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美丽乡村,“乡村人才振兴”是基础,因此,对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农机化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如何顺应现代农业对农机化发展的新需求,围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升级,以市场培训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施精准化、系统化、科学化培训,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农机科技教育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多年来,农机化科技教育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新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技术、维修技能、经营管理、作业要求、技术规范等方面培训,大幅度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机化从业人员的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水平,造就了农机管理、作业、服务“三支乡村农机人才队伍”,促进了农机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二)推进科技进步,促进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两个助推器。在农机化科技教育培训过程中,强化农机科技为先导、以农民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以“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等主推机械化技术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科技教育培训,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了农民群众购好机、用好机、出效益的目的,形成了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加快了农机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多年来,农机化科技教育培训把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是结合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以“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为主要对象,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节本增效、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机新科技新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化科技水平和农机化科技综合服务功能,切实做到了“以点带面、递次推进、辐射带动、全面发展”的科技培训推广效果,实现了农机科技的示范、推广、辐射、带动、普及、提高的工作目标。
(四)促进农机化安全生产和农村和谐稳定。农机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在培训过程中,把农机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列入重要培训内容,做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 《安全生产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条例、法规农机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操作技能,更好地维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三夏”“三秋”等农机化生产安全。
二、影响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因素
(一)对农机科技教育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农機科技教育的基础地位未引起充分重视。
(二)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教学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有效地和新型农机装备快速发展相匹配,制约着农机综合培训功能的发挥,影响培训质量。
(三)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网络不健全;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技术需求;师资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理论知识更新慢,影响教学质量。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经费少,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三、建议
(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教兴农、科技兴机”意识,大力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兴机”战略,用创业理想、新营销思维、农耕新技术、互联网流通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培养更多的农民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能手,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懂农业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农机大户和经营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完善多渠道和多元化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在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机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构建多方参与支持的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机科技教育培训领域,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单位、个人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农机科技部门与农机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密切协作,形成“科研成果、实践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的工作模式,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政策对接。以实施农业农村部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意见”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将农机化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内容及相关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机培训机构的资金支持,不断充实或更新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使培训跟上科技发展的水平,提高培训质量,让农民享受到新技术和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效益。
(四)夯实基础,提升功能。农机化培训机构是培训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学校规范化建设是做好农机教育培训的基础,是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要按照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山东省县级农机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办法》的要求,逐项对照、逐一落实、查找不足、自我完善、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研究教学教法,加快理论创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突出重点,注重时效。本着“实际、实用、有效”的原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协调发展。当前,农业机械逐步向集约化、多元化发展,在新的形势下,要为农机科技教育培训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重点是拓宽培训范围,延长培训链条。围绕县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围绕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工需求,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围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植保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化主推技术,培育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围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单位:巨野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