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艳苹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真正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指导服务到位、示范引领到位、政策支持到位、主体培育到位“六个到位”,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农民群众广泛认可。
一、基本经验
(一)组织领导到位,形成推动效应。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将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成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成立了由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服务小组,具体负责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机具调试、作业示范、技术服务、对比测试等工作,解决了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做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人管、有人抓,不断推动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工作走向深入。
(二)宣传应用到位,形成互动效应。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先进农机为载体,并对多种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组合的先进农业生产体系,是对传统耕作技术的一项重大变革,但农民和农机手对保护性耕作还没有充分认识,存在很多顾虑,为推动小麦免耕技术的推广,各地进行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技术宣传应用活动,形成了农机部门大力推广技术与农民群众积极响应的良性互动,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顺利推广。一是加强对农机手群体的宣传。充分利用乡村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节本增效的优点。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编印了《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简介》,介绍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优点和注意事项,分析经济效益,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通过进村入户、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以及节肥、节水、耐旱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培训指导到位,形成拉动效应。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是一项操作技术要求高、调整环节多的作业项目,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技术高低不仅影响到播种质量,也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着深远影响。各地高度重视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技术运用能力,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示范引领到位,形成带动效应。组织技术人员、农机手、合作社社长、种粮大户和部分农民,现场观摩小麦免耕播种情况和播种后的长势,让群众看到真实的效果;并在收获前邀请农业专家、部分群众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测产对比,用真实的数据消除部分农民和农机手对小麦免耕播种的疑虑。通过农机化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广,以点带面,让老百姓直观看到了实施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等方面的成效,带动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推广。
(五)政策支持到位,形成联动效应。积极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向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倾斜,利用购机补贴政策,把小麦免耕播种机列为优先补助机械。对既参加深松作业补助项目又开展小麦免耕播种的作业主体,奖励深松作业任务,使之享受更多的补助。通过这些政策扶持,给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注入了新活力,形成了农机部门与农民群众的相互促进机制。
(六)主体培育到位,形成驱动效应。选择了一批热衷于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作为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示范户,对其加以政策扶持和鼓励,给予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政策扶持的優先权,打造扶持鼓励农机示范户发展和加速农机新技术推广的互促共赢新模式,形成了技术推广应用的强大驱动效应。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问题。近几年来,虽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由于保护性耕作项目投入少、项目点分布少,社会宣传不够深入,还没有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尤其是部分党政领导、有关部门还不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意义,使这项工作还没有全面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大多数农民群众对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优点、优势还不明白、不了解,更谈不上接受。
(二)机手的利益问题。经济收入是机械操作手们首先考虑的问题。一台大型拖拉机加上一台免耕机,购买成本减去政府购机补贴还需花7万~8万元。同时秋种季节性强,时间短,地块小而散,造成了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从而影响了购买机具以及免耕播种作业的热情
(三)作业的质量问题。由于小麦免耕播种是一项新技术,机手对播种机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等较为陌生,个别机手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和作业效益,盲目提高作业速度,造成播种深、苗带窄、镇压不实等作业质量问题,导致小麦缺苗弱苗,甚至减产,严重影响了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和示范推广效果。同时,一些免耕播种机的质量和性能不稳定,售后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也影响着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
(四)工作力度问题。一方面,有的乡镇(街道)农机人员做中心工作多,做农机工作少,对保护性耕作重视程度不够高,有的地方没有把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摆上位置,没有当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另一方面,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不落实,有的镇(街道)农机人员存在着畏难发愁情绪,工作有布置、没检查,任务和措施不落实,没有扎实地开展示范宣传、跟踪对比等基础工作。
(五)地块面积的制约因素。由于现有的土地联产承包制,造成了地块“小而散”的格局,从而制约了大型免耕播种机的“正常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现场演示会、观摩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点、意义;并采取印发宣传材料及科技明白纸的方式,与农民朋友算好增产增收的对比账,使其真正认识到它的好处。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需要资金做保障,建议政府部门对免耕播种作业和机械深松作业实行作业补贴,在贯彻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时,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补贴力度。
(三)加大与镇村结合的力度。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镇(街道)政府及村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小麦免耕施肥技术适合大中型农机具的大地块作业,土地适度规模地集中与整合有利于这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能够大幅度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而土地适度规模的集中必须在镇政府、村委会组织下实施。因此,农机部门须紧密配合镇政府、村委会,在每个村庄建立一个或几个适度规模的农机科技示范园,以点带面,从而实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全面开花。
(四)加大农机农艺结合力度。不同土质、不同墒情、不同地温的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及小麦品种的选择、农机具类型的选择等,都需要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配合指导,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加大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力度,农机农艺合并培训、推广、管理,将会事半功倍。
(五)加大农机合作社建设力度。农机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统一协调作业。有利于提高整体的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有利于农机部门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能力,并最终实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全面推广及应用。
(作者单位:菏泽市定陶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