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有庆
李白,这个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十分熟悉。他的诗歌有着丰富瑰丽的想象、有着乐观豁达的气魄、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但其实,更多时候,看似豪迈不羁的背后,有着我们不懂的内心世界的纠结。我们不妨先简单还原一下李白的人生轨迹。
垂髫之年,李白已经熟读百书;弱冠之年,李白醉心剑术,作出《侠客行》,展示出非凡的气魄和过人的胆识;而立之年,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远离故乡,出四川,游江陵,过洞庭,行金陵……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逐渐增长见识,强健体魄,丰盈头脑,为成为中国古代诗学历史上的谪仙第一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一路写下《望天门山》《长干行》《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千古名诗,真正做到了将个人见识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另外,此时的李白到处游历,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怀有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的入世理念,幸运的是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但当他以为能够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后,才发现唐玄宗的真正目的——只是借他的文采来粉饰太平,完全将其作为一个宫廷玩乐与消遣的工具。这与李白的志向是相悖的,于是他上书请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现在,我们可以小结一下:实际上,从开始仗剑天涯到结束官宦生活,李白的心境都是桀骜不驯的,虽有被人赏识的惊世才气,但是不屑于为现实苟且而折腰。一方面是远大的抱负从小在脑海中生根发芽,他一直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自己济世的理想;另一方面,现实又总是让他不能如愿以偿,他只能退守山水田园。这种矛盾的心境在我们高中阶段节录的两首诗歌中可以一探究竟。
一、《吟留別》——寓愤世嫉俗,求个性解放
《吟留别》是笔者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所设的简称。诗中虽然记叙的是梦境的内容,但无疑是清醒时的作品。梦境中的场景具有模糊性与虚幻性,一般人描写梦境会突出其魔幻特征与迷离性质。但李白的梦境诗蕴含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将本该模糊不清的意识中的景观以个人独特的视角描摹得无比细致。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结果。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境呢?又折射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李白的梦中世界:
李白先从海边的人经常谈到的“瀛洲”切入。“瀛洲”是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是一个最理想的世界,代表着理想主义境界,但这个地方实在太虚无缥缈了(“信难求”)。于是,李白又把目光聚焦到天姥山,它高耸入云,人眼明灭可见,山势巨大,连中华五岳都避其锋芒;说到规模,它更是宏大,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回到现实,这个天姥山就是李白多年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隐居生活、山水田园生活,是实现最高理想与追求的终极目标。
于是,李白怀着愉悦的心情,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天姥山(“一夜飞度镜湖月”)。在这里,他看到了谢灵运的雅居,也寄寓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求。他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出全视角景观:清澈的湖水、清脆的猿叫声、高耸入云的云梯、海上升起的太阳……这一切都象征着理想主义世界的美好。但美梦转眼即逝。一股暗黑恐怖的势力瞬间吞噬万物: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大地在震颤,深林在战栗,闪电在霹雳……这是李白的噩梦。在两极化的梦境中展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其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随后又是反转,从刚刚的暗黑梦境中转入了仙人世界:蔚蓝的天空、云雾的仙境,驾乘云彩的神仙,还有神鸟(“鸾”)。这是一个美梦与噩梦交缠的世界,更是李白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既想从官场抽身出来,重返当年访名山、拜神仙的生活,但是又有难以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懑与郁结。诗歌结尾他又看透了自己的处境(“赐金放还”),依旧对积极入世抱有希望。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准确地说是他矛盾心理的鲜明反映,在曲折的心路历程中移步换景。
想来是在某个瞬间,李白终于醒悟了(“恍惊起而长嗟”),于是梦境也就此结束。这场梦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峰回路转。于是,李白叹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世间的欢乐也像这梦中的幻境似的,万事都像滚滚东逝的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他还强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思是说自己不肯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李白性格中难以根除的清高孤傲让他的人生历经曲折,也让他逐步明晰自己人生之路的走向与脉络。最终诗人只能放弃入朝为官的想法而放荡于山水之间。走到这一步,李白是经历了内心正面与反面的多次挣扎的。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他所接受的教育与熏染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但是其骨子里的道家思想又给予他潇洒不羁的因子,这与儒家的循规蹈矩相互冲撞,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到一条协调复杂精神世界的道路,即潇洒出世。所以,李白的抽身,更是他的洒脱和乐观的真情展现。
二、《将进酒》——恨岁月匆匆,忘愁绪绵绵
《将进酒》展示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和好友元丹丘、岑勋在一起喝酒的场景。在走出官场之后,李白的心态逐渐调整,在不断变化的心绪中试图找到人生正道。这首诗有几个矛盾的地方:其一,岁月匆匆,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却依旧斗志昂扬,力求上进。这首诗的上半部分是喟叹时光易逝。首先以“起兴”手法引起对时光的惋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之上,眺望着黄河奔流不息地往东边滚滚而去,由此想到了岁月流逝犹如流水奔腾一去不还。诗人用极其夸张的笔法来描写白发的变化,在其笔下,清晨的“青丝”,傍晚瞬间成为“白雪”,容颜易逝,徒留叹息。诗人特别强调造成这种原因的居然是身处朝堂之上——“高堂明镜”,隐隐约约让人感到被贬谪的无奈,又带着及时抽身的旷达,充满矛盾。人生之路不如意十之八九,诗写到这里,被贬谪的消极情绪很容易弥漫全诗,为读者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但是李白没有沉浸在消极悲观中,他以乐观好强的口吻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彰显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超越时代的价值追求,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让人不禁想起他在《行路难》中的那一句乐观和豁达的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满满的姿态和精神昂扬在他所处的时代,成为李白独特的文化符号。但是拥有这种超世俗的豁达却也有着另外一层矛盾:壮志难酬,唯有借酒消愁,让过去随风。他承认了现实,不再徘徊在失意之中,而是豪迈地饮酒消愁。他对朋友说“会须一饮三百杯”,也劝好友共饮“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过去的那些富贵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值得留恋(“钟鼓馔玉不足贵”),现在我和你们一起“但愿长醉不愿醒”,把一切的“愁”都“销”掉,将酒这一文化意象作为消除哀愁的利器,成为个人解决现实苦闷与理想分歧的武器。纵观“放还”后的生活,他虽然看起来乐观,但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愤慨,又带着自信与昂扬,增添了诗歌中让人惋惜不平的元素。
李白无疑是一个思想的巨人。他一生成名作品无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一生追求自由洒脱,用生命践行个人理想主义与崇高的精神理念。他豪放不羁,他乐观豁达,他愤世嫉俗……太多的光环加身,也有太多的理想标签围绕着他,他塑造了一座别人难以攀登的思想高峰,创造了一个他人望其项背的艺术境界。在这样一个伟人的背后,总隐藏着别人不知道的心酸和内心的纠结,让读者叹惋。在此,笔者也只能化用他的话“惟有饮者留其名”来结束全文:唯有懂者知其心。君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