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
苏轼作为词学大师,开辟了豪放派诗词领域。他的词就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也是记录生平事迹、抒发个人情感、展示道德观念与理想的载体。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当然要归功于苏轼天才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词的创作,为宋朝诗词领域开创了新风气。苏轼的词蕴含着他的人生哲学,是他历经波折后的岁月沉淀和生活积累,也是他个人哲学思想的集大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苏轼和他的诗词创作共同伫立在文学史巅峰。词中的人生哲理熠熠生辉,对后世研究苏轼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具有深远意义。
一、由积极进取到乐观旷达
苏轼作为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读书人,自小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少年成名,和弟弟、父亲并称为“三苏”,而且其光芒远远大于父亲和弟弟。苏轼生活在北宋,宋朝文人地位较高,创作环境也相对宽松。不同于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盛行,北宋时期无论是商品经济还是市场发展,或是通俗文化的不断演进,都为苏轼词的创作提供了自由的平台。所以他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反映个人真实的情感态度,不加掩饰与委屈,直接表露。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全词表现出昂扬振奋的人生进取态度。学而优则仕,苏轼作为读书人,也渴望报效祖国,施展抱负。所以,我们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到鲜明的进取意识,即使偶尔遇到挫折,也会表现出不甘落后与奋起直追的积极态度。据朱靖华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且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时期。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真实反映了当时苏轼积极上进的心态,充满着古代文人的进取精神。
后来,苏轼仕途上不断经历波折,其词作也逐渐变换风格。现实生活的不顺遂,导致词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通过追求信仰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他变得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生活,并乐在其中。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篇没有直接表达心中的郁结,但是字里行间都在诉说漂泊的孤独、一个人宦游的凄冷以及触景生情产生的苍凉情怀。这个时期,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之中,描写的是触目所及的景观与景色,逐渐地隐藏起自己内心的情感。将个人的情感态度寓于事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后期的词作既有地方人情风貌,又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特点。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海纳百川,多姿多彩,蕴含着庄子化蝶、物我皆忘的哲理。至此,他把所有对现实、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对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静淡远。苏轼后期的诗词最能反映出他的乐观旷达。前期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态通过词作中激越的情感抒发表现,给人振奋人心的效果。后期的乐观旷达则埋藏在看似闲云野鹤的世俗生活描写中。苏轼有高远的政治理想,但是现实让他无可奈何。于是,自己劝慰自己,自己开解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苏轼不会在黑暗的环境中堕落,而是要找寻退路和出口。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苏轼被动地选择了远离政治局面,也很快走出自怨自艾。他所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充分显示出即使身处政治边缘依旧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即使被贬谪数次、驱逐到偏远地区也没有蹉跎岁月。有人认为李白和苏轼都是旷世奇才,李白是“仙而人”,苏轼是“人而仙”,在一个凡人的躯壳里,苏轼将自己的灵魂和哲思不断升华,成为一代词学大家。
二、于平凡中收获哲理
宋朝的诗词创作由官方化走向通俗化,由高雅的阳春白雪走向世俗的吟诵歌唱。苏轼作为士大夫的代表,其文学作品却能够很真实地反映出日常生活的机趣和哲思,从平凡的事物中凝练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索,这是十分难得的。苏轼的词作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北宋时期风景人物、风土人情的画卷,可以称为词作史上的《清明上河图》。他的《定风波》就描写了日常生活的一段插曲:“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全篇充满着随处落笔的洒脱,展示出作者的乐观旷达和处变不惊,更能从日常小事中领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赋予平常事物不寻常的体验感,并且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碎片,《浣溪沙·题记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生动表现出其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的视线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尤其是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苏轼习惯在词作之前记下时间点,由此可以看出其细腻心思以及认真对待生活的哲学思想。“把日子活成詩”,苏轼身体力行了这种人生智慧,即使遭遇命运的不公,也能够及时凝聚自己的神思,稳定自己的心态,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回避的,也是不可能丢弃的。苏轼不像其他文人墨客诸如刘伶穷途之哭,诸如林逋醉心于山水中,此时苏轼的词作更具韵味和哲学思辨气息。苏轼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而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是苏轼的哲理智慧。
三、结语
他的乐观心态穿越千年的时空,影响着众人的处世态度。他的词句,也是中华文化这幅大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