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很少有史料记录过岳飞书法艺术的详细情况。但其书法应该是有一定水平的。在岳飞孙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当中记载,岳飞的书法是学苏东坡的:
“先王夙景仰苏轼,笔法纵逸,大概祖其一也。”
意思是岳飞生平对于苏轼的人品与才华极为仰慕,在书法上更是岳飞的老师之一!南宋书法家的字基本是笼罩在高宗皇帝的桎梏之下的,高宗皇帝崇尚孙过庭与米芾,天下士人皆学米芾与孙过庭,岳飞的草书在字势的欹侧变化上得米芾颇多。
岳飞的这件草书《悼古战场》,通篇我们找不到一处“草法”的错误,在楷书盛行的年代,能够将谙熟“草法”,无一处错漏,可见岳飞在书法上是下了相当的功夫的。
孟子曾经说:“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躲在书斋当中闭门读书之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在文学上如此,在书法上更是如此。
岳飞的书法更是将自己的气格和品行融于其中,大气磅礴而境界宏阔,尤其是他的草书,在整个宋代都堪称大手笔。
《悼古战场》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内容取自唐代文学家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此文回顾了历史上战争的悲惨场面,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指出必须推行仁政才能制止战争,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以及对人民尤其是对战士的无限同情。全卷共七百余字,后人又配上“抗元英雄”文天祥等人所写跋文,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将它镌刻成碑,立于杭州岳庙,供人瞻仰。
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岳飞所经历的战场不谋而合,岳飞久经沙场,看多了战场的残酷,更是痛心给无辜百姓带来的灾难,渴望和平安宁的日子也越来越强烈。全篇霸气尽显,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偶有枯笔,自然连带,一气呵成。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说的那样:“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除了《悼古战场》,《出师表》为岳飞另一被后人瞻仰的书法作品。
南宋 岳飞《悼古战场》草书 墨迹本 28×424cm
河南南阳卧龙岗岳飞草书“还我河山”石刻
公元234 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驻兵岐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河南岸,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感叹。后人为纪念这位蜀汉名相,于唐代在此建庙立祠。
据传,岳飞在写这件《出师表》是在宋绍兴八年(1138 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有感而发,写下这篇著名的书法。后辗转流传至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78 年),时任岐山县县令胡升猷重修武侯祠,花重金于京商袁保恒手中购得《出师表》拓本,遂邀陕西富平雕刻大师樊登云刻于40 块二尺见方的青石之上,并镶嵌于武侯祠献殿东西两侧墙壁之上。
岳飞的书法,遒劲有力,豪迈奔放,笔走龙蛇,抒发着一统河山的情怀。樊登云的刀工形神兼备,入石三分。后世称诸葛亮的文章,岳飞的书法,樊登云的刀工为“三绝”,《出师表》石刻又称“三绝碑”。
岳飞书法碑刻《出师表》厚重激扬,书法行气十足,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透露着雄浑与霸气,典型的宋代写意书风。那气韵生动,章法严谨,刚劲不柔的行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饱含英雄壮士的气质!
在许多岳庙中,岳飞塑像头上总是挂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表达着中华儿女收复国土的一片赤诚之心。但是,“还我河山”并非岳飞亲手写下的,而是由清末民国时期文人周承忠(赵朴初、金庸的老师)集据传为岳飞手书的《吊古战场文》与《出师表》墨迹而成。
据周承忠回忆:“辛亥光复后,童君季通(童世亨)将所著中学适用的《中国形势一览图》改正重印,嘱余在面页书‘还我河山’四字。余因书而不称意,乃就旧藏石刻岳武穆所书 《吊古战场文》拓本中,钩‘秦汉而还’之‘还’字;‘我’字文中无,即以其‘奇兵有异于仁义(繁体)’之‘义’字下半截充之;又钩‘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之‘河山’二字(注:其实为‘河冰(误作兵)夜渡’之‘河’字与‘山川震眩’之‘山’字,凑成以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