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莹,董雨
■管理学
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
赵立莹,董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399)
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提升对于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与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对象分析,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由服务内容、设施设备、工作人员、文化需求表达满意度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以X市为样本,对X市604位居民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X市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得分为3.31分,处于基本满意水平,最后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加快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统筹推进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四个方面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提供参考。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德尔菲法;提升路径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满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国民精神生活需求得到较好地满足对于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但公共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仍然存在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提升。2021年4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人”服务的,这就要求将人民作为服务对象,也让人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使民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成果的参与者、享受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科学、结构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提供分析工具,而且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反思改进提供参考,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化对接。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使用者的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作为从机构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的补充[3]。当前学术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研究主要围绕指标体系构建、满意度提升路径两方面展开。
满意度是用户满意水平的量化概念[4],其相关理念最早主要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指顾客对购买的产品实际感知与期望效果对比产生的心理状态。20世纪80年代,顾客满意理论及模型被应用到公共部门服务满意度研究。本研究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定义为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源或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预期的主观判断。
从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构建相关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和指标选取两个方面。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上,需要把握好可得性、恰当性、可操作性原则[5]。苏祥等认为应遵循以公众为导向的原则,具有可比性、独立性、有效易行等原则[6]。在指标选取上,多位学者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人才队伍、资源内容、服务态度等具体维度调查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7-9]。而大多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建立的[10]。此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维度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如苏祥等强调以公众为导向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中的重要性,认为公众满意度可分解为便利性、公益性、公平性、丰富性等多维度[8]。寇垠等则从数量、质量、便利性、宣传4个维度科学评估东部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11]。金莹等是在文化治理视角下增加了文化需求表达的评价指标[12]。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Graves T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补充了电子资源方面的指标[13]。
一些学者认为活动参与频率、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知晓度等因素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产生了影响[10,14]。然而当前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是政府一手包办的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模式,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失准”。在城市化与市场化的共同推进下,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实现供求精准对接势在必行[15]。因此,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民营化供给,让具有公益与商业双重特征的社会企业成为可能供给主体[16],实现社会组织的嵌入[17],改善基础服务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18],开拓信息获取渠道[19],发挥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等为提高公众满意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20]。
综上,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主要集中于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满意度评价的研究,许多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并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工作,然而理论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体系与方法的讨论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加大,其供给量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虽实现快速发展,但与公众日益增长、多变的文化需求仍然存在错位现象。因此,本研究从需求端出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专家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以X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与访谈调查,初步拟定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设计的意见;最后整合专家评议结果,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可测性的原则,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以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对象以及满意度的内涵为基础,初步拟定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草案,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选取3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研究的专家进行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从“服务内容”“设施设备”“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文化需求表达”4个维度初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5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初步拟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
本研究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编制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征求专家对每个阶段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重要性”的态度,并进行相应的赋值。遵循专业性、权威性原则,初步选择18名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均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在35-65岁之间,工作年限为10年以上,在理论研究或实践经验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都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科学、客观地判断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合理且有价值的建议。
1.第一轮专家咨询
(1)问卷发放与分析
第一轮专家咨询主要是针对初步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向18位专家发放了评估问卷,回收18份问卷。问卷由以下3部分组成:致专家信和填表说明;问卷正文,包括4个方面,共25个具体指标,并设有修改意见栏,以收集开放式意见;专家信息:一般资料、熟悉程度、判断依据。
专家的积极程度一般用咨询问卷的回收率表示,本研究第一轮发放问卷18份,回收18份,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合作程度较高。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专家的权威系数来自于专家自评分,本研究专家权威系数计算结果得出Cr为0.715,表明本研究的专家咨询具有权威性。专家的协调程度是专家们对条目意见的一致程度,通常用变异系数(Cv)和肯德尔协调系数W(Kendall’s W)表示。通常认为Cv<0.25是一个较好的指标,Cv=标准差/平均数,经计算分析,88%的指标Cv<0.25,Kendall’s W为0.423,说明18名专家评定结果的协调程度较好。
(2)专家评议结果
重要性判定针对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打分情况,计算重要性平均值,若重要性平均值<4,表明指标重要性意见一致;反之,则意见不一致。专家组较认可指标的总体框架,并认为一级和二级指标设计良好,部分指标需要进行微调。
服务内容:“服务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描述繁琐,改为“服务内容多样性”;“服务内容及时更新度”改为“服务内容更新频率”;“服务内容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改为“服务内容的地方特色性”;“服务内容的吸引力”与服务内容其他指标存在因果关系,不保留该指标;“获取服务内容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与服务内容宣传力度指标存在重叠,不保留该指标,其余指标均保留。
设施设备:“设备电子化程度”改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场馆和设施概念有区别,两者拆分为“文化场馆数量”和“设施设备数量”两个指标,不保留“文化场馆设施数量”;“环境整洁度”与“建筑物美观度”合并为“文化场馆环境”指标;座椅设置数量和位置摆放与设备数量部分有重叠,不保留该指标,相关内容归入“设施设备数量”指标,其余指标均保留。
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一级指标建议更改为“工作人员”;二级指标中“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含义广泛,应细化为“专业水平”,其余指标均保留。
文化需求表达:“政府考虑公众利益、公众需要的优先性”不属于需求表达范畴,不保留该指标,其余指标均保留。
增加指标的建议:服务内容实用性;设备操作说明的便利性;网络平台的应用;无线网络连接的覆盖率和速度;价格可负担性;服务预约的便利性。
(3)指标修正结果
虽然专家对个别指标保留与否态度不一致,仍需要结合指标的重要性以及专家的文本意见,修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2.第二轮专家咨询
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将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发放给参与过第一轮咨询环节的10位专家,之后进行评议数据与意见分析,针对专家对各项指标重要性的打分结果,本研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数据进行了筛选。根据计算结果,“无线网络连接的覆盖率和速度”的专家平均得分3.74,平均值小于4,不满足要求,故删除,其他指标平均得分均大于4,故保留。在第二轮咨询中,专家们普遍认为修改后的指标可操作性增强,更加通俗易懂。
两轮专家咨询后,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完善,通过增删、合并以及修改表述等方式,最终形成由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指标权重是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重要参数,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根据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邀请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判断打分,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结合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本研究应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得出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
表2: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及权重总体计算结果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面向X市常住居民,进行小范围试测,完成最终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户籍性质等,第二部分为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的调查,此部分包含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之后从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设施设备、工作人员、文化需求表达四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测评,该部分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将评价选项设计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5分、4分、3分、2分、1分。本研究总共收回有效问卷604份,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3所示:
表3: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958,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表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良好,可靠性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见表4。
表4:量表信度检验
效度分析用来检测问卷数据的设计合理性以及有效程度,效度值一般用KMO值表示。本次问卷数据分析的效度结果如下表5所示:KMO值为0.936,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定显著性为0.000,小于0.01,本次问卷所得数据效度很好,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表5: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根据统计分析,X市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31分,该得分表明X市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处于基本满意的水平,但仍然存在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设施设备的管理缺失及供需对接不准、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服务内容的数量与质量跟不上需求发展等问题,意味着X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满意度平均分值为3.38分。其中职责履行3.5分、服务态度3.42分、专业水平3.38分、个性化服务3.23分,其中对工作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相对最不满意(23.21%)。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基层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会给公众带来直观感受。调查中,仍然存在工作人员职责履行不到位,服务态度不佳、专业水平不足、无法针对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没能充分应有的作用,能力有待提高,影响了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感,进而影响了公众的满意度评价。
【剧情回顾】丐帮帮主乔峰(后改为本姓萧峰)是《天龙八部》里的灵魂人物。他侠肝义胆,为了百姓和平不惜自我牺牲,其武功绝学“降龙十八掌”更是威力无穷。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管理缺失,供需对接不准。公众对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满意度平均分值为3.31分。这一维度包括文化场馆的数量、设施设备的数量、文化场馆的环境、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设备维修的及时性、指示标识的清晰度、特殊群体设施配备、交通便利性、开放时间九个具体指标。调查中,29.46%的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满意,26.78%的公众反映“设备维修不及时”,24.11%的公众认为“开放时间不合理”。而在阻碍前往公共文化场所的调查中,44.64%的人反映“前往公共文化场所交通不便”,43.75%的公众认为“距离公共文化场所太远”,即使是在X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达到100%的情况下,仍有12.5%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公共文化设施在哪”。管理的缺失以及设施设备建设的需求对接不准,限制了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通过公众对于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需求调查分析,“62.5%”的人希望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宣传,48.21%的人希望增加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数量,提升质量。
第三,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满意度平均分值为3.31分,与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满意度得分持平。这一维度包括表达渠道的畅通性、表达途径的多元化、表达回应的及时性三个具体指标。调查中,25.89%的公众表示“需求表达没有得到及时回应”,21.43%的公众认为“需求表达的渠道不畅通”,18.79%的公众反映“需求表达的途径不够多元化”。随着公众参与并享受公共文化的需求不断变化,在表达—回应的机制中,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如果不能保持需求表达渠道的畅通性、表达途径单一、无法及时回应公众需求,会引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不精准的问题,一方面使得服务供给不切合实际,另一方面公众因无法得到诉求反馈而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受挫。
第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量与质量跟不上需求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意度的得分在四个维度中相对最低,平均分值为3.25分。这一维度包括服务内容多样性、服务内容更新频率、服务内容的实用性、服务内容的宣传力度、服务内容的地方特色性、服务程序的便捷性六个具体指标,得分分别为3.28分、3.17分、3.28分、3.12分、3.37分、3.28分。调查中,28.57%的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不满意,“服务内容更新频率不高”(27.73%)、“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实际需要(21.43%)”。在服务内容的需求调查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宣传(62.50%)”呼声最高,“多发展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45.54%)、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3.75%)”紧随其后。这不仅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量问题,更涉及质量方面。近年来,X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但在质量提升上,仍存在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深度、创新度还需进一步加深。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标权重排序和以上现实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的路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公众对“丰盈”精神世界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需要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多样性与及时性相结合,丰富并及时更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人民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生产品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营造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氛围的同时,也需要思考所提供内容的实用性,即是否是公众切实需要的,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帮助?例如一些农民对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感兴趣,而农村书屋中却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当地也没有开展过相关的培训讲座。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资源浪费以及“花瓶式”、华而不实的现象发生,以需定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公众喜爱并切实需要的内容。宣传工作是沟通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和公众的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知名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激发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就会事半功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在培育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的同时,避免千篇一律的文化现象,需要结立足于本土特色,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打造品牌文化惠民活动,擦亮文化名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便捷的服务程序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实现“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从而实现服务公众“零距离”。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不断增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已覆盖村社,公共文化空间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作为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建立起来后,公众开始更加关注供给的设施设备用起来的体验感,即设施设备是否好用、是否耐用?例如设备维修的及时性、指示标识的清晰度,以及是否配备针对特殊群体的是设施设备,真正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型。交通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分散化,使得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用户群体到达公共文化场所的时间超过30分钟,甚至一小时以上,如此长距离的存在给公众参与公共文化造成了不便,因此打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立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意味着人们步行15分钟以内就能到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酒香”和“浅巷”能共同实现,对于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来说会更加便利。开放时间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重要一环,现实中很多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与上班族、上学族的工作学习时间重叠,经常出现双方同时“下班”的现象,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所面对的用户群差异,以方便公众为目标合理安排开放时间,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建设城市书房,延长开放时间,满足特殊用户群需求。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对人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中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加速了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形式下,需要打破空间边界,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5G+”新基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智慧终端,利用社会化网络平台优势,打造文化云服务平台,实现文化空间资源共享,以信息科技助推公共文化发展,提升文化惠普便携度。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开展公益文化活动的专业组织,在信息资源的收集、传播、社会教育等方面承担重要职能。而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良性运转,关键在人。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必须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在实际中,基层工作人员与公众直接对接一线,其本身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达到公众所期望的程度,职责履行必须到位,尽职尽责,业务处理准确高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实地学习、技能大比拼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为公众答疑解惑、提供贴心的服务,从而使公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感,提高其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有助于公众更顺利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而随着公众文化审美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的追求更加细化,文化层次也更加多元,公众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会向工作人员提出个性化需求,而这时就考验工作人员是否拥有根据个体差异提供服务的应变能力,能够紧跟“时事”,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对接公众文化个性化需求,顺利开展文化服务项目活动,更多地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保障弱势群体(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农民工等)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之义,工作人员根据其实际诉求或特殊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的无障碍交流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有效方式,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公众向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传递需求信息,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掌握公众的实际需求,并对公众提出的需求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筛选评估后转化为实际中公众享受的服务项目。在实际中,很多公众认为表达没有用,究其原因,是在需求表达的过程中四处碰壁,渐渐失去表达意愿,而畅通、多元化的需求表达途径能够激发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积极性,使得公众摆脱“失声”状况。公共文化部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传统问卷调查和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领导信箱、电话、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APP、听证会、文化专员、政务网站设置与网民对话的专栏等,让不同层次、不同表达习惯的公众需求表达有道。需求表达后,公共文化部门就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不仅要实现需求表达有道,更重要的是做到落地有声。社会诉求不能不回应,更不能久拖无回应,应迅速和有效地回应。回应的及时性体现了公共部门把人民公众的期待融入政府的决策和工作之中,快速为民众答疑解惑,有利于提高公共部门公信力,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公众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严格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出一套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X市为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问题提出满意度提升路径。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调查对象以青年和中年居民为主,对老年居民和儿童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二是调查范围局限在X市,满意度提升路径能否应用于其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还有待考证,后续研究需要对不同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研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1]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N].中国文化报,2021-06-03(00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陈忆金,曹树金.用户中心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60-68.
[4] OLIVER R L.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0,17(4):460-469.
[5] MORTON J.Measuring the Arts in Victoria-The Victorian Government's Art 21 Strategy[J].Culture and Policy,1996,7(3):119.
[6] 苏祥,周长城,张含雪.“以公众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5):85-90.
[7] 文立杰,纪东东,张杰.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研究——以Z自治区4市8县(区)38村为样本[J].图书馆论坛,2018,38(12):70-78,95.
[8] 王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昆明市32个乡镇69个村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7):96-99.
[9] 杨嬛,黄雅奥,王家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治理机制与效能研究——基于H省X县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2021(6):35-43.
[10] 徐双敏.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研究——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5(6):103-106.
[11] 寇垠,刘杰磊.东部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图书馆论坛,2019,39(11):79-86.
[12] 金莹,闫博文.基于文化治理视角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3.
[13] GRAVES T.No Satisfaction? But We Try, and We Try, and We Try![J].Serials Review,2017,43(3-4):246-250.
[14] 何昀,刘希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基于 CGSS2015 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8(4):26-33.
[15] 张立荣,冉鹏程,汪榆淇.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及精准匹配——以利川市公共服务改革为考察对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2):15-21.
[16] 胡志平,许小贞.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何以精准:社会企业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6):103-110.
[17] 李少惠,邢磊.社会组织嵌入: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10):32-38.
[18] 熊文靓,王素芳.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获得感测度与提升研究——以辽宁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0,40(2):45-55.
[19] 李建霞,梁茹,刘颖.基于改进LibQUAL+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7(12):48-54.
[20] 白晶,冯丹娃,张睿.基于公众满意度的政府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9):17-21,28.
Study 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Processe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atisfaction
ZHAO LIYING, DONG YU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is paper uses the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to select indicators and finally constructs a public satisfaction index system consisting of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and 22 secondary indicators, namely, service conten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staff and satisfaction with expression of cultural need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ing coefficients of the indicators at each level.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satisfaction scor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X city is 3.31, which is at the basic satisfaction level. Finally, the four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aff,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for expressing cultural needs, and coordin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re used as references to improve public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atisfaction; Indicator System; Delphi Method; Improvement Path
D035-0
A
1008-472X(2023)02-0079-11
2022-12-21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标准研究”(编号:SXWLKT202134)。
赵立莹(1972-),女,陕西咸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高等教育评估、教育质量保障;
董 雨(1997-),女,山西运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本文推荐专家:
赵尔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发展研究。
周恩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