡的生产基地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成都未来只为中国市场生产,新加坡为中国以外的地区和全球市场生产。

这样一来,西门子成都的产品将不再出口海外,只供给中国客户。 如果所有的外资企业都像西门子一样实施这个“双重战略”,中国的外贸出口将会大幅萎缩,毕竟外资企业的出口一直是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

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据表明,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外贸出口的下滑是否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实施China+1有关,但双重战略所产生的效应是另外一种“脱钩”,即一部分世界市场的高端产品需求与中国领土上的外资生产能力“脱钩”。

这种双重战略产生的另外一种效应可能对中国更为不利。继续以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为例,德国联邦银行(德国央行)的数据表明,2022年德国企业在华的总投资达到11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但在这个“历史新高”的后面,隐藏着一个“以华养华”的现象,这投下的115亿欧元基本都来自德国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利润收入,属于在华利润再投资,即把在中国挣的一部分钱不汇回母国,而是就地再投资。

利润就地再投资折射出德国企业不愿再拿出中国利润以外的“新鲜资金”投资中国,而是把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外资”投到了中国以外的地方。

利润就地再投资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它折射出德国企业不愿再拿出中国利润以外的“新鲜资金”投资中国,而是把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外资”投到了中国以外的地方。

西门子计划今年内在全球投资20亿欧元,仅在新加坡就投入3个亿。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外资都与中国擦肩而过。如果所有的外资企业都采用这种“以华养华”的战略,从国外流入中国的外资将会减少。

这个“以华养华”现象对中国更大的挑战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越顺利,利润越高,中国引进真正意义上的外资的难度就越大,流向中国竞争对手日本和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越多。

西门子、宝马、巴斯夫在中国去年显赫的投资实际上都是“内资”,是中国人自己的钱,只不过是被这些外资企业赚了,“洗”成了外资,这让他们有了足够的财力进一步开发中国以外的市场。

现在美国的新工厂一个接一个地盖了起来,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外资,西门子的CEO前不久在新加坡的战略发布会上也高调宣布,他今年的20亿欧元投资将有相当的一部分投向美国。

日本似乎也是欧洲在华企业“以华养华”战略的直接受益者,近期日本股市高涨,直接受益于西方国际资本“避险中国”的思潮。日本的制造产业、研发公司和基础设施都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香饽饽”。

当然,这一所谓“以华养华”战略要总体显现出效果,还依赖许多假设,正如前面提到多次的“如果欧洲所有在华企业都如何如何”一样,其实现的条件比较极端,中国也不必过于忧虑。况且事在人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机会总是不断出现,抓住时机撬动局势,也可能逆风翻盘。

“以華养华”表明的是欧洲在摇摆,在犹豫,但也在平衡和突围。这是欧洲的困局,也是对中国的挑战。李强总理的欧洲行,可以被视为是向欧洲的两大领头羊伸出了橄榄枝。柏林和巴黎应该收到了北京发出的清晰的信息:“去风险”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唯有加深合作方能真正克服困难,恢复互信,续写中欧互利互赢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西门子欧洲人工智能
基于西门子SMART系列PLC关于99套模具选择的实现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西门子 分布式I/O Simatic ET 200AL
西门子引领制造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