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人文表达逻辑

2023-07-25 01:24:01朱凯波余承承
今传媒 2023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

朱凯波 余承承

摘 要: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蹲守拍摄的方式记录了12个中国人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通过平实生动的人文表达,讲述了平凡个体背后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中国人自然质朴的人生观。全片运用诗化的影像、文字符号隐喻了时代发展,用生动、开放的记录语言展现了人文关怀。本文从该纪录片的结构、选题、叙事、传播等角度出发,着重探究其人文关怀表达方式,旨在为突出人文纪录片的价值引领、创新情感表达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生第一次》;纪录片;人文表达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100-03

《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出品,央视频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制作中心联合拍摄推出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该片通过记录12个中国人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勾勒出了当下中国人最平凡的生活样态与人生轨迹。在无数个“第一次”中,該纪录片以真实、平凡的镜头视角向观众展现了自身创作的“人文性”特征。与哲学的人文意指不同,电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的人文表达更倾向于从平凡的题材和普通社会对象中,用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挖掘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再现“人”的本质力量,展现人性魅力。自开播以来,该纪录片以独特、简洁、深刻的人文表达方式激发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每一集所展现的“第一次”都在细腻温馨的百姓情怀中述说了对人生与社会的人文思考。

一、情感代入触发人生共鸣

情感代入指观众对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的创作者或其中角色的情感状态产生自我感受与体会。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12个人生断点在时间线上如同一个完美无缺的圆,构成了中国传统观念里“生老病死”的人生循环。该片将镜头对准那些最普通、最真实,也最鲜活的个人情感,在无形中使观众联想到了自己的曾经、现在和未来。在这一联想过程中,观众与被摄人物之间成功建立了情感连结,当被摄人物的人生故事和观众自身经历的故事有较大重合时,观众就会以自我情感为基础,站在被摄人物正在经历的立场上,去感受和体会被摄人物的情感状态,进而产生对人生的共鸣与思考[1]。

在《人生第一次》第二集《上学》中,摄制组通过中近景的景别拍摄为观众创造了情感代入的画面基础。该片利用中近景的景别向观众充分展现了孩子和家长的面部及动作细节,跟随着孩子的走动所进行的手持拍摄,更使观众从观看视角上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一景别记录为观众的情感代入奠定了充分的心理基础。比如,在郭雨晴小朋友的家中,镜头通过中景景别展现了孩子在语言和动作上对妈妈的抱怨与不满,面向镜头孩子更是说出了“我要被她搞得疯掉了都要”一句话,这让很多曾经被沉重的课外辅导、功课“拘役”的观众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上学时光,以如今的大人视角看向那个和曾经的自己无比相像的孩子。而当镜头转向妈妈时,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感慨到“我现在觉得,我妈小时候为什么不把我逼得再好一点”。这一刻,观众与郭雨晴的妈妈一起从长大后的视角回看父母,此时情感代入不仅包括了当下的自己,也涵盖了用心良苦的父母们。

在这些普通而又真实的拍摄对象中,观众看到了自己,而伴随着被摄对象人生故事的展开,观众的情感代入也愈发强烈。

二、聚焦当下隐喻民生热点

杨晓民说:“当代纪录片,不在于手法上的落后或对现实关注的缺失,而是缺乏思想的发现,缺乏对社会人文主题的深度开采,缺乏用影像来表达一个比较深刻和开放性话题的能力。”[2]人文纪录片从老百姓的视角和立场出发,用镜头阐述他们最熟悉、最关切的人和事,在反映老百姓欲望、需求、情感的同时,也在为他们发声。因此,对社会人文主题的捕捉和深度开采,也是人文纪录片吸引观众、引导情感的主要表达手段。

在《人生第一次》中所展示的12个人生节点,看似是在讲述身处不同人生阶段的普通人故事,但每一个人生故事的展开其实都蕴含了纪录片对不同民生热点话题的人文思考。比如,在《长大》这一集中,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热爱诗歌的留守儿童们。小锁在山腰上望向远方的背影镜头承担着重要的故事氛围烘托与深意暗示的作用。在这个镜头中,连绵的大山与辽阔的天空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在天与山之间小锁瘦弱的背影显得愈发渺小,强烈的视觉对比强调了留守儿童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孤独与无助,而面朝重重大山的背影更暗示着在大山中长大的孩子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和憧憬。并且,整个镜头的呈现还搭配了小锁读诗的画外音,稚嫩童音和苍茫大山的交相映衬为画面表达营造出一种无法言说的诗意氛围。该纪录片用饱含诗意的画面向观众呈现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与审视,让观众关注到了留守儿童问题。

除此之外,《进城》中关注的乡村脱贫问题,《买房》中关注的年轻人购房问题,《养老》中关注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纪录片都通过不同程度的诗意画面表达、阐明了对此类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这些社会热点话题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纪录片中蕴含的深刻人文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加深了观众对《人生第一次》的情感认同。

三、阶段蜕变呈现成长历程

“从出生到告别,作为个体的人永远都走在成长的路上,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对成长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与表现。成长叙事是现代性语境下关注个体成长、发展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表达。”[3]

在纪录片创作中,笔者认为成长叙事通常包含两种角度:一是通过描绘、记录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或某一个特定事件下的成长历程,从人的成长表现中关注“立人”内涵,如本文探讨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二是在某一特定事件下记录社会政策、制度等要素对人们生活历程的影响,进而挖掘社会的“成长”倾向,如陈为军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城市梦》,从城管执法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管理制度的进步。以上两种角度的成长叙事都充满了特点鲜明的人文表达要素,因为不论从哪一种角度出发,成长叙事的中心点始终离不开人,纪录片就是为了关注人或以人为中心发展的社会本身,进而使观众从人物历程中获得成长体验,在观看纪录片后产生自我的人生成长反思。

在《人生第一次》中,12个人生阶段也象征着12个成长时刻,每一段人生故事都可以理解为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展示和总结。在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中,纪录片都采用蹲守式的跟拍记录方法,从故事开始到结束,围绕着拍摄主体进行不间断地拍摄,进而实现阶段成长蜕变的人生呈现。比如在《出生》中,从跟拍准爸爸们体验分娩镇痛开始,到孕妇进产房、开一指、开二指、打无痛、丈夫陪产、家人焦急、进行分娩,直到最终与孩子第一次见面,摄制组采用蹲守的跟拍镜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完整而又紧张的生育过程,展现了初为人父、人母的成长与蜕变。不仅如此,《当兵》中的东北男孩张书豪在经历了新兵连的摸爬滚打后,摆脱稚气真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進城》中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王银花在陌生的上海为家庭打拼,她的成长不仅为自己,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塑造了更多可能性……《人生第一次》所采用的蹲守跟拍形式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细节、真实的一幕,也让纪录片的成长叙事变得更加完整、深刻。

此外,在最后的特别篇《12集主人公强势回归现状大曝光》中,纪录片摄制组还对每一位主人公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视频回访。主人公们通过微信视频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回看纪录片的感受,讲述了纪录片播出以来自己生活的变化。一个人的成长究竟如何,观众很难作出准确、清晰的评价,主人公自己的回答才最有信服力,他们的真实体会与反馈在情感上更能触动观众,也能使纪录片的成长叙事人文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四、台网联合助力人文传播

如今,新媒体的双向传播路径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媒介体验,也使观众与观众之间、观众与主创团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进而理解纪录片中的人文表达内涵,但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存在“杂、乱、多”等问题。而传统电视媒体虽然在传播路径方面逊色于新媒体,但是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因此,如何在传统电视平台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联合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进行传播,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受众吸引与人文价值引导的必经之路[4]。

在传统电视平台播出方面,《人生第一次》选择了东方卫视进行固定时段播出;在网络平台播出方面,选择了央视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B站等平台进行线上网络放映。传统电视平台与互联网视频平台的联合使得《人生第一次》一开播就拥有了广泛的市场传播空间和庞大的受众基数,以B站为例,截至2022年5月,《人生第一次》全集播放量超2751万,影视评分高达9.9分。

除此之外,《人生第一次》还充分运用了弹幕文化和话题文化。一方面,《人生第一次》在B站每播出一集,该集导演就会在弹幕评论区与观众进行探讨交流,或是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或是分享拍摄过程中的趣事,或是阐述创作理念、进行自我思考。这种互动行为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也给予了观众与创作者一定的人文思考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人生第一次》在微博平台上为观众之间的相互表达交流提供了机会,每一集播出时,主创团队都会发起与该集主题紧密相关的话题,以引起观众的讨论和思考。比如,在第一集《出生》播出时,主创团队以准爸爸们体验分娩疼痛的视频片段为引,发起了关于“生孩子到底有多痛”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转发和评论,也引起了人们对生育与女性的思考。

五、结 语

在当下泛娱乐化思潮影响的影视环境中,《人生第一次》从普通人视角出发,用直白、深刻的镜头语言阐述了人文纪录片的重点———人文,为观众提供了深度思考人生、社会的机会,并借助台网联合的模式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可以说,《人生第一次》真正回归了人文纪录片创作的本质———真实与人文,为后续的电视纪录片树立了典型。如今《人生第二次》剑走偏锋,脱离了“人生第一次”这一大众化、普遍化的仪式性主题,聚焦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依旧运用与《人生第一次》相同的人文表达手段,继续开拓人文纪录片情感表达、价值引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艺.受众共情视角下国产纪录片传播策略研究———以《人生第一次》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16):44-46.

[2]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08-17(09).

[3] 王千一.我国教育题材电视剧成长叙事真实性批判[J].当代电视,2021(7):69-72.

[4] 王硕,赵静.融合与创新———人文题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启示[J].中国电视,2020(10):87-89.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汉语世界(2022年1期)2022-03-01 05:55:16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Special Focus(2018年11期)2018-12-05 12:48: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电影(2018年9期)2018-10-10 07:18:40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