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
摘 要
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主体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唤醒情感体验,以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体性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谓主体性教学,是指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多元化活动为形式,实现课程育人价值,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形态。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师可用智慧的课堂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探索新的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讲授《年灯》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播放年味十足的喜庆音乐,并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吗?过年有哪些有趣的事呢?你的家乡过年又有哪些习俗呢?因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触发了他们的表达欲,学生争着讲述自己家乡过年时的风俗。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法宝,是提升能力的关键。研究表明,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不断优化学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科素养。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笔者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文章。课前,学生自由誦读,根据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自主解决字词障碍,个别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课堂上,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感悟文章主题。各小组分别就桃花源的“历史起源”“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方面开展“写桃花源推荐词”活动。最后,学生以“心中的桃花源”为题谈自己的感受。此举形式新颖,学生参与面广,效果颇佳。
三、关注个性发展,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拥有自己独到的情感体验。
比如,笔者在教学童话《七颗钻石》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去表达自己的感悟,展现形式不限。学生有的写了读后感,有的进行了主题演讲,还有的编排了课本剧。这种个性化实践活动,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能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个性化的“对话”,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如,笔者在教授《社戏》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播放《童年》这首歌给学生欣赏,让他们深情感受,从而理解歌曲的主题。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的。童年时的人和事,是永生难忘的。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他们愿意将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于是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与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师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灵魂。因此,教师要走出对主体性的认知误区,进行主体性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