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芳芳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小学放学的场面很是壮观,孩子们还未走出校门,家长们已经等候多时。一位妈妈远远地看见孩子出来了,身边的家长们议论道:“那是谁家的孩子呀,个子可真高!”这位妈妈露出骄傲的表情,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我家姑娘。”
很多家长看到自家孩子比同龄孩子个子高,感到很欣慰,觉得在身高方面不用为孩子担忧了。然而,孩子长得快,不一定是好事哦!
青春期前的孩子每年生长速度为4~7cm,如果女孩8 岁前每年的身高生长速度超过8cm,就需要警惕性早熟了。
以女性为例,性早熟是指女孩在7.5 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 岁前出现月经初潮,并伴随身高快速增长的情况。
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了,孩子营养好,肯定会长得快些,月经来得早些。“早熟”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
性早熟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是我们常说的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其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即没有原因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占女孩性早熟的80%以上。外周性性早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性性早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没有启动,而是其他原因导致第二性征的发育。
也有些家长认为,早就早点,晚就晚点,反正都得“熟”。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性早熟对孩子是有危害的。
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提前进入青春期,提前出现身高线性加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蹿个儿”,同时这些孩子的骨龄增长也在加速。所以比同龄的孩子骨龄进展快,而骨龄进展快则意味着骨骺提前闭合,生长提前终止。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性早熟孩子比同龄孩子个子高,但当同龄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线性生长的时候,性早熟孩子的身高就已经停止生长了,最终往往身高低于同龄人,导致孩子的成年身高受损。
第二性征提前发育,性器官提早成熟,会让孩子觉得与别人不同,慢慢地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见,对于性早熟,家长们还真不能大意。
性早熟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基因突变等。
遗传因素。母亲初次来月经时间越早,其女发生性早熟的可能性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如果有性早熟的病史,孩子发生性早熟的概率就可能会增高。
生活方式。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发生性早熟的风险会明显高于有午睡习惯的孩子。每周看电子产品时间超过28 小时的孩子性早熟发生率更高。
服用营养滋补品、喜食动物性食品或高蛋白饮食、经常食用洋快餐及食用含防腐剂或色素的食品,也是性早熟的高风险因素。食量过大、肥胖的孩子性早熟的发生率较高。
有研究发现,对于女孩来说,超重率和肥胖率越高,其发生中枢性性早熟的危险性就越高。与正常体重的女孩相比较,超重女孩和肥胖女孩发生中枢性性早熟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101.0%、81.3%。
如何界定超重与肥胖?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具体数据可参考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女孩的BMI 参考值
环境因素。父母关系、家庭氛围与孩子性早熟有关。
父亲陪伴孩子时间越短,孩子发生性早熟的风险也越大。在儿童成长发育期间,父亲角色至关重要,父爱的缺失,可能增高孩子应激水平,进而发生性早熟。父母关系紧张、不良的家庭氛围,会加大孩子的内心压力,导致其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进而引起性早熟。
家庭中经常使用塑料制品,常看言情类电视剧、小说等是儿童性早熟的高风险因素。
有研究证实,日常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一些内分泌干扰物(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玉米赤霉烯酮),能对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的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是与工业污染相关的增塑剂,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加工中。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非甾体类霉菌毒素,与水源、食物受到污染有关,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言情类电视剧或小说,会传达一些“性”相关信息,孩子性意识和下丘脑垂体神经受到反复刺激,容易出现性早熟。
基因突变。有研究报道,MKRN3 基因失活性突变可能会影响机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从而导致青春期提前。
药物因素。孩子误用大人含有性激素的药物,如避孕药、外用雌激素等,均可能会引起孩子乳房发育、阴道流血,出现性早熟症状。
疾病因素。下丘脑错构瘤、病毒性脑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卵巢囊肿、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均有可能引起中枢性或外周性性早熟。
从性早熟的影响因素中我们得知,孩子性早熟与家庭氛围、饮食习惯、生活模式、母亲初潮年龄及疾病等因素有关。预防性早熟我们要做到:
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盲目给孩子进补,避免孩子超重或肥胖。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长期吃动物性食品或高蛋白饮食,避免经常食用三高食品(高糖、高油、高盐)等。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按时午睡、少看电子产品(尤其是言情类的内容)。
家长需留意生活细节,含有性激素的药物不要让孩子接触到。
关注遗传因素,如果孩子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性早熟的家庭成员,需要警惕这个孩子是否也会出现性早熟。
如果孩子出现了性早熟的迹象,家长需要格外注意,尽早带着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一旦诊断性早熟要积极治疗!