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天飞
摘要:本文是以辽宁省地方课程教材为对象,分析了当前全国地方课程教材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地方课程教材现存的不足之处,重点探讨了地方课程教材出版的改进策略,以全新优化的视角促进地方课程教材的良性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地方课程;数字教材;出版;策略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重点强调了中小学教材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地方课程是我国课程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此前,地方课程教材也称为地方教材,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编写的与地方文化及工、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乡土教材”即为它的前身。现如今,地方课程教材涉及综合实践、生命安全、美育培养、研学旅行等多领域,北京、上海等多家出版單位开启了地方课程教材数字化进程,优化了地方课程教材出版的形态,有利于课程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
此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提及,地方课程教材要依据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规划或编写方案,立足区域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特有经济社会资源编写修订。但也有研究发现,地方课程受重视的程度不够,没有达到实际的预期目标,缺少适度的宏观视野和文化意识。因此,地方课程教材难免在实际的课程发展中受阻。
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发布了《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9年对其进行了修订,由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共同组成地方性综合课程,其中省情教育分为区域特色和省情通识,而专题教育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部分综合性课程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课程教材有《魅力辽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因此,笔者选取上述四类共50种地方课程教材为研究参考对象,读者对象涵盖1至9年级九年义务全学段。
地方课程教材编写队伍不专业
教育大计,教材为先。教材既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教材编写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及评价。以笔者调研的这四类地方课程教材为例,编写队伍多由大学教授、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有过教材出版经验的研究人员组成,执行主编—副主编—分册主编—编者的多层级编写梯队。而在实际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大学教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和方向,起到“把关人”的作用,但教学语言却过于生硬;一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但知识储备有限,无法保证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教研员可提供部分文史编写材料,但改写教材的能力不足……由于教材编写队伍受限,固定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圈层”,因此也会导致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内容参差不齐。
地方课程教材上课时间不固定
根据《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2019年修订)》的相关内容,省情教育通识部分由教育厅统一编制,其中4至9年级整体安排课程内容,总计42课时;专题教育部分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全过程,其中1至9年级整体安排课程内容,总计339课时。但在实际的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校每周会安排1至2课时讲述三个专题综合性课程中的某一个,也有部分学校不安排地方课程上课时间,以学校主科教学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升学率和培优率。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即便有相对具体的课时安排,但仍然无法切实保证学生的上课时间,地方课程课时被中高考科目挤占或者挪用、学校两张课表应对上级检查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地方课程必须得到应有的教学安排与设计,留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正常教学,否则难以实现地方课程迁移转化的目的,也无法发挥地方课程教材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地方课程教材同步配套资源不完善
以笔者调研的四类50种地方课程教材为例,从现有教材配套资源的情况来看,只有《人与自我》配有相应的教师用书,供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师进行使用;而其他三类的地方课程教材没有对应的数字教材或电子资源包提供下载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课程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升华,优质的配套数字资源是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正常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的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力帮手。因此,辽宁省地方课程教材还存在着配套资源不完善、电子资源包匮乏、数字教材不完备的现象,亟待相关出版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开发和拓展。
地方课程教材编写质量不过硬
以目前辽宁省地方课程教材为例,地方课程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会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甚至是“四审四校”环节,为了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度、科学性和适用性,某些出版单位会请外聘专家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项审读和自查。但在教材正式出版的过程中,存在部分编者照抄网络材料、对史料内容核实不准确、选用图片不当以及编撰数据陈旧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教材的内容及质量,而且也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知识误解,还会影响教材在社会上的声誉和评价,也不利于地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开拓创新。
因此,我省制订了较为科学的《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具备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注重实践、多元学习”的重要课程理念,以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作区分规划,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具体实施措施中,体现出辽宁省地方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但从近五年的实际授课情况来看,多数教材的编写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活动设计较少;在教学方式上,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不足,这也导致了地方课程教材的育人目标达成度不高。
丰富编写人员的维度,提升编写专业化水准
地方课程教材是课程实践的有力推手,是衔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重要纽带,编写队伍是否专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质量。目前,我省地方课程教材编写人员构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有过国家课程编写经验的教授、专家以及特级教师参与教材编写;一种是由各市教育局组织教材研发,选用当地教师进修学院骨干、学科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参与编写,也是最为常见的编撰队伍。由于地方课程教材人员受限,学科素养较为单一,大多是在原有乡土教材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可读性不强,这种队伍编撰出来的教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在组建编写人员队伍时,可以吸纳史志办学者、学科专家、学术领军人物加入教材编写团队当中,丰富教材编写人员的维度,体现出编写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切实地保证地方课程教材的质量。
制订统一的考试标准,纳入多级的考评机制
以目前辽宁省地方课程经验来看,在《纲要》中明确了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的课程时间(具体见图1),但因为缺乏相应的考试制度和考评机制,教师、家长及学生都不重视这一学科内容,只停留在“课程表”是常态,因此也无法保证具体的课时安排和课程时间。
纵观全国地方课程的考评机制来看,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在其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当中,化学、生物、地方课程三门学科合并考试,其中地方课程占10分分值;以浙江温州市为例,《关于做好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和考试组织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初中地方课程纳入语文、社会两科考试范围,地方课程考试内容分值分别不超过两科试卷总分的5%。温州市还在正式考试之前,提前公布地方课程考试范围,以利于学生积极准备学业水平考试。此外,浙江省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地方课程教学评审活动,以课堂教学评审和教学设计评审为主要内容,从多个维度考评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因此,制订统一的考试标准,纳入多级的考评机制,有利于地方课程学科的优势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和家长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开发教材的数字内容,助力精品教材发展
为了提升教材内容的体验感、互动性和实践功能,数字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传统教材内容,是推进我国“十四五”教材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云南省已经开始推进地方课程电子化研究工作,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加大对电子教材开发的经费支持,加快推进地方课程教材电子化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地方课程教材的数字化开发,是教育资源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地方课程教材发展的方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及跨区域流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出版基本流程》《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等相关标准的出台,加速了地方课程教材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以更为明确的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数字教材的出版全流程,利于数字教材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也是减少教育资源不平衡、避免“数字鸿沟”的有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地方课程教材良性有序发展。
注重教材的审定制度,提倡多级的审查形式
目前,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各省(区、市)成立省级教材审核机构,负责审核地方课程教材,其中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还应送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牵头进行政治把关。值得一提的是,以辽宁省2020年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教材《人与社会》为例,在原有教材送审流程的基础上(具体见图2),还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报送省委宣传部、文旅厅、公安厅、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等11个部门进行审读,从政治关、知识关、科学关、安全关等方面保证教材的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在《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教材的初审、审定及复查的审查程序分别包含学科专家审查、综合专家复审、政治和道德审查、审定委员会审议、批准五个程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中则强调,教材审核实行编审分离制度,遵循回避原则;教材审核机构应当由政策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人员、中小学一线教师等组成。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北京市和广东省对初审通过的地方课程教材还进行相应的试验环节,并且严格限定在400个教学班或2万名学生的范围内,为教材修订和改版提供可行性依据。
因此,地方课程教材始终坚持“凡编必审”“教材无小事”的原则,教材质量的优劣也影响着育人工程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注重教材的审查制度,加强教材的多级审查形式,是保障教材质量、维护教材发展、提升教材内容的重要举措。加强各省份之间的交流和借鉴,学习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利于教材的开发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课程落实不力、特色不明、内容重叠的问题。
地方课程教材是教材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目标的依托载体。当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已从管理制度、审查流程、评价体系、教材反馈、数字服务等方面完善地方课程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其他省市创新教材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启发。新时代条件下,地方课程教材要补足编写质量和编写团队的短板,优化教材内容和评价体系,坚持走精品化教材路线,才可以实现教材建设育人育才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乐进军.关于地方教材开发的思考——基于北京经验[J].教学与管理,2018(33):88-90.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9-12-16)[2022-08-10].http://
www.moe. 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
/t20200107_414578. html.
[3]韩宝江.如何突破地方课程建设困局[N].中国教师报,2021-08-18.
[4]成尚榮.地方课程的发展检视与时代再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4):4-9.
[5]韩宝江.地方课程建设路在何方[J].新课程研究(上),2017(11):34-40.
[6] 刘文芳,张立昌.我国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出版广角,2021(22):68-70.
[7]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管理办法》[EB/OL].(2017-12-25)[2022-08-10]. http://edu.gd.gov.cn/zwgknew/zcjd/content/ post_3383429.html.
[8]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浙江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和《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EB/OL].(2021-04-25)[2022-08-10].https://www.zj.gov.cn
/art/2021/4/2/art_1229107077_2266432.html.
[9]郭玉婷,杨德军,齐树同.地方课程教材开发20年——对16个省份地方课程教材管理文件的比较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34-39.
[10]李新,石鸥.对我国乡土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J].编辑之友,2016(08):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