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瀚
我的毕业作品是一本书——《我的爷爷梁晋卿: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些英雄们的故事,我感到无比欣慰。
大历史小切口
2021年冬,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万幸经过治疗,他痊愈了。那年寒假结束,因为疫情我未能按时返校,虽然暂时失去了和同学们体验校园生活的乐趣,但却意外拉近了我和家人的距离,让我有机会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好好了解爷爷的故事。
爷爷年轻时曾投笔从戎,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他抢救过伤员、铺过电话线。战争胜利后,爷爷又被华北军区派赴苏联学习生产技术,这期间他多次资助贫困大学生,免费开办培训班教授残疾人通信设备的维修技术,甚至还当过俄语教师……
我的专业是视觉传达,这是门学习如何利用视觉符号传递信息以起到传播和推广作用的学科。彼时,我正在准备自己的毕设作品,于是我决定将爷爷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记录下来。
在创作过程中,我采访了爷爷和他的老战友们。当年有不少战士牺牲时仅20多岁,也没有后代。他们一生的事迹只有幸存的战友记得。等最后一批老兵离世,那些牺牲的年轻战士真就变成历史书中的一个数字,这多令人唏嘘。
据我观察,市面上大部分和这场战争相关的文艺作品大多采取大视角叙事,通常都在讲述战线的推移、某次战役对整体战局的影响,内容比较严肃。我没有看到从亲历者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经过的文艺作品,当年一线战士所留下来的笔墨也不多。
因此,我想从小视角出发,通过采访仍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军属,辅以对抗美援朝相关文献如博物馆档案等的考察,对相关历史细节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查漏补遗,并以科普视觉传达和绘本的形式加以展示。
“设计情景提问法”
在采访中,我发现一些老兵因为年事已高,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回答我的提问。比如我问当年战场上冷吗?他们只会说冷。我再追问有多冷?老人只能说非常冷。采访一度陷入僵局,无法收集到有效信息。如何打开老兵的“话匣子”,还原既真实、又丰满的历史细节,成了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几次碰壁后,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方法:采访前,做相关知识储备,对这段历史、背景有大致了解,不至于犯低级错误。对核心问题,设计出一套问题库,最好能面面俱到,且这些问题要能互相衔接,如果思维太跳跃,老人会跟不上的。同时还要准备多套备用方案,一旦一个话题进行不下去能快速转入下一个话题,避免采访卡壳。最重要的是,不能提太抽象、笼统的问题,提问要尽量具体和详细,最好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场景让老人身临其境,有助于回忆当时的细节。
再次向老兵询问天气寒冷的问题时,我会先问:“爷爷,我听说当年在朝鲜有人冻掉脚指头,是真的吗?”
“是的,别说冻掉脚指头了,严重的冻掉整只脚,整条小腿的人都有!”
“那怎么办呢?我军有什么预防措施吗?”
“我们平时会多注意防湿防寒,多运动。同时,在行军中可以通过打绑腿、裹脚的形式为保温。这个绑腿呀,不能绑太紧,绑得紧,人的汗排不出去,有潮气更容易冻伤。可以塞棉花、玉米须,还可以塞朝鲜的高丽纸,高丽纸像布帛一样耐磨。”
“绑腿竟这么神奇!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绑腿和裹脚没有固定形状和材料,要因地制宜地改造。有种用美军照明弹降落伞制作的绑腿,结实耐用。如果再在缝隙里涂抹上蜡油,那就制成了简易的雨靴,可以帮我们踏过雪窝和冰河。这样的绑腿还防水,一防水就不冷了,顶多会在外面结一层冰。”
“可结了冰不打滑吗?”
“再绑上一圈草绳就不滑了。”
这种交流方法帮我有效地唤起了老兵的回忆。
“睹物思人提问法”
采访中,我还使用了睹物思人提问法,具体来说,就是借助一些旧物品,比如一张老照片或是一个老物件来能唤起老人的回忆。
爷爷家中那几柄他当年缴获的印有US的美军餐勺,成了我探寻爷爷背后往事的突破口。
“爷爷,咱家的这几把勺子是怎么来的?”我拿着勺子问爷爷。
“这是我们当时缴获的敌军装备,统一上缴后根据需要和功劳进行分配。”爷爷说。
“那勺子为什么会分给你们呢?”我继续追问。
“因为美军的勺子又大又厚又結实。这种勺子除了当餐具外,还可以用来能挖战壕、抠冻土、撬东西,我当时有好几柄这样的勺子。后来,战争胜利回国时,我把它们一起带了回来,还用它给你爸爸和你喂过饭。你奶奶一直嫌晦气,说这是死去的美国兵的遗物,她总背着我偷偷藏起来。但70多年过去了,你们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也没见有什么‘鬼来报复嘛。可能是这个‘鬼自知理亏,没有脸来找麻烦吧。”爷爷哈哈大笑。
“为什么这个‘鬼会自知理亏呢?”我问。
“因为他们是非正义战争,而且他们在朝鲜确实做了很多人嫌狗厌的事。”
“可以具体讲讲吗?”铺垫了这么多,终于问到了重点,我心中有些雀跃。
“就拿这勺子来说吧,朝鲜人民有使用黄铜勺、黄铜碗的习俗。结果我们发现很多被我们俘虏的战俘,在逃命过程中连鞋都跑丢了,却仍死死抓着朝鲜的黄铜勺、黄铜碗不放。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向当地百姓打听后得知,在侵略军中有一条流传甚广的谣言:东方人使用的碗都是黄金制作的。以至于这些贪婪的侵略者在溃逃过程中,宁愿丢弃武器装备都不肯丢弃这些‘金碗。得知真相的我们,大为震惊!”
为了挖掘真实的史料,我采用了多种采访方式,但我也十分注意并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尽量回避诸如死亡或其他过于惨烈的话题,避免引发老人的战争创伤后遗症。
就这样,我的毕设作品——《我的爷爷梁晋卿: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一本厚达120余页,内含近160张插图和5万余字的绘本及相关纪录片如期制作完成。
我将纪录片投放到网络平台,短短数月,累计获得了12万的播放量。随后,我又将作品投稿参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我的作品在立项、中期、结题环节中均为学院最高分,最终以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国家级大创。还被推荐参加了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物作品展示交流会。
不能提太抽象、笼统的问题,提问要尽量具体和详细,最好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场景。让老人身临其境,有助于回忆当时的细节。
老兵合影,前排右二为笔者的爷爷
一百元朝鲜币
讲述人:原华北军区第四陆军医院四分院二连战士 曹学孔
战后,我还参加了对朝鲜的援建工作,直到1958年才回国。回国时,朝方给我们做了一顿好饭,包的包子特别香。后来,我才知道馅是狗肉,在朝鲜的习俗中,这种珍贵的食品只有长者和尊贵的客人才能享用。
饭后,朝鲜军民夹道欢送,可以说,我们是被朝鲜人民军战士一路抬着上火车的。走时,沿途的朝鲜老百姓不断地给志愿军战士塞东西:栗子、苹果、自制的朝鲜小船鞋,还给女战士塞裙子。但是我军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志愿军战士们什么都没有要。
后来有个朝鲜老大娘拿着一个写满诗歌的本子要送给我。我觉得这不值几个钱,不算是财物,更像是群众情感的表达。而且老大妈好不容易写了满满一本,拒收不太合适。于是向指导员请示,指导员同意了我才收下了。但上了火车,一翻才发现里面还夹着一张100元朝鲜币。但是这时候下火车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把这张朝鲜币留了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这张100元的朝鲜币在当时能买5斤苹果。
“白衣民族”
讲述人:原华北军区第四陆军医院四分院二连战士 梁晋卿
被称为“白衣民族”的朝鲜百姓,喜欢穿宽松的白色棉衣、白色棉裤。他们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鞋:细长、扁平像船一样,前头尖尖。朝鲜男人爱戴黑笠礼帽、上身还通常穿个深色坎肩。60岁的老年男性还会戴一种叫“卡提”的帽子来彰显身份,其样子像中国旧戏里县官戴的帽子,只是没有帽子的帽翅。
朝鲜妇女喜欢穿一种叫“秋山图”的传统长裙、喜欢裹头巾,搬运重物时喜欢用头顶货物、顶罐子。一个瘦小的朝鲜妇女能顶起一篮150斤的栗子,在崎岖的山路上健步如飞,让我们叹为观止。
在奔赴前线的路上,沿途的朝鲜百姓会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我们还看见和我们并肩作战的朝鲜人民军同志。他们戴着圆筒状的帽子,穿着苏联式的军服,还佩戴着大肩章。这些朝鲜士兵不会说中文,有的是运输队,有的是哨兵,一路上神情严肃,匆匆忙忙地奔赴前线的战场。
胸章充当“兵籍牌”
讲述人:原华北军区第四陆军医院四分院二连战士 梁晋卿
当年解放军、志愿军胸前的胸章还充当着“兵籍牌”的作用,它的背面会印有一个表格,填写姓名(代号)、部别、职别、编号、血型等信息,用于识别将士的身份。
我们是以“志愿军”的身份参战的,所以当时严格规定:入朝前,所有人员和单位必须将原来的帽徽、胸章等一切具有人民解放军标记的物品留在国内。
1953年,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志愿军干部、战士开始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大致开始使用的时间是1953年10月。志愿军胸章颜色、尺寸和用料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相同。
简易的兵籍牌在复杂多变的朝鲜战场上可能染点血就看不清内容了,因此我们还会把个人的单位、姓名、职位、家庭所在地、亲人姓名等信息写在衣服上,一般会写兩份,一份在裤子上,一份在上衣上。这样,如果牺牲了,别人能从半边身子判断出战士的身份。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